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气的生、长、收、藏皆得“土”助益,心、肝、肺、肾的生理活动无不赖脾胃之生化。据此,王庆其在临床上主张“治脾胃安五脏,调五脏理脾胃”。例如,其临床治疗肝病常常遵循“肝病实脾”的原则,屡建奇功;对于疑难杂症属病情复杂而危重、阴阳气血俱虚者,治疗往往求其中气,俾中气守住,胃气振奋,病有回春之机,然后再从容调理。
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心身疾病及疑难杂症,主张用中医学经典激活临床,从临床拓展经典理论。根据中医整体观念,五脏是一个整体,它们在生理状态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素问·太阴阳明论》谓“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四时之气的生、长、收、藏皆得“土”助益,心、肝、肺、肾的生理活动无不赖脾胃之生化。据此王庆其在临床上主张“治脾胃安五脏,调五脏理脾胃”,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治脾胃安五脏
中医学认为,土为万物之母,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无不赖脾土以生化。《医理真传》谓:“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清代陈修园《时方妙用》曰:“五脏受气于脾,故脾为五脏之本。”可见脾胃与四脏之间密切相关。《景岳全书·脾胃》说:“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杂病源流犀烛》也说:“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王庆其认为,通过治疗脾胃可以达安和五脏的目的。
心系病证从脾胃论治
典型医案:健脾化痰升阳法治冠心病
李某某,男,78岁,2018年9月23日初诊。患者诉心胸闷痛数月,表现为心胸时有憋闷疼痛,发作时疼痛难支,昼轻夜重,形体肥胖,舌淡苔薄白,脉沉滑。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诊断为胸痹(痰浊痹阻、胸阳不振),治以健脾化痰、通阳宣痹。处方: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5g,制半夏10g,全瓜蒌20g,薤白头15g,桂枝9g,陈皮6g,丹参20g,郁金12g,枳壳12g,柴胡12g,甘草6g。7剂,水煎服(下同)。
9月30日二诊:患者诉偶有胸闷疼痛,善太息,脘腹痞满,神疲乏力,夜寐欠安,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处方:柴胡12g,郁金15g,制香附12g,枳实12g,赤芍15g,当归20g,瓜蒌20g,薤白15g,丹参15g,炙鸡内金15g,夜交藤30g,甘草6g。7剂。
10月7日三诊:患者药后诸症好转,偶有心悸怔忡,嗳气,寐欠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处方:党参20g,麦冬12g,五味子12g,石菖蒲15g,远志9g,郁金12g,制香附12g,枳壳、枳实各12g,砂仁6g,炙鸡内金12g,甘草6g。7剂。
10月14日四诊:患者诉偶有胃脘胀闷不适,胸闷心悸症状显著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沉缓。处方:党参20g,麦冬12g,五味子12g,枳壳12g,厚朴6g,半夏12g,陈皮6g,制香附12g,郁金12g,丹参20g,炙鸡内金12g,甘草6g。7剂。
按湿蕴者治以芳香化浊,湿去则胸阳自展;痰阻者治以健脾化痰,痰消则血脉自通。患者因胸阳痹阻、不通则痛,治宜升阳宣痹以治其标、健运脾胃以治其本。脾胃得健,气血生化正常则心阳振奋,血脉充养,痰瘀减少,体内气血运行通畅,有效减少了胸痹的发生。方以瓜蒌薤白白酒汤合二陈汤加减,乃标本兼治也。
肝系病证从脾胃论治
典型医案:健脾重剂治肝硬化腹水
