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骨伤科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内伤发热中医方药治法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4-19
医案 气虚发热案
 
牛某,女,45岁。2014年5月15日初诊:间断性发热、乏力、头晕1年余,加重5天。症见:语声低微,面色潮红,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形体消瘦,纳差,寐差,易感冒,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诊断:(气虚发热型)内伤发热。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黄芪50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15g,陈皮15g,当归15g,茯苓15g,砂仁(后下)15g,酸枣仁15g,夜交藤15g,柴胡10g,升麻10g,防风5g。7剂,常法煎服。嘱患者防外感。
 
5月22日二诊:患者体温略有下降,最高时为37.6℃,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症减轻,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脉细弱。原方减酸枣仁、夜交藤,7剂,水煎服。
 
5月29日三诊:患者无明显发热,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症状缓解,睡眠、饮食和二便可,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水煎服。
 
6月4日四诊:患者无发热,余症大减。停服汤药,予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患者治疗后发热、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
 
按孙伟正指出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虚证者,补气血阴阳的不足以消其虚火;实证者,宜视肝郁、湿阻及瘀血之异,分别行气、化湿、活血,祛除病邪以清其实热;虚实夹杂者,则需分清主次,兼而顾之。
 
患者间断性发热1年余,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虽多次应用抗生素,但效不显,反复发作。患者以发热为主证,劳累后加重,伴有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气虚不足之症,且平素易于感冒,综合四诊辨证为气虚发热。患者平素气虚体质,易感外邪,失于调理,病程日久,脾胃气衰渐重,中气下陷,阴火内生故发热;劳则耗气,故发热在劳累后加重;脾虚失于健运,气血化生不足,五脏六腑失养,故见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气虚卫表不固,则易于感冒;气虚推动无力,故见大便秘结;舌质淡、苔薄,脉细弱,均为气虚不足之证。治疗投以具有甘温除热和调畅气机作用的补中益气汤,即在补气药基础上,加用具有升提中气、调畅气机作用的升麻、柴胡,则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正常,气机通畅,虚热自退,并随症加减,疗效显著。方中黄芪、防风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甘草、白术、砂仁、茯苓健脾补气;当归养血活血,与党参、黄芪配伍能补气和营;升麻可引胃气上腾复其本位,柴胡可引少阳之气上升,二者既可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砂仁行气温中,北方人用量可大;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胃、升清阳、补元气、除烦热之功效。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