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民间偏方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偏方应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浅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2-10-11
偏方是一类组成简单,易于就地取材,尚未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但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疗效的方剂[1]。偏方的主体为单方、验方。单方是指由单味药物组成的方剂,验方为效验之方。单方、验方均源于人民群众在防治疾病中积累的经验,其中一部分以文献形式记载于中医著作中,另一部分以经验形式保留,依赖内部资料传授或口耳相传。偏方之偏是相对于经方、名方等具有系统医学理论解释的方剂,后者被主流的医学从业者所公认和实践,而偏方在我国医学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其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民众喜爱。
 
当代医家对偏方存在很多争议。一方面,偏方存在巨大的价值。例如原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在微博上向大众分享经济治病方药[2]。民间偏方的发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通蛇药片[3]、丹参片、正骨水等源自民间验方,提取青蒿素的思路亦源自民间偏方宝库。另一方面,偏方也引发了一些混乱,特别是在没有中医学背景的群体中容易出现误用。“偏方坑娃”[4]“偏方治疗的误区”[5]“民间偏方会带人跑偏”[6]“用偏方治病当慎重”[7]“不要误读偏方的神奇功效”[8]“中药偏方致铅中毒”[9]等负面报道常见诸报刊。那么,临床医师应当如何看待偏方?下文将梳理民间偏方的发展简史,探讨偏方误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为更好地继承和应用偏方提供思路。

偏方应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浅析
 
1 偏方的发展简史
我国古代不少医药学著作以搜集整理民间单方、验方为基础。晋·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序》云:“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采其要约以为《肘后救卒》三卷。”可见《肘后救卒方》(即《肘后备急方》)是在搜集、整理民间方药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宋代朝廷十分重视医学发展,集政府之力编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所载的相当一部分方剂来源于当时的民间效验良方。再如宋·许叔微所著《普济本事方》对伤寒以外的杂症旁搜各家效验方及民间单方。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也非常重视民间验方的选取。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虽为本草学巨著,但其附方多达11 150首,以简、便、验、廉的单方及验方为基础,其中不少方剂搜集自民间的医疗活动[10]。清·赵学敏的《串雅》是介绍民间“走方郎中”医术的专著,博采民间验方、秘方,系统保存和整理了大量“走方医”的经验。清·鲍相璈的《验方新编》载有大量民间偏方,流传广泛。
 
1911—1949年,中国内忧外患,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偏方书籍数量逐渐增多,并以小型、实用为主,笔者以“验方”为主题词查询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馆藏目录与读秀知识库系统学术搜索,可以找到26部验方专著,有个人或家传验方,如《洪氏集验方》《周氏集验方续编》;有汇编名家验方,如《中国名医验方集成》;有中西医汇通思路验方专著,如《中西合纂验方新编》;有按内、外、妇科及性病等专科分类的验方集,等等[11]。上述验方专著多由个人收集整理,其次是医学团体组织,尚无官方组织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发掘中医学遗产,各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献方运动,如福建省、江苏省、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先后将本地区民间单方、验方筛选、汇编,并先后出版。改革开放以来,民间验方的搜集整理工作进入了快车道。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而后发起成立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该协会承担组织、开发、研究我国民间中医药的任务,各地各种民间单方、验方书籍相继汇编出版,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3,12]。
 
综上所述,偏方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载在古今医学著作中,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代见证了偏方积累之盛况,既有古今纵向的代代传承,又有全国不同地区、民族偏方的搜集汇编,这些都为偏方的传播与应用带来方便。
 
2 偏方的传播途径
随着现代信息媒体的发展,大众获取知识的媒介不再局限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媒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民间偏方的传播。以自媒体平台为例(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9月29日),在喜马拉雅听书音频软件中,有60张偏方专辑;在微信中以“偏方”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358个微信公众号。上述的偏方专辑、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涉及专病偏方、个人搜集的偏方、偏方大全等类型。在网页上以“偏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获取难以计数的相关资讯。借助当代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偏方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问题,特别是对于不具备中医知识背景的大众而言,更容易陷入误用偏方的歧途。
 
3 偏方误用的相关问题
3.1 以讹传讹
因一段家长给小孩喂食活蝌蚪的视频引来网友的围观及对中医的争议。视频中,家长将活蝌蚪一口一口喂进小孩的口中,声称这样可以强身健体。一些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也吞过蝌蚪;更多的网友对于这样强身健体的偏方持怀疑态度,例如蝌蚪生活的河流被污染过、蝌蚪携带寄生虫,都可能威胁到孩子的健康。支持的网友表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吞食蝌蚪的记录:“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蚪一水吞之,云不生疮亦解毒之意也。”“俚俗”即世俗、民间之意。《本草纲目》作为“大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李时珍是将其听闻的蝌蚪活吞用法和功效记载下来,而当代老百姓则逐渐扩大了其功效范围,认为其可以强身健体。另外,从《本草纲目》中描述蝌蚪的整体内容来看,可发现蝌蚪治疗“火飙热疮及疥疮”与“染髭发”的功效都是通过外用实现的,并非内服。《本草拾遗》《本草蒙筌》《本草求原》中蝌蚪的用法也都是外用。
 