陈某某,男,57岁,2012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腹胀2月伴尿少、肢肿。患者有乙肝肝硬化病史,近2月来出现尿少、泡沫尿伴腹胀,入住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腹水形成)、肾病综合征。因患者系病毒复制以及肝功能失代偿,故未使用激素,予对症处理,症状稳定后出院。刻诊:患者自觉腹胀,饮食无味,疲劳,尿少。现每周2次静脉滴注白蛋白;口服速尿片(呋塞米片)2粒半(50mg),日3次;安体舒通片5粒(500mg),日3次。既往史:高血压,乙肝后肝硬化病史,2011年脾切除。体格检查:神清,面色苍黄,腹部膨隆,按之硬满,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肿胀,按之凹陷,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滑,舌下瘀斑。辅助检查:2012年12月12日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显示白蛋白24g/L,球蛋白33.7g/L。中医诊断为臌胀(肝脾两虚、水湿积聚),西医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肾病综合征。治以重剂健脾行气利水,分消中满。处方:炒白术6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商陆根12g,薏苡仁30g,车前子30g(包),腹水草30g,大腹皮15g,葫芦壳30g,川厚朴9g。7剂,水煎服(下同)。嘱记24小时尿量,并每日清晨空腹测腹围。
12月20日二诊:尿量较前略增多,24小时尿量900mL,腹胀略松,微微发热,胃纳差,口干,大便每日1次、质干,无腹痛,舌质红、苔白腻,脉细。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7867.5mg。治法:健脾利水,分消中满,利尿消肿。继以重剂健脾为治。处方:炒白术60g,大腹皮30g,葫芦壳30g,猪苓30g,茯苓30g,桑白皮15g,茵陈30g,商陆根15g,桂枝9g,乌药9g,车前子30g(包),蝼蛄9g,将军干6g。7剂。
三诊:患者初诊、二诊时坐轮椅来诊,现能自己乘车来诊,尿量增多,腹胀明显改善,食欲尚好,睡眠欠佳,舌质微红,苔薄腻,脉细弦。上方加牡丹皮12g、赤芍12g、白芍12g、酸枣仁15g、生龙骨30g、牡蛎30g。14剂。
四诊、五诊:症情进一步好转,24小时尿量1500~1700mL,无腹胀,精神好转,睡眠稍进步,速尿片减至1粒半(30mg),安体舒通片减至2粒(200mg)。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纳便均安好。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60g,茯苓15g,腹水草30g,僵蚕12g,金蝉花15g,山茱萸12g,枸杞12g,大腹皮15g,玉米须30g,薏苡仁根30g,将军干6g,苏叶12g,藿梗12g,苏梗12g。14剂。
六诊:24小时尿量1600~1900mL,无腹胀,舌苔薄腻,情况良好,嘱停用西药利尿剂。继服上方14剂。
2013年3月7日七诊:诉口干,胃纳正常,食后无腹胀,腹部膨隆消失,右脉弦,舌质嫩红,苔薄。肝功能:白蛋白35g/L,球蛋白30g/L,谷丙转氨酶45U/L,谷草转氨酶60U/L,r-谷氨酰转肽酶65U/L,碱性磷酸酶160U/L。肾功能:尿素氮6.0mmol/L,肌酐110μmol/L,尿酸450μ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1714mg,尿微量蛋白916mg,尿量1730mL。治法:健脾利水,兼以养阴。处方:党参15g,炒白术60g,茯苓15g,腹水草15g,僵蚕12g,葫芦壳15g,金蝉花15g,山茱萸12g,枸杞12g,大腹皮15g,玉米须20g,薏苡仁根30g,苏叶12g,白蒺藜15g,藿梗12g,苏梗12g。14剂。
2015年8月随访:前后治疗2年余,患者至今仍在门诊续服中药。利尿剂停用后腹水未再出现,小便正常,肝肾功能指标均正常,唯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仍然较高,目前正在进一步治疗观察之中。
