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颈部外伤以及颈部慢性损伤所引起的小关节错位从而出现压迫或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病临床常见于中老年人,且本病常迁延不愈,反反复复,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岐黄学者林定坤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先后师从岭南骨伤大家邓晋峰和石仰山先生,长期从事临床、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林定坤认为颈性眩晕多由筋骨失衡、气血失调兼有邪气共同所致;在颈性眩晕的临证诊疗上,林定坤临证首先以手法、导引等平衡筋骨,再予中药内服调和气血,最后选择针灸等方法祛除兼邪,三方共同治疗的原则,临床效果立杆见影。笔者有幸随林定坤侍诊,深有体会,遂将林定坤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供同行参考。
/xxmy/upimg/allimg/230523/1-230523103503a9.jpg
平衡筋骨
理筋为先以疗筋伤林定坤根据本病同时具有筋伤与节错的特点,临床先予以理筋手法进行治疗,林定坤嘱患者端坐位,用双手触诊颈部肌肉、筋膜、关节等,触及到阳性痛点或结节点时常用点、按揉等理筋手法针对性治疗,力度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力量透筋入骨,如此反复操作3~5次,以局部酸胀为度,边点按边对局部阳性结节点进行弹拨,直至筋结松解,颈部的疼痛症状会有所缓解;此外林定坤还注重对整个颈肩部肌肉的松解,林定坤认为筋骨平衡是整个颈肩部肌肉共同的状态,局部筋骨失衡势必对颈肩部筋骨平衡有影响,因此在治疗完局部筋结点后,林定坤常常用理筋手法自风池穴至大椎进行点按揉3~5遍,再以捏揉和法从大椎至肩峰进行治疗3~5遍;同时,林定坤选择点按风池、风府、大椎、肩井等穴位使得颈肩部的经络系统进入激活状态。
正骨调节以复筋骨平衡林定坤根据本病节错的病理改变,在筋伤治疗结束后予以定点旋提复位手法,林定坤嘱患者端坐于椅子上,嘱患者低头,令其放松全身肌肉,处于自然休息状态,术者立于患者后方,以一前臂托住患者下颌部,并同时向上轻度牵引,同时另一手拇指触摸颈部,寻找发生节错的椎体。然后用该拇指按于偏歪骨突,同时旋转患者颈部,当旋转力达到患椎时,拇指用力推顶骨突,以腰部发力,前臂快速加大旋转角度,此时可听到复位的响声或患者有滑动感,即是复位成功。林定坤强调复位手法需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进行,需取得患者的配合,用力需刚柔相济,切忌采取暴力。对于寰枢椎半脱位的患者,林定坤常选择平卧位行复位手法;已有研究表明旋提复位手法能够有效纠正椎体之间的小关节紊乱,从而达到解除小关节滑膜嵌顿和小关节黏连的目的,促使颈椎的静态平衡的恢复;同时能够改善椎间盘、椎间孔等对椎动脉及其周围交感神经丛的压迫刺激等,达到改善颈部血流动力,增加颅内供血。
颈围固定维持筋骨平衡林定坤强调在复位手法后需要佩戴颈围外固定。林定坤认为手法复位能够较快的调节筋骨平衡,但长期存在的筋骨失衡导致短时间恢复的筋骨平衡很难长时间维持,因此,林定坤认为除减少颈部活动之外还需要借助佩戴颈围固定3周,研究表明手法治疗后佩戴颈围能够有效限制颈部的过度活动、缓解椎间隙压力,能够从外在增强颈部的支撑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保证颈椎维持复位后的筋骨平衡状态。
姿势保护以善预后林定坤认为姿势保护是保护筋骨平衡的重要措施,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林定坤指出调整日常姿势在平衡筋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林定坤多建议患者坚持日间选择“挺腰端坐”,使得脊柱处于一个自然生理的状态;夜间睡眠选择“量身配枕”,林定坤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针对颈椎病应该量身配枕,使夜间睡眠颈部筋骨处于自然的生理状态,日夜的姿势的调整使得筋骨平衡不易被打破,长时间处于平衡状态以防复发。
导引强筋壮骨强正气林定坤提倡医患合作的方式,除了姿势保护外,林定坤强调导引练功对强健筋骨,维护筋骨平衡的作用不可忽视。林定坤指出仅仅靠外在调节和固定远远不够,在治疗后林定坤选择“林定坤健体八段功”的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为主要导引方法,要求患者配合呼吸吐纳练习,每次练习30~50个,每天3~5次,双手托天理三焦能够有效地强健颈肩部的肩胛提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从而达到强筋的目的,筋强方能骨壮,才能达到“筋束骨,骨张筋”的状态,从而有助于颈肩部筋骨平衡的恢复;此外此动作配合呼吸练习尚能够培养正气,达到《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调和气血
林定坤根据本病多有气血失和而选择采用中药内服调和气血。在本病的治疗中林定坤常选取益气升阳的方药,临证多以补中益气汤为底,临证根据症状予以加减,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气滞血瘀者加大活血力度,常选择加用桃仁、红花、柴胡、川芎等以行气活血;气血不足者加大益气补血的力度,如加大当归、黄芪的用量或加用熟地、鸡血藤等以补益气血;兼有内风者,佐以养肝熄风,常选择加用枸杞、黄精、天麻、钩藤等;兼有痰邪犯体者,加大健脾化痰的力度,常用陈皮、半夏、茯苓等;兼有痰瘀者,加用牛蒡子、僵蚕等,以增加化痰瘀的功效。林定坤根据本病病机,选取补中益气汤来升提清阳、补益气血,方中以黄芪、人参、甘草等为君,以补中健脾,以黄芪、柴胡、升麻益气升阳,白术、当归益气补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配合临证加减以调和气血。
并除兼邪
根据本病多兼有风痰瘀的特点,林定坤除了在处方予以加减外,临证还多选取针刺、艾灸等并除兼邪,临证针刺多选择颈部夹脊穴和局部风池、风府等穴位,同时根据兼邪不同予以加减,如兼有内风为主的加用肝经太冲、大敦和外关等穴位以平肝熄风;兼有痰邪为主,加用丰隆、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兼有瘀的,加用膈俞、血海、合谷等加大活血化瘀力度,通过针刺达到调经气以除兼邪的目的,或配合局部进行雷火灸施灸以加强化痰散结、活血祛瘀的力度,以求治病必求于本。
总之,在颈性眩晕的诊治过程中,林定坤强调明确诊断的重要性,需要结合症状、体征、查体和检查情况综合诊断,不可简单地将眩晕归属于本病,需排除内科相关疾病及耳源性眩晕,明确诊断才能针对性治疗。临床中,林定坤坚持平衡筋骨、调和气血和并除兼邪治则相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何坤 陈彥均 广州中医药大学 侯宇 许文科 广东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