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痛症是以舌体烧灼样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西医学称为灼口综合征,又称舌感觉异常、舌黏膜感觉异常等,常无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临床常以舌体灼痛或刺痛为主症,伴有味觉异常、口腔异物感、胃脘不适、情志不遂等症状,甚则影响饮食睡眠。舌痛症的西医学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以神经性疼痛论治,治法以营养神经为主。疼痛剧烈者,予封闭治疗,但疗效不甚理想。单纯舌痛发病率较小,剧者更甚,因此中医古籍中缺乏相应论述,仅《口齿类要》中有部分论述。也有将舌痛与舌疮混为一谈者,而舌疮以舌体黏膜溃疡为主要表现,因伴有创面,在中医学属于“疮疡”范畴。
岐黄学者贾立群是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对舌部局部病症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舌痛”不仅是舌体的病变,还牵涉全身,是全身病理状态的局部、外在表象。舌痛症症状表现在舌体局部,病机为舌体之“络病”,病因可分为津亏络损、火热灼络及瘀血阻络3种,以下将具体进行分析。
临证经验
津亏络损型病位多在脾胃,经脉上脾与舌关系最密切,《灵枢·经脉》有“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且“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明确了舌痛是脾经病变所致。脾胃者“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有疾则水谷津液不得化,脾土虚损,运化失司,津液亏虚,循经上之,脉络不荣,而见舌痛症,甚则虚火灼络,造成灼痛。《验方新编》载:“其人平日常有舌痛……此阴虚也……不宜苦寒,惟大补其水以济之。”因此,虚证舌痛的主要病因病机在于脾胃亏虚引起的津液不足。临床此类患者常表现为病程长、疼痛反复、时重时轻、口干口渴、舌质暗红,症状持续数月不愈,因此治疗当以滋阴生津为要。
火热灼络型病位多在心肝。《医法圆通》载:舌“如肿痛与重者,气之有余也。气有余,便是火,必有火形可征。”而心开窍于舌,主神志,舌疮辨治多与心相联,也从侧面强调了舌病与心的关系,《景岳全书·杂证谟》有“心热则舌裂生疮”,《证治准绳·杂证》有“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另一方面,肝喜条达主疏泄,调情志,神志与情志,一源而二歧也,情绪失调引起的心、肝功能异常,也可导致口腔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舌痛症患者中,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5~7倍;且近90%的女性患者处于围绝经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围绝经期的女性,肾阴始虚而肝阳显亢,水不涵木,木盛而生火,故肝火常携心火同亢,二者也均表现为情志异常。因此,心肝火旺所致火热灼络是舌痛的一大主因,临床上此类患者常以病程短、病势急为特点,舌痛剧烈常影响饮食、睡眠等基本生活,并伴有面红头昏、卧眠多梦、烦躁易怒、尿黄便干等症状,舌多鲜红,脉多弦数有力。故治疗上当以清热泻火为主要治疗原则。
瘀血阻络型病位多在舌部的微血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在络……经主气,络主血”,故临床久痛不愈之舌痛,常伴有瘀血,临床表现出舌体刺痛、舌质紫暗甚至出现瘀斑瘀点,故治疗时亦可辅以活血化瘀之法。另一方面,有研究采用川芎嗪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交替使用治疗舌痛,症状有明显缓解时,患者血液成分及流动等有相应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舌痛症的内在病理基础;也有研究结果表明,舌部的微血管炎是造成舌痛症的重要因素。以上基础研究为寻找舌痛症的中医病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说明血瘀是舌痛症的重要病机之一,此类患者多夹杂在津亏络损型舌痛之中,呈现虚实夹杂的特点。
典型医案
患者,女,40岁,2019年4月15日初诊,诉舌体反复疼痛近1年,无明显溃疡,每于进食时疼痛加剧。患者1年来舌面反复疼痛,疼痛性质无法形容,时重时轻,曾于外院口腔科、消化科、疼痛科多次就诊,均诊为“神经性疼痛”,患者体态偏瘦,肌肉不丰,因舌痛影响进食,营养情况不佳。刻下症见口干、纳呆、腹胀、略有嗳气,眠可,二便调。舌紫暗,苔薄白、有裂纹,脉细。
诊断:(脾失健运、阴虚津亏型)舌痛(西医称为灼口综合征)。
方药:沙参麦冬汤化裁。
方药:北沙参15g,麦冬20g,玉竹15g,天花粉10g,炒山药15g,砂仁6g(后下),生甘草10g。14剂,水煎服,1剂/天,分2次服。同时加用“舌痛含漱液”外治,嘱患者早晚清洁口腔后含漱10~15分钟,晚上含漱后勿饮水进食。2周后患者门诊复诊,诉舌痛减轻可正常进食,食欲恢复,继续前方内服外用。
4周后复诊,舌痛消失,腹胀嗳气等症状亦有所缓解。(张锂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