按临床上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相互为用,故肝病可以影响及脾,脾病可以影响及肝。肝气太过,土受木克,故临床肝之为病,常表现为脾胃症状。《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脾气壅滞,土反侮木,则会导致肝病。王庆其临床治疗肝病常常遵循“肝病实脾”的原则,屡建奇功。本案肝硬化腹水兼肾病综合征,用健脾重剂治疗,白术用30~60g,旨在崇土胜湿,土可以制水。现代研究表明,大剂量白术有保肝的作用,黄芪有补气利水之功。肝硬化患者制造白蛋白功能下降,再加上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流失,造成低蛋白血症,用大剂黄芪、党参、白术健脾以生气血,再用金蝉花、僵蚕、山茱萸、枸杞子等补肝肾益精气,有助于提高血浆蛋白,改善腹水。本案利水剂中选用腹水草、商陆根、车前子、蝼蛄、将军干等,利水作用明显,也是治标之良药;再佐以桂枝、乌药通阳化气,患者尿量迅速增加,腹水较快消退。但患者同时伴有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未能得以控制,目前仍在治疗观察之中。
肺系病证从脾胃论治
典型医案:培土生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
陈某某,男,74岁,2018年8月5日初诊。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吸烟史40余年。平时经常咳嗽,近年咳嗽不多,但随着年龄增加,体力逐渐衰弱,动则气喘,形体消瘦,食欲渐差,西医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来诊时面色无华,色暗,舌质淡,苔薄,脉濡无力。此乃肺肾两虚,不能纳气,采用“冬病夏治”法调理。处方:黄芪50g,党参20g,炒白术15g,怀山药30g,茯苓、茯神各20g,炙甘草9g,补骨脂15g,山茱萸12g,五味子12g,巴戟天12g,熟地黄15g,桑白皮12g,细辛6g,炙地龙12g,枳壳12g,陈皮9g。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加减服用50余剂,改用经验方:生晒参30g,冬虫夏草10g,蛤蚧3对,三七30g,紫河车30g。上药磨成粉,装在胶囊中,每天服用2次,每次2g。以上为1料,连续服用3料。嘱患者每年三伏天开始服用,连续服3个月,目前症情稳定。
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稳定期治疗很重要,很多人都会忽视,造成该病的急性发作,病情反复,越来越严重。建议在稳定期积极治疗,使缓解期延长,从而减少急性发作的概率。王庆其常采用经验方冬病夏治,令患者从三伏天开始服用,连续3个月,有很好疗效。
肾系病证从脾胃论治
典型医案:健脾益肾泄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
王某某,女,43岁,2014年3月1日初诊。主诉:发现肝硬化1年余,腹胀纳差7个月。患者2007年因脾大而行脾切除术;1年前因上消化道出血而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去年6月因急性肾衰而行血透治疗后症状缓解。现大便每日2~3次,尿少,肢肿,服速尿片1粒、螺内酯1粒,尿量700~800mL;无腹胀,胃纳平,大便色黄,怕冷,面色萎黄,下肢肿。西医诊断:①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前性,失代偿期),腹水;②胃十二指肠动脉多发梭形扩张伴动静脉瘘(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门静脉瘘,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门静脉瘘);③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④尿路感染(肺炎克雷伯菌);⑤血管炎重叠综合征待排。中医诊断:虚劳(脾肾两虚)。舌质淡红、苔薄,右脉濡滑。患者病情复杂,阴阳气血俱虚,急宜采用健脾补气重剂,佐以通阳利水,标本兼顾。处方:黄芪30g,炒白术30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淫羊藿15g,桂枝9g,丹参15g,功劳叶15g,藿梗12g,苏梗12g,仙鹤草15g,佛手6g。28剂,水煎服。前后加减治疗10余次。
