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民族医药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从颈论治初探头面部疾病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4-06
全国名中医冀来喜是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形成了以“新九针”为主的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提倡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治疗手段和“以效为宗”,治疗头面部疾病提出从颈论治的思路。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理论基础
 
从颈论治初探
 
冀来喜在多年临床观察和实践中发现,患有头面部疾病(包括耳鸣、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干眼症等)的患者,查体时一般存在颈项部肌肉高张力或颈椎结构紊乱的问题。因此,冀来喜提出颈部肌群高张力与颈椎结构紊乱,可能是导致头面部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临床治疗头面部疾病,尤其注重纠正颈椎的失衡状态,把颈项部肌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与结构的紊乱,纳入考虑因素,改善颈项部结构环境,使头面部得到血液供应,循环得以改善。这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头面部疾病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达到了中医治病求本、正本清源的目的。
 
从颈论治的解剖探析
 
从颈项部解剖特点可以看出,颈项部肌肉分层较多,分为浅、中、深3层。颈浅肌群主要为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颈中肌群主要为舌骨上肌和舌骨下肌;颈深肌群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项部浅层肌群主要为斜方肌和肩胛提肌;项部深层肌群主要分为3层:由浅到深依次为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夹肌、回旋肌、多裂肌和枕下肌群。
 
头面和颈部的营养主要由椎动脉和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供应,颈外动脉又分出面动脉,负责大部分面部血供,营养面部肌肉及其他组织。左右椎动脉沿颈侧面上升,穿过第6颈椎至第1颈椎椎体的横突孔,当颈椎曲度变化、骨质增生或关节紊乱时,常会刺激、压迫颈动脉,导致基底动脉供血障碍。人体的多数血管受缩血管神经的单一支配,而缩血管神经均为交感神经纤维,交感神经起源于交感链,高级中枢在延髓,交感链与延髓均位于颈项部。颈项部肌肉的高张力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刺激交感缩血管神经,血管平滑肌进一步收缩,使血管的管径变细、流速减慢,椎动脉及其他血管对头面部的血流供应出现障碍,继而出现头面部疾病。
 
治疗操作要点
 
针灸优势技术组合为针刀、埋线等多种中医外治法配合使用,可弥补普通毫针刺激强度不足、疗效不稳定等缺点,尤其对颈项部肌肉的高张力状态,针刀可松解粘(黏)连的肌肉组织,恢复力学平衡,使血流供应恢复正常。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入穴位,起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弥补一般治疗方法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的不足,符合《灵枢》中“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思想,同时埋线过程亦包括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及割治疗法等,协同增强疗效。
 
操作方法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是在古代九针中大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刀发展而来。取穴:双侧第3、5颈椎夹脊穴及大椎、天髎、天牖。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以舒适、不影响呼吸为度,常规定点消毒,用4号0.60mm×50mm一次性无菌针刀进行操作,第3、5颈椎夹脊穴及大椎、天牖在进行针刀操作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与体表垂直,加压进针刀,到达骨面或肌肉厚度的中点,纵向疏通、剥离2~3次,拔出针刀后用敷料按压。治疗结束后针刀治疗处3天内勿沾水,治疗期间忌食葱、蒜、辣椒、酒、海鲜。
 
埋线疗法穴位埋线技术基于针灸治疗中的“留针法”,埋入的胶原蛋白线作为异体蛋白在组织中分解吸收的过程对穴位是一种外来的物理、化学刺激。通过在穴位内埋入可吸收线体,长期发挥类似传统针灸“留针”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效应强烈而持续。取穴:第3、5、7颈椎夹脊穴。操作方法:患者充分暴露埋线部位,皮肤常规消毒,使用0.90mm×(25~120)mm一次性埋线针,置入2-0胶原蛋白线,一手拇、食指略分开,固定于穴位处,另一手持针对准选好的穴位,快速将线体埋植在穴位肌层,进针约15mm,推出线体,拔针后用敷料按压针孔止血,并在针孔处贴创可贴,以防感染。1个月治疗1次。埋线后3天内勿洗澡,初次埋线后针孔处疼痛较重,个别患者会有发热、疲乏等现象,这些症状均为正常反应,1周内可自行消退。如果出现结节或疼痛较严重,可适当进行热敷,结节1个月内可被机体吸收。颈部埋线主要是维持针刀治疗的疗效,针刀一般是多次治疗,埋线疗法可1个月治疗1次。
 
