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系统辨证之脉学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1-16
脉诊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技术,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一项独特的诊疗技术,在我国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脉象能够反映机体疾病的所在部位、邪气的进退、正气的盛衰,并能反映机体生理病理情况、机体对自然界和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以及用于判断疾病预后等。因此,熟练掌握脉诊技巧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

1  系统辨证脉学
 
系统辨证脉学与传统脉学不同,综合多学科运用取类比象、触类旁通、明喻暗喻等方法从宏观上归纳脉象,并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结合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等现代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将传统脉学重新分化出25对脉象要素,分析脉象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形成了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证候及西医疾病的客观“证据链”,为辨证论治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其创新性推出新的“脉-证-方”相应的辨证理论体系,并建立了新的“平脉辨证”的脉方(药)相应治疗体系。
 
 
2  眩晕
 
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眼前发黑,自觉身体或外界环境或物体旋转,或伴有恶心、呕吐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为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劳倦失血等因素,引起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上扰清空,精亏血少,清阳不升,脑窍失养。在西医学中,眩晕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多种疾病。


3  眩晕的“脉-证-方”分析
 
眩晕病因病机复杂,且多种病理因素常相兼为患,故眩晕的脉象特点可涉及25对脉象要素,如长短、上下、内外、来去、粗细、浮沉、滑涩、强弱、怠驶、缓急、敛散、稀稠、枯荣、凉热、进退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3.1  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为眩晕,活动劳累后加重,或伴有面色白,唇甲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脉-证-方”分析如下。
脉象要素:稀、细、沉、弱、柔、迟、凹、散、短、滑、寒、进少退多、浮脉无力或沉脉无力。
此病因于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为失血之后,血虚不能濡养脑髓,或为脾胃虚弱,或为饮食偏嗜,不能健运水谷精微物质,或水谷精微不足以化生气血,导致气血两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清阳不振,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左主血,右主气”,故血虚脉象多体现在左手脉;人体气血亏虚,则血液中有形物质减少,脉道不充,血液质地稀薄,可见脉细、稀、沉、弱,方选用四物汤或归脾汤加减。若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气血不足,脉道不充或脉道充斥无力,整体表现为细、弱、柔、迟、凹,方选用四物汤加减;或为先天或后天导致的脾胃气虚、饮食偏嗜,运化或生成水谷精微物质不能,无以化生气血,导致气血两虚,方选用归脾汤加减;若见散、短为气虚统摄乏力或气虚推动无力之象,可加党参、白术、黄芪等益气之品;若来势冲上不及,而且又迅速降下,或“进少退多”为气虚下陷的特征,可加升提之品,如升麻、桔梗等;若脉见滑、稠、粗、强,则为脾虚湿盛,加薏苡仁、茯苓、炒扁豆、陈皮等;若脉见寒、短、细、沉而无力,偏于阳虚,加桂枝、干姜、附子等。
 
3.2  肾精不足  
 
临床表现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不振,腰痛,腰膝酸软,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舌质淡嫩,苔白,尺脉沉弱。
“脉-证-方”分析如下。
脉象要素:沉、下、细、弱、稀、寒、热、短、薄、来缓去缓、怠、散、滑、枯。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生髓,因此《素问·痿论》中说:“肾主身之骨髓”,而《素问·五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若先天不足,老年肾亏,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发生眩晕。
肾位于下焦,对应尺部,因此,肾精不足可表现为双尺脉象异常,人体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推动无力,血液中有形的精微物质减少可见脉沉、下、细、弱、稀、短、薄,方选用大补元煎加减;脉象要素的缓、寒表征机体元阳、元气的不足,来是由元阳鼓动而成,来的势能减退或者脉搏的起始段怠缓,表示元阳功能不足,方选用右归丸加减;细、弱示阴血的亏虚,去是元阴的吸纳形成,元阴不足可见去的势能减退,方选用左归丸加减;若脉沉、寒、散、来缓去缓,尤以右手尺部为甚为肾阳虚,方选用桂附地黄丸加减;若脉沉、热、散、细、数、枯为肾阴虚,方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3.3  痰湿中阻  
 