2015年4月18日二诊:症状明显改善,颜面虚浮,腹胀膨隆较前好转,双下肢微肿,食后腹胀,排气少,大便每日2~3次,量少,怕冷,齿龈出血,饮食稍增加。肝功能好转,速尿片1粒,每日2次;24小时尿量1200mL;超声检查示:肝前间隙、盆腔液性暗区、双肾缩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继宗前法守治,重剂健脾。处方:黄芪60g,炒白术60g,猪苓15g,茯苓15g,防己12g,泽泻15g,桂枝15g,大腹皮20g,葫芦壳20g,商陆15g,茵陈15g,落得打12g,仙鹤草15g,仙茅12g,淫羊藿30g,薏苡仁30g,金雀根30g,车前子30g,枳壳12g,熟附片9g,金蝉花15g。28剂。
患者前后治疗1年余,目前情况较稳定,纳、眠、便均安,目前仍每月1次来沪治疗观察。
按王庆其对于疑难杂症属病情复杂而危重、阴阳气血俱虚者,治疗往往求其中气。俾中气守住,胃气振奋,病有回春之机,然后再从容调理。切忌孟浪攻伐,徒伤正气,则邪气益发泛滥,以致不可收拾。本案患者病情复杂,治疗颇为棘手。重用黄芪30~60g、炒白术30~90g,再佐以益肾利水活血,令患者全身情况逐渐改善,腹水逐渐消退,食欲增加,部分检验指标得以改善。该患者虽然未能完全康复,但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调五脏理脾胃
李东垣《脾胃论》有“心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等记载。又说:“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脾胃》中也说:“五脏之邪皆通脾胃,如肝邪犯脾者,肝脾俱实,单平肝气可也……心邪犯脾者,心火火盛,清火可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说明对五脏病波及脾胃者,当先治疗五脏之本病,有助于脾胃病的康复。
补肾健脾调治脾胃病
典型医案:补火生土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张某,女,18岁。自幼懦弱,身形修长,皮肤白皙。来诊时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虽知饥饿但稍食则饱,大便不畅,形体消瘦,体质甚差,不耐寒温,平素多感冒,经常因病而辍学,恙起近2年,久治罔效。不久前在外院作X线钡剂造影,拟诊“功能性消化不良”。平时经常服用酵母片、多酶片、吗丁啉、复合维生素等,症情时轻时重。肢冷,苔薄白微腻,脉来细濡。中医诊断为胃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化气,阴成形”之说。人体饮食的消化过程,赖气化以健运,有形食物之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无不赖阳气之蒸腾和推动,“少火之气壮”,食得阳助而消化。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宽中。处方:黄芪20g,党参12g,炒白术12g,焦薏苡仁12g,茯苓12g,甘草4.5g,制半夏12g,紫苏梗12g,炙鸡内金12g,炒枳壳12g,焦山楂12g,神曲12g,制大黄6g,大枣7枚。
二诊:此方加减治疗30天后,症情有所缓解,大便1~2日1次,食欲增,嗳气减,精神爽。但近因饮食油腻荤腥而症复如故,胃脘隐隐作痛,食后中上腹痞满不解,按之濡,食纳减。此火不生土之象,治宜补火生土。处方:党参12g,焦白术12g,熟附块9g,肉桂3g(后下),炙鸡内金12g,炒莱菔子12g,焦山楂12g,炒枳壳12g,木香9g,茴香9g,炒蟾皮9g,陈皮9g,荜澄茄9g,甘草4.5g,制半夏12g。