可见,偏方应用的误区之一即以讹传讹。吞服蝌蚪是否能够起到“不生疮”“解毒”效果尚未可知。《本草纲目》只是有相关记载,并未肯定这样的功效和用法。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这样的用法有很多安全隐患。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活吞蝌蚪仍然在民间具有一定的流行性,说明民间使用偏方存在以讹传讹的现象,大众缺乏对医学专著的考证,片面、碎片化解读医学古籍。偏方的疗效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难免被夸大,如果使用者缺乏辨别能力,就容易盲目照搬,从而误用偏方[13]。
 
3.2 缺乏辨证
无论是偏方还是经方,都隶属于方剂。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配伍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剂型和用法的药物配伍组合[14]。因此,方剂对应于一定的治法,而治法是针对一定的病证而设定的。这就意味着“神效”“甚验”的偏方是有其应用范围和应用阶段的,正确运用偏方的前提条件是对患者病证有较为准确的判断。辨证不明,则用方存在盲目性,起效则具有偶然性。疗效可分为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短期疗效针对疾病症状的客观缓解率,长期疗效关注疾病控制率、总生存率等终点指标。即便运用偏方偶然改善疾病某阶段的症状、获得短期疗效,随着用药后疾病证型的变化,患者难以随着疾病证型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方药,那么长期疗效也无法保证。
 
运用偏方防治疾病需要以辨证为前提,缺乏辨证,偏方就容易陷入“千人一方”的应用误区。在偏方的临床应用中出现过很多因不明辨证而造成的混乱局面。如“非典”时期,板蓝根制剂被认为可以防治感冒,因此遭到疯抢,出现脱销;雾霾天气催生防霾清肺方药的广泛传播。
 
3.3 不识方药
偏方用药多药味简单且就地取材方便,若使用者对方药的功效缺乏认知,则取效依然带有偶然性与盲目性,或因无效而延误病情,甚至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识方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药物的有效成分认识中药网络上盛传的治癌偏方多包含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铁树叶等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上述药物均含有抗肿瘤成分,因此部分肿瘤患者会自行购买含有上述草药的偏方服用以辅助治疗。从中医理论来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药性寒凉,临床需根据肿瘤所处的阶段辨证应用,若辨证不属热毒证而盲目大量或长期服用上述寒凉属性的抗癌偏方,则会损伤脾胃,损伤正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后,人体正气更虚,不仅不利于祛除肿瘤,甚至会加重病情。
 
(2)不了解偏方组成中药的性味、功效,药不对证一名博主在微博上透露“咳嗽感冒近3周”后引发众多网友留言并提供偏方治疗方法,很好地反映了大众对偏方的认知。网友们提供的偏方包括枇杷果、热水、冰糖水、姜汁、蒜头煮水、冰糖雪梨、川贝蒸雪梨、蜂蜜沁白萝卜水,等等,他们对以上偏方治疗感冒咳嗽的评价是“效果好”“立竿见影”“奇效”“有帮助”,等等[15]。针对感冒咳嗽近3周的病情,在没有辨证的情况下,大家就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处方,包含了不同性味、功效的药物。这不仅说明大众对于病情缺少辨证的想法,对于偏方中包含的中药本身的特性也不了解。大众的用药思路,多为药与病或症对应。因此,常出现一些群众将某种方药当作治病的特效药的情况。感冒咳嗽其实可分为多种证型,处方用药也因证型不同而有区别,没有所谓的特效药。
 
(3)不警惕有毒中药,超量或持久服用容易引发中毒例如朱砂含汞,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超量或持久使用均可引发中毒,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服用。黄药子具有凉血、降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诸瘿气”,但因其含毒素,久服或过量可造成肝功能损害[16]。若使用者不追究方药的功效特点与安全性,偏方中也不注明使用有毒中药的剂量、疗程与毒性程度,则易引发因误用、错用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
 
(4)中药也可导致过敏现象发生例如,动物类中药相对于人体而言含有异种蛋白,摄入体内可能会造成过敏反应。曾有肿瘤患者自行服用蟾皮,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救治及时才未发生严重后果[17]。
 