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嗜食肥甘厚腻,舌苔白腻,脉濡滑。
“脉-证-方”分析如下。
脉象要素:滑、缓、短、沉、粗、强、下、来缓去疾、怠、热。
 
本病因嗜酒肥甘厚腻,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精微不化,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窍失养,引起眩晕。
水湿内停,聚湿生痰,与血液混合,导致血液流利度增加,或内生痰湿,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见脉稠、滑、下、来缓去疾、怠、进少退多表示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方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若兼见右关脉凹陷则表示脾胃气虚,加党参、白术等;脉象要素的滑、强、粗、血液内无数细线表征痰湿有形之邪的存在脉,或为饮食停滞胃肠,中气不运,可加竹茹、陈皮、山楂、莱菔子等;若见脉热、数,则为痰湿内蕴生热,加竹茹、黄连等。

3.4  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伴眼前发黑及天旋地转感,甚则扑倒,目赤,头部胀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脉-证-方”分析如下。
脉象要素:动、长、上、驶、急、枯、来疾去徐、寸粗尺细、寸浮尺沉、寸滑尺涩、寸强尺弱、寸热尺凉、进多退少。
暴怒伤肝,或思虑过度,肝气郁滞,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上逆,升发太过,上扰巅顶,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暴怒伤肝,肝之疏泄失常,气机内结,郁而化火,火性炎上,挟血脉上冲,脉象超过腕横纹向上窜;方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左为阳,右为阴,左升右降,肝阳上亢,升动太过,则左寸脉粗;愤怒患者其左关脉凸、热的同时,对其血管周围的组织产生的振动传递加强;热邪偏盛,则桡动脉向桡侧腕曲腱偏曲加牡丹皮、栀子;粗、长、来疾去徐血实脉道充盈有余则脉刚,为阳气旺盛之故,故方选用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阴虚于下,虽见脉象上冲,超过腕横纹向上,但脉体较肝阳上亢之实证偏上且脉稍脉短,为机体上下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之故,有升无降必然下虚,出现下部阳气相对不足,方用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平冲降逆;若脉象上、来疾去徐、进多退少,则应重用龟板、生龙骨、生牡蛎,或加用夏枯草等药味;驶、疾、动突出者、加用黄芩、大青叶等;寸部脉强、粗、滑突出者,重用赭石或加用旋覆花;尺脉的细、凉、弱、枯突出者,加重川牛膝、玄参等;若患者思虑过度,烦躁焦虑,郁闷不舒,则出现谐振波增多的脉动;方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减。

3.5  瘀血内阻  
 
眩晕,伴头部刺痛,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脉-证-方”分析如下。
脉象要素:涩、下、来缓去疾、沉、进少退多、弱、怠、缓、散、凉。
 
跌扑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上荣于耳目,或久病入络形成瘀血,眩晕时作。脉象要素的“涩”代表血液运行不利,产生瘀血,血行不畅,方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沉、短、弱、散表示瘀血阻滞,气机运行不畅,气虚无力充盈机体,重用桃仁、红花;下、进少退多表示气虚不升,气机陷于下部,加升麻、桔梗;来缓去疾、怠、缓表示气机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行缓慢,可适当加黄芪等益气之品推动血液运行;寒、凉表示阳气不足,温煦机体不利,加桂枝、干姜。
眩晕病因病机多种多样,发病时间、患者自身情况以及生长发病环境均不相同,临证进行眩晕脉案分析时要遵循“脉-证-方”相应的原则,首先根据整体脉象分清虚实阴阳,再从脉象要素的病机层次上确立使用方剂,最后根据脉象要素进行药物加减。严格运用“脉-证-方”相应原则,使病因病机、脉象要素、组方用药严格对应、丝丝入扣,提高中医药的有效性。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编号:J16LK57)
[通信作者]滕晶,女,山东济南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神经内科疑难杂病。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2017年第12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