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脾藏意主思”理论在《东医宝鉴》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2-10-25
《黄帝内经》将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脾“藏意主思”的功能,是人体情志活动调控有序的生理基础,若脾脏功能失衡,则会引发相关情志病。《东医宝鉴》是一部综合性医书,为朝鲜医家许浚所著,具有“赅括古今,折衷群言,探本穷源,挈纲提要,详而不至于蔓,约而无所不包”的特点[1]。《东医宝鉴》中对脾脏的论述较多,涵盖形象、部位、生理、病理等方面,并对“脾藏意主思”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脾脏病的治疗具有独到见解。本文对《东医宝鉴》中有关“脾藏意主思”的内容进行研读、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1 脾脏的生理基础
1.1 脾神的概念
《东医宝鉴》继承《黄庭经》“五脏神”理论,指出“脾神常在,字魂停”。脾神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脾藏意。从狭义上看,脾神指的是思维、记忆。王冰云:“意者,记而不忘者也。”[2]从广义上看,意是指将心神对外界的认知经过思维取舍后保留下来的回忆、意念的一种神志活动。《灵枢·本神》言“心有所忆谓之意”。其二,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灵枢·本神》云:“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如果说意是一种神志活动,思就是进行神志活动时具体的取舍思考过程,若思虑太过或所思不遂,就会表现为“思伤脾”,如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3]。
 
1.2 脾的生理功能与脾神的关系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脾胃为后天之本,具有运化、转输精微的生理功能,为神的表现提供物质基础[4]。《考证病源》言脾:“形象马蹄,内包胃脘,象土形也。经络之气,交归于中,营运真灵之气。”[5]《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杨玄操言:“脾,俾也,在胃之下,俾助胃气,主化水谷也。”由此可知,脾胃生理相连,病理相关,共同主宰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运化水谷精微并输送于全身。《素问·八正神明论》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畲医亦认为气、血、精是构成人体并引导机体完成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离不开脾神的主宰和化生[6]。水谷之精充足,气血盈满,则脾神无恙,诸疾不生;脾运失常,气、血、精化生不足,脾神失养,机体各项生理活动受阻,进而引发相关疾病,甚至危及生命。1.3脾神与心的关系《东医宝鉴》认为,思作为情志活动的一种,离不开心神的调控。脾神受心神的统摄与主宰,《黄庭经》云:“心为绛宫真人……所主者为绛宫真人,即心主也……心主乃一身之君,万神为之听命焉。”《类经》首次提出“情志病”概念,“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指出情志病与五脏相关,且源头在心[7]。经脉学说指出,足阳明胃经与心相通,亦有研究表明,足太阴脾经病变亦会引起神志病变[8]。《东医宝鉴》引用皇甫谧的观点:“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过节则二脏俱伤。”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水谷精微化源充足,则五神得养,心神清明,神志清晰,思维敏捷[9]。
 
2 疾病概况
脾在志为思,若思虑过度则伤脾,引发一系列疾病[10]。《灵枢·本神》言:“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东医宝鉴》涉及的与“脾藏意主思”有关的疾病主要包括健忘、厌食、失眠3种,故从以下3种疾病进行讨论。
 
2.1 健忘
《东医宝鉴》云:“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尽心力思量不来也,主心脾二经。”该书阐明健忘的概念,并指出病位主要在心脾。其一,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血亏虚,神失所养且无所附,则其人善忘[11],如《诸病源候论》所言:“多忘者,心虚也。”其二,脾胃气伤,化源不足,气血亏乏,清阳之气不能上奉,髓海失养,神失温煦滋养,则表现为呆钝、健忘[12]。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指出:“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正如《东医宝鉴》所言:“此由思虑过多,心伤则血耗散,神不守舍。脾伤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二者皆令人事卒然而忘也。”程磊强[13]研究唐以前文献发现,治疗健忘的药物主归脾、胃、心经,其中归脾经药物占21.25%,归心经药物占19.54%,归胃经药物占10.85%。由此可知,健忘主要由心脾不足、气血亏虚、神失所养所致,其根本在于思虑太过,神失所养,故治宜调理脾胃,充养心血,安神定志,使神有所附,情志正常,思虑适度,思维清晰,无所忘失。
 