三诊:服上方7剂后,早饱、脘胀、嗳气、隐痛等明显缓解。药已对症,效不更方,在后续治疗中先后用过大腹皮、香橼皮、炒谷芽、炒麦芽、旋覆花、代赭石、麻仁等药物。前后调治4个月左右,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因天气变化或饮食不慎出现症情稍反复,继进原法化裁,症情基本康复,形体渐丰,神色转佳,可以胜任学习任务。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化气”之说,考虑患者久病中阳不振,“无火无以熟谷”,乃取补脾气、温振阳气之品。党参、焦白术、熟附块、肉桂、荜澄茄补火以生土,化气促健运;取炙鸡内金、炒莱菔子、焦山楂、炒枳壳、木香、茴香等利气消导。全方消补兼施,动静结合,使症入坦途。
从肝论治脾胃病
典型医案:疏肝健脾治慢性结肠炎
宋某某,男,36岁,2013年5月6日初诊。患者慢性腹泻2年余,症状时有反复。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有时伴有腹痛,胃纳尚可,舌淡、苔薄,脉缓。在外院肠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此属中医“肠风”,治以疏肝祛风、健脾化湿、利气清肠。处方:柴胡12g,炒白术12g,炒白芍12g,木香6g,槟榔12g,黄连6g,干姜9g,马齿苋20g,葛根20g,制香附12g,甘草6g,防风12g,炒石榴皮12g,芡实30g,枳壳12g。14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症无进退。疾病迁延2年余,非短期可以获效,当恒心调治。上方加黄芪30g、党参12g、秦皮15g,14剂。
三诊:大便次数减至每日1~2次,腹痛有所缓解,舌苔薄腻,脉滑。处方:黄芪30g,炒白术12g,炒白芍12g,木香6g,槟榔12g,黄连6g,干姜9g,马齿苋20g,葛根20g,秦皮12g,甘草6g,防风12g,桑叶12g,炒石榴皮12g,地锦草30g,枳壳12g。14剂。
四诊至七诊:症情逐渐改善,大便每日1次,偶有2次,基本成形,腹痛消失。上方继续守法以治2月余。
八诊时大便日行1次,有时2次,基本成形,无黏冻状,无腹痛,纳可。以后随访均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症情稳定,至今未大发。
按王庆其治疗慢性结肠炎常从肝论治,以疏肝健脾、清肠祛风法收效。药用痛泻要方加葛根黄芩黄连汤、木香槟榔丸、四君子汤等参伍变化。配伍中最有特色处是佐以祛风之品,如防风、桑叶等,有时也加白蒺藜等,依据是结肠炎的临床表现类属中医“肠风”范畴。《素问·风论》云:“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气通于肝,祛风药有疏肝以条达肠胃之功,祛风可以解痉止痛,有抗变态反应性炎症的作用,临床用之有很好疗效。
从肺论治脾胃病
典型医案:肃肺润燥治顽固性便秘
尤某某,男,71岁,2013年5月18日初诊。患者长期大便不爽,3~7日一解。时有腹胀,口干,饮水不多,食欲尚可。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降血压药,基本可以控制血压,血脂偏高,血糖在临界线上下。经常服用润肠通便药物,大便时通时秘。舌质微红、苔薄腻,脉弦滑有力。前医已用过各种润肠通便方法及药物,改拟肃肺润燥法试投。处方:北沙参12g,麦冬12g,光杏仁15g,桔梗9g,炙紫菀12g,枳壳15g,枳实15g,全瓜蒌30g,莱菔子15g,生白术30g,生白芍30g,甘草6g。14剂,水煎服(下同)。
二诊:药后大便2~3日一解,仍较干结不爽。上方炙紫菀改为30g,生白术改为40g,生白芍改为40g,枳壳改为20g、枳实20g。14剂。
三诊:大便1~2日1次,质较软,口干好转。守上方续治14剂。
四诊:近日大便1~2日1次,成形,自觉腹部舒适,纳好,精神佳。处方:北沙参12g,麦冬12g,光杏仁15g,桔梗9g,紫菀20g,枳壳20g,枳实20g,全瓜蒌30g,莱菔子20g,生白术50g,白芍50g,甘草6g。14剂。症情稳定,大便每日1次,成形,腹部安和。
按临床治便秘或简或难,难者屡治屡败,必须开拓思路。王庆其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采用肃肺润燥法治疗顽固性便秘,往往有效。方中北沙参、麦冬、光杏仁、全瓜蒌、炙紫菀润肺利肠;桔梗与枳壳、枳实相配伍调节肺与大肠之升降;生白术和白芍用治顽固便秘是王庆其经验方,生白术和白芍常用30~60g,治便秘润而不伐,通便效果甚佳。
从心论治脾胃病
典型医案:泻心肝之火治情志相关性脾胃病
