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1-12-05

  藏象和经脉学说贯穿于《内经》的全过程,是中医理论的框架,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选方用药的依据,故称其为理论核心。

  藏象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脏,藏于体内,其象征表现于外,这是古人从外以测内的思想方法,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有内在的脏器活动,必通过外在的各种象征而表现出来,如心于体内,从外边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通过神志外在表现、面部色泽等而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血脉盛衰、心跳的快慢而象征心的功能,这种观察方法不是凭空而至,而是经过多次临床观察,反复实践而得出来的,它基本上能反映心的功能,这在当时缺乏组织学、解剖学、X线等科学仪器检验手段的情况下,是对藏象功能进行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是十分客观地把握事物总的规律的学说,也是对人体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概括,从总体上它把握了事物(脏象)的本质,这种高度抽象概括的宏观整体方法比微观的分解局部、各部分脱离实物的观察方法要好一些,因为它从整体上全面观察事物的联系,接近事物的本质。但因为科学性差,客观数据不足也可能反映上出差错,但这可以经过反复实践而改正之。

  脏象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在五脏中居统帅地位的是心,其他各脏腑都有分工负责,互相协调完成人体各部生理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此其中包括胃的功能。六腑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特别强调脏腑的整体性,“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而且特别强调心的统帅作用,“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说明脏腑、奇恒之府之间是有严密结构组织性,又有相互协调性统一性,是完整的中医理论核心。

  藏象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的相互关系中,五脏是形体结构的中心,神魂魄志意的神志中心,如《灵枢·本腑》中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王冰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说:“所谓神脏五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以其皆神气居之,故云神脏也。”在五脏藏神的功能中,以心为中心。如《灵枢·邪客》篇中说:“盖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客),容(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其机能以五脏为中心,心与小肠(包括心包络),肺与大肠,肝与胆,脾与胃,肾与膀胱。五脏又统摄五体,如《素问·五藏生成篇》中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说明血脉与面部色泽属于心,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周身之皮与毛属肺,筋与爪属于肝,肌肉和口唇属于脾,骨质、头发属于肾,故五体有病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又与五味密切相关,心喜乐苦味,肺喜欢辛味,肝喜欢酸味,脾喜欢甘味,肾喜欢咸味等。若五味太过则伤五脏,并且影响所属五体,如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咸味,肾气旺而克制心功故出现血脉凝涩而面色有改变;若多食苦味则心火旺,火伤肺金而出现皮肤干枯而毫毛易脱落;若多食辛,则肺火旺伤肝津而出现筋脉拘急,爪甲枯萎;若多食酸则肝火旺而伤脾津,故出现肌肉坚硬或枯萎,口唇也干枯挛缩;若多食甘味而脾气旺则伤肾,肾损伤则骨骼疼痛,而毛发脱落。这都是五体病的根源,其治疗以五脏相应治疗。

  五脏的功能对人体各方面均有相应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这是肝与自然现象的对应关系:在方位上应东方,属于春季,相应于木气,木气能生酸味;在人体属筋,五色中应青色,五音中属角,五声中为呼,七窍中属目,七情中属怒等。这都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相应关系,其他四脏也是如此,说明五脏在人体的重要性及其广泛联系,在生理上、病理上均有重要意义。(见下图)

  五脏的各种功能突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从各种外在表象可推五脏功能,从各种外在病候表现又可以提示病在何脏。

  经脉

  经脉学是组成人体之间的结构网络体系,它内可联系脏腑,外可联系肌表,经脉可分经脉与络脉两部分。经脉纵贯上下内外各脏腑之间,是主轴,络脉是联缀交错,网络全身的分支,如《灵枢·经脉》中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一般其直行深在者为经脉,其横行表浅者为络脉。经脉的功能是循环不休,运行人之气血周流不休,营养全身组织器官,因此,经脉体系是全身性的循环体系和营养体系,正如《灵枢·本藏》篇中说:“经络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是基本组织结构,与脏腑同等重要,它是周身整体的联系体系,人身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骨皮毛都是在经脉的沟通下,联系成统一整体,使肌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五脏与六腑的联系,五脏与筋骨肌皮的形态联系,在各部分皮肤均有络脉的联系,这对于辨皮肤病及肌表病等,意义重大。在五官疾病中,如白塞氏病、口腔干燥症均与心和小肠所涉及的经脉有关,以及出现皮肤病与经脉的关系,如大腿内侧所有皮损,多与肝肾经有关等。

  经脉可以通过感应传导信息,如针刺的感应得气都与经脉循环有关。针刺内关穴,可使前胸也有感传,即通过手厥阴经传到心部或心包部。在临床上常用的循经取穴法,得以传达感应,使气至病所,如三阳经穴治不同部位的头痛,均属于针感传导。

  另外针刺还可调节机能平衡,传导信息,这是由于经络的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作用,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平衡。如《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在现代临床的实践中证实针灸有双向调节作用,如针足三里可使胃蠕动慢者加速,胃蠕动加快可使其平复,临床这种案例很多。

  总之经络是关乎人体整体作用,涉及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它既有补的作用,也有泄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中医整体统一性核心内容之一。《内经》的临床辨证也是很丰富,散在各篇,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对外感的辨证,提出“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气……”。关于阳气的辨证、阴气的辨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其主要以脏腑辨证为多。如《素问·痿论》:“人有五脏痿”,故有肺痿、心痿、脾痿、肝痿、肾痿……。又在《素问·痹论》中有以病因辨证、形体辨证、五脏辨证的分类,在《风论》中又以五脏之风为分类等。经脉辨证用之更多,如《素问·刺腰痛论》是以十二经的循行而进行症状分类法,至《灵枢》中更多,它包括除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病位外,在临床杂症中也比比皆是,如《灵枢·厥病》的厥头痛、厥心痛均以经脉为辨证理论基础,因此脏腑经脉理论是临床辨证的核心思想,也为以后的各种辨证思想奠定了基础,如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等,故称其为辨证核心思想。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