2.2 厌食
《东医宝鉴》明确指出思虑伤脾可导致脾胃病变:“思伤脾者,气留不行,积聚中脘,不得饮食,腹胀满,四肢怠惰。”吕美君等[14]研究表明,脾胃系疾病主要由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所致,而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是病变发生的始动环节。思虑、思考是人体正常情志活动,但思虑太过或所思不能如愿则可能对机体造成伤害,长期反复,则气机郁结,伤及心脾,脾胃气实,凝滞不行,升清降浊受阻,饮食不化,积于中脘,则脘腹胀满、不知索食或食不知味。马锦霞等[15]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除胃脘胀痛外,还包括纳差、不思饮食等症,思虑过度、情绪郁闷是其发病的重要病因,若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甚至会转化为胃癌。
 
2.3 失眠
《东医宝鉴》认为“思结不睡”是失眠的重要病机。睡眠的正常与否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失调在失眠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脾胃失调所致的失眠多表现为患者长期失眠,心情忧虑,双手脉象多呈缓象。子时为胆主事,若长期不能按时入睡,胆精被耗而不能及时恢复,则胆脏必虚[17];脉缓之象,其病多在脾,脾主思,思虑太过,伤及脾胃。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则气机升降失常,神魂不安,胆虚则无以制约脾之思虑,发为不寐[18]。
 
3 论治思路
《东医宝鉴》在治疗“脾藏意主思”相关疾病时,除改善临床症状外,尤其注意调养心神,主要从以下5点着手。其一,对于心脾两伤、血少神亏之健忘,治宜补脾气、益心血,多用聪明汤、归脾汤、加减补心汤、天王补心丹、壮元丹、朱子读书丸等安神益智之剂。其二,对于妇人思结不寐之病证,应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治宜“激之以怒”。如《东医宝鉴》言:“思伤脾者,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怒为肝胆之志,怒胜思,故意激怒患者可壮胆之气,从而制衡脾思所致之不寐。刘兵[18]认为,脾藏意主思,“意”与记忆相关,健忘和失眠均有髓海不足的病机,故改善记忆的方药也可用于治疗失眠。其三,对于思结所致脾气实而纳呆者,治宜化痰开结、理气行滞,方选温胆汤之类;李东垣指出“盖善治此病者,唯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治宜“安养心神、调治脾胃”,令脾气温和,心脾开阔,则症状自消。其四,患者服药后应少量进食以助养脾胃之气,待胃气稍强,可少量进食水果以助谷食药物之力,正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脾胃论》中有“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善治斯疾者,唯在调和脾胃”之说,表明七情致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协调脾胃。其五,患者应首先摆正心态,《东医宝鉴》中有“正思虑”的观点;其次,应安居其处,不过分思虑伤神,《东医宝鉴》言:“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虑,远其六淫、七情,如此则日渐以安矣。”
 
4 方药分析
《东医宝鉴》治疗“脾藏意主思”相关疾病共涉及7首方剂,包括70多味药物,其中12味药出现频率较高,其中石菖蒲、茯神、人参、远志各出现5次,炒酸枣仁、甘草、当归各出现4次,陈皮、生地黄、麦冬、生姜、大枣各出现3次。
 
笔者通过查阅《东医宝鉴》《神农本草经》及《中药学》[19]发现,《东医宝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2味药物包括甘味药7种,辛味药3种,苦味药和酸味药各1种;温性药5种,平性药5种,微寒和寒性中药各1种。甘、平入脾,用之可安抚脾神,加强脾胃功能;脾主运、主行、主升,味辛、性温之品可助脾运化。在药物归经方面,远志、生/干地黄及酸枣仁均入心经,其余药物均入脾胃经,且所用远志多为姜制,以引药入脾。张超伟等[20]研究显示,茯苓各部位中,以茯神的宁心安神功效最强,主要治疗心神不安、惊悸、健忘、失眠。刘露等[21]指出,远志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氧杂蒽酮、寡糖酯类成分,具有改善记忆力、抗痴呆、脑保护、镇静催眠等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当归粗提取物当归多糖具有促进正常胃上皮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且能促进胃黏膜溃疡愈合[22]。
 
5小结
脾主运化饮食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脾虚则不能化精生营,则脾神无所助养,意失所养,难舍于脾,思虑绵绵,长此以往而变生诸病,如健忘、不寐等[23]。笔者根据《东医宝鉴》系统总结历代医家对“脾藏意主思”的相关论述,阐明脾神失常引发的健忘、失眠和厌食诸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其中健忘以补脾气、益心血为主,失眠以情志相胜治疗为主,厌食以安养心神、调治脾胃为要,日常调护方面,正思虑,避贼邪,安居处,合理饮食,方能收获全效。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高娅春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