患者女,58岁,2017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失眠焦虑、食后腹胀1年余,大便不成形。患者诉长期睡眠不安,容易紧张烦躁不安,浑身不舒服,主诉多而变化不定,心悸、气急、头昏晕、口干、多汗、潮热面部发红、吞咽梗塞感、胃部经常不适、腹泻,大便每日2~4次。外院肠镜检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病理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曾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近日食后腹胀,偶有嗳气,腹隐痛,胃纳尚可。大便日行2次,不成形,便质烂,夜寐尚可。舌质稍红、苔白腻微黄,脉细数滑。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脏躁证、肠风、胃痞,治以清火消虑、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肠祛风。处方:生山栀12g,淡豆豉12g,黄连6g,莲子心6g,灯心草6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先煎),天麻12g,枳壳12g,炒白芍12g,白术12g,延胡索12g,制香附12g,薏苡仁30g,葛根30g,马齿苋30g,藿香12g,苏梗12g,木香6g。14剂,水煎服(下同)。
8月29日二诊:证无进退,仍潮热汗出,睡眠不安,食后腹胀不适较前好转,嗳气未作,口干明显,大便质偏烂,每日1~2次。舌红、苔薄腻,脉细数。上方加合欢皮30g,茯苓、茯神各20g,知母12g,黄柏12g。14剂。
9月12日三诊:潮热汗出好转,睡眠改善,大便前段成形、后段质软,日行1次,近因进食甜食,出现烧心、泛酸等症状,口干稍好转,胃纳佳,腹胀、嗳气。舌红、苔薄白略腻,脉细数。治以继续泻相火、疏肝宽肠理气。处方:生山栀12g,淡豆豉12g,黄连6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先煎),天麻12g,枳壳12g,川石斛12g,玉竹12g,马齿苋20g,青皮6g,陈皮6g,枳壳12g,制香附12g,佛手9g,玫瑰花6g,厚朴花6g。14剂。
四诊至九诊:患者潮热汗出等更年期症状较前好转,时有反复。腹痛、腹泻未作,偶有嗳气不适,饮食不当偶有泛酸,精神和睡眠较前明显转佳,继以前方加减。
2018年1月24日十诊:潮热汗出消失,每天能睡5~6小时,精神较前有改善,大便日行1次,胃中偶有不适,稍有胀气,嗳气,痞满等症状,胃纳佳,舌苔薄,脉细。治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处方:柴胡12g,炒白术12g,枳壳12g,玫瑰花6g,厚朴花6g,青皮6g,陈皮6g,枳壳12g,茯苓、茯神各12g,佛手9g,合欢皮3g。14剂。
2018年4月15日随访:近期某三甲医院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诉睡眠尚好,焦虑情况明显改善,胃中稍有不适,时有嗳气,轻度腹胀,纳好,大便每日1次,偶然不成形。嘱可以停药,注意饮食起居调摄,并定期随访。
按更年期妇女往往会发生生理、心理方面的改变,同时伴有脾胃病的情况很多,临床多见“肝阳有余,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在情志方面容易出现焦虑症,同时伴有胃肠器质性病变,属典型的“心身消化病”。本案患者存在焦虑症现象伴萎缩性胃炎和肠易激综合征。治疗采用经验方“栀子消虑汤”(由山栀、淡豆豉、黄连、莲子心、灯心草、连翘、生龙骨、生牡蛎、柏子仁、天麻、枳壳、郁金等组成)辨证加减,其中山栀、淡豆豉清宣郁热除烦,黄连、莲子心、灯心草、连翘清心火,龙骨、牡蛎、茯神镇静安神,白芍、延胡索、制香附疏肝理气止痛,与白术、薏苡仁、木香健脾和胃共解肝郁乘脾之泻;马齿苋、葛根清肠祛风。患者反复出现腹胀、腹痛、嗳气、焦虑等肝郁气滞乘脾之证,故以疏肝宽肠理气之药加减,如陈皮、青皮、佛手、玫瑰花、厚朴花、柴胡、枳壳等。同时佐以心理治疗,经过半年左右的调理,精神症状和脾胃功能明显好转,症情稳定,生活质量改善,复查胃镜明显好转。(陈正 上海中医药大学 卢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