毫针针刺疗法穴位常规消毒,取规格为0.35mm×49mm的一次性毫针,行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使用特定电磁波谱(TDP)治疗仪照射头面部,至皮肤潮红为度。
 
疗程初次治疗需用针刀松解颈项部的高张力肌群,每2周治疗1次,若2周后颈项部肌肉仍处于高张力状态,可再予针刀松解治疗1次。之后可予埋线巩固疗效,1个月治疗1次,一般治疗3个疗程。毫针针刺疗法一般每周2次,1周为1个疗程。
 
典型医案
 
患者,男,62岁,2018年9月5日初诊。诉面部怕冷5年余。患者5年前因情绪低落,加之受风受凉,出现面部皮肤怕冷、紧张感,未予以重视,次年面部怕冷现象加重,甚则炎炎夏日也不能吹风,无口眼㖞斜,偶有面部肌肉抽动与疼痛现象,无刷牙时放电样疼痛,受凉后会出现面部水肿,每当天气寒冷时,以上症状均加重,出门时必用口罩围巾护之,其间未进行任何治疗。刻下症见面部怕冷,自觉面部皮肤较紧,有紧张感,有轻微水肿,精神、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沉紧。查体:触摸面部肌肉僵硬,颈项部肌群张力较高。
 
诊断:(寒痹型)痹证。
 
治疗:针刀及针灸治疗。
 
针刀治疗遵循从颈论治的思路,取双侧第3、5颈椎夹脊穴及大椎、天髎、天牖。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印堂、阳白、攒竹、颧髎、头维、太阳、地仓、合谷、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取规格为0.35mm×40mm的一次性毫针,针刺足三里行捻转补法,其余穴位均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使用蕲艾条(长150mm、直径20mm)雀啄灸阳白、颧髎各15分钟。嘱患者回家继续用蕲艾条雀啄灸面部穴位,每日1次。治疗1周后复诊。
 
9月12日二诊:患者自觉面部肌肉较前松弛,紧张感较前减轻。查体:颈项部肌肉较前松弛。为巩固治疗,遂于颈部穴位埋线,取双侧第3、5、7颈椎夹脊穴。针灸治疗同前,嘱患者回家继续用蕲艾条雀啄灸面部穴位,每日1次。
 
9月26日三诊:患者自觉面部有流水感和温热感,面部水肿消失,出门时不需要围巾与口罩遮挡面部,面部紧张感消失。此次治疗仍以针灸治疗为主,因颈部埋线可起到长久的效应,故颈部不需针刺治疗。
 
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面部水肿消失,怕冷现象基本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该病属于中医“皮痹”范畴。皮痹病在皮,可见皮肤麻木不仁、畏寒怕风、水肿、局部或全身顽硬光亮、无汗、毛发脱落等症状。皮痹初起以实证多见,多为外邪侵袭所致;中期气血阴阳亏虚,以虚证多见;晚期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该患者发病时正值初秋,风邪侵袭肌表,流于皮肤;加之患者情绪不佳,忧愁思虑,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肌肤,而发为皮痹。针刺治疗远端取穴合谷、足三里。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主治头面部疾病;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补益气血,为强壮保健要穴。面部取穴阳白、攒竹、颧髎、头维、太阳、地仓,可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患者忧思愁虑,百会、印堂为督脉穴,督脉入络脑,故选用百会、印堂调理脑神。针刺期间使用蕲艾条雀啄灸阳白、颧髎,利用艾灸温通的特点,产生调和气血、宣通经络的效应;利用温补的特点,产生扶阳补气、阳生阴长的效应。患者在颈项部进行针刀、埋线治疗后,压痛点明显减少,颈部肌肉较前松弛,颈项部肌群的高张力降低,从而减轻对血管、神经的压迫和牵拉,继而恢复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初诊时患者自觉面部紧有张感,且寒冷时加重,三诊后患者面部水肿消失,自觉面部有温热感和流水感,这是由于颈部肌群恢复了平衡状态,交感神经兴奋状态降低至正常水平,故面部紧张感和怕冷症状消失。(杨傲雪 苏荣 山西中医药大学)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