4 对策
针对以上偏方误用存在的问题,本文提供的对策主要从偏方的传播源头与受众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4.1规范整理偏方出版物
若偏方相关的出版物是以非中医专业的群体为主要受众,可以建立审查制度,对偏方进行审查,保证偏方的可靠性。1933—1937年,中医改进研究会出版的《审查征集验方》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所谓审查制度即请有经验的中医专家组成研究会,结合文献研究、临证经验对偏方进行审查,审查偏方的方名、药品与用量、制剂与服法、病因、病证、证候、药后处置等内容,进行开会讨论,以大部分中医专家通过为准。
 
偏方范围方面,建立偏方的纳入标准,收录的偏方以简、便、验、廉为标准。偏方方书的编排方面:(1)给出偏方原文,并对原文提供注解。偏方的组成、用量、服法需进行注释,特别是非常见药物,给出其学名、别称供读者参考,以免误用。由于古今度量衡的差异,宜标出古今剂量的换算标准。对于制剂、每次用量等服法进行解释。对偏方适应证中不常见的病、证、症进行选注。(2)给出审查意见,包括对偏方的适应证进行适当说明。读者可根据症状对号入座,方便使用;归纳功效特点,说明大概方义;使用偏方的时间窗,即该偏方能够针对病情的哪个阶段;不宜使用的情况;可能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反应;药后禁忌等。对于偏方中的有毒药物进行标注,对于常用药量进行注解,以引起读者注意。
 
4.2 审查偏方资讯
信息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偏方的传播途径,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偏方资讯较书本、报刊而言,受众更加广泛,影响力也更大。那么相应的媒体平台应当加强对偏方资讯公众号申请者(或参与者)资质的审查,以中医药学专业背景为基础条件;建立偏方内容的审查制度,尽可能保证偏方的可靠性和可溯源性;涉及偏方相关的宣传销售,则应要求购买者提供相关病历,并描述病情,经执业中医师、中药师的审核,方可达成交易。
 
4.3 加强偏方的应用管理
民间中医药队伍是民间偏方的重要掌握者和实践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医药队伍,他们是指除国家、集体医疗卫生单位以外的,分散在民间城乡各地的养生保健从业人员、乡村医生、医药爱好者[12]。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相继提出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简称《中医药法》),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施行中医诊所备案制,允许民间医术确有所长人员有途径获得中医医师资格等,这些都是对民间中医药事业的极大鼓励。
 
在民间中医药队伍里面,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一些江湖游医打着治病救人的旗号,利用患者病急病重乱投医的心理,许诺“根治”“痊愈”疑难重病,兜售假验方或夸大疗效及适应证范围,以此骗取钱财,这在大众中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得大众对中医的信任度下降。《中医药法》第20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药服务的监督检查。在立法的保障下,亟待相关部门落实管理细则。”
 
另外,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或是民间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师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可以协助患者判断偏方治疗的利弊,也可凭自身的专业知识协助相关部门识别江湖游医的虚假宣传,在中医学科普过程中讲解相关偏方的医疗作用,帮助实现“中医圈子”的自我净化。
 
4.4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
偏方误用常发生在缺乏中医学知识背景的群体当中,虽然使用偏方,但无法判断自身的病情,不会辨证论治、不识方药,甚至不咨询专业医师,仅凭强烈的意愿或在江湖游医的鼓动下,以身试药,轻则无效,重则延误病情。因此,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对于其正确使用偏方防治疾病尤为重要。
 
对于如何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笔者认为应加强中医药科普的深度和广度。如进一步整理与规范偏方相关出版物、偏方相关资讯,在提供偏方知识的同时,要求受众群体认识和判断自身病情、了解方药功效特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医学教育,拓展大众对偏方认识的深度;中医从业者积极参与中医学传播,并学会和媒体沟通,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进行中医科普;各医疗单位与中医高等教育单位可成立医学科普巡讲团队,进学校、进社区普及中医药基础知识,以此拓展中医科普的覆盖面;电视、广播、自媒体平台输送相关中医科普知识,邀请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从业人员把关,以保证中医知识的可靠性。
 
5 小结
偏方是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简、便、效、廉的临床特点,颇受医家与大众的喜爱。当代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偏方向大众的传播,大众作为偏方的主要受众,若没有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容易发生偏方误用的情况。偏方的应用面临以讹传讹、不明辨证、不识方药等问题。笔者认为,日后面向大众的偏方相关出版物应得到进一步规范与整理,加强偏方相关资讯的审查,确保偏方的可靠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间中医药服务的监督管理,以便于提高大众的中医素养,从根本上减少偏方误用情况。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刘哲 曹秋实 柳琳 吕银娟 王世友 李德顺 张智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