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陈民藩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在长期行医经历中,他带领学科不断发展,将传统疗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丰富发展了挂线疗法、枯痔疗法、结扎疗法等多种专科特色疗法。
应用中医挂线疗法是肛瘘中医手术保功能的主要方法,通过挂线的慢性切割,使创面损伤和修复同步进行,达到减少肛瘘手术对肛门功能损伤的目的。如何正确把握提高肛瘘治愈率及保护肛门功能,这二者之间的平衡,是肛肠专科医生的研究重点。为适应临床不同类型的肛瘘,现代肛肠工作者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挂线新术式,如:切开挂线术、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挂线拖线术等,这些术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肛门功能的损伤,缩短了疗程等,但仍存在正常组织的破坏、局部引流不通畅等缺点,陈民藩提出的高位肛瘘中医挂线模式,避免了这些缺点。现将其肛瘘挂线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诊疗理念
学术思想陈民藩带领团队对中医药防治肛瘘的诊疗规范及机制、中医康复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研究,经过一甲子的沉淀,在理论上形成了“整体观念、内外并重、病证结合、湿热论治”的中医药肛瘘诊疗思想和“非观血、少损伤、保形态、保功能”的肛瘘手术思想,进而归纳为“存体寡损”的中医肛肠病外治法思想。对中医挂线技术应用提出“常变结合”“虚实结合”的高位肛瘘中医挂线模式,达到了保功能和除疾病的完美结合。
诊疗模式以陈民藩“存体寡损”的中医肛肠病外治法思想为指导,以“非观血、少损伤、保形态、保功能”为手术特点,结合高位肛瘘的病因病机、发病特性和治疗转归,形成有福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肛瘘的医疗模式。通过对陈民藩肛瘘诊治技术研究进一步证实,其高位肛瘘的中医挂线技术突出体现“保形态、保功能”的微创思想、“挂线塑型和引流”的根治思想和“形态与功能一致”的整体与协调思想。
技术创新陈民藩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存体寡损”的学术思想和中医挂线技术等外治法模式,率领团队融合生物力学技术开展肛瘘中医挂线的生物力学研究,通过模拟陈民藩“肛瘘挂线塑型勒割引流术”中,橡皮筋挂线对肛管内括约肌的力学行为,实现了高位挂线技术的创新、挂线顶端技术的特色、低位引流切口的创新,结合传统中医学与现代技术,不断完善挂线技术。
挂线技术
传统挂线技术传统的挂线技术是通过收紧固定橡皮筋,利用橡皮筋的弹性回缩力,对被挂线的组织进行慢性勒割,挂线紧线程度与挂线脱落时间不易掌握。挂线太紧,则脱落快,达不到慢性切割作用,且易产生肛门失禁或肛门变形;挂线太松,则切割作用弱,影响疗效,延迟愈合,甚至形成高位盲瘘。
陈民藩挂线技术陈民藩中医挂线技术模式是在传统的挂线疗法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创新,高位挂线技术的创新包括挂线塑型勒割引流术、挂线勒割旷置术、挂线引流术和多挂线术等。挂线顶端技术特色是:用探针在主瘘道顶点向直肠肛门腔斜45°,做人造内口,导入橡皮筋一次性持续紧线,挂线橡皮筋约在术后10~14天自行脱落,该方法不同于传统高位挂线,挂线位置高于瘘道顶点,挂线顶点和瘘道顶点的连线与直肠腔壁约成45°,形成较好的引流角度,避免了传统挂线脱落后瘘道顶端引流不畅的弊端。低位引流切口的创新:确定以“保全肛门形态、优化创面引流”为指导思想,将皮肤桥的宽度控制在0.5~1.0cm之间,既能有效地牵拉创面,防止肛门手术创面过度变形,又能确保肛门手术创面的引流通畅;皮肤桥留置肛门皮肤线以外,旁开主道创面约2cm;控制术后橡皮筋挂线脱离时间,通过术后紧线、牵拉等方式,将橡皮筋挂线脱落时间控制在10~14天。
陈民藩指导的挂线生物力学研究,通过内括约肌肌条拉力测试,得出弹性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和抗拉强度等重要的力学参数,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以陈民藩“挂线塑型勒割引流术”为基础,在设定挂线条件下肛管内括约肌断裂脱线10~14天为时间函数,得出挂线持续外拉力的最佳数值,从有限元模型理论探讨挂线技术对肛管组织的作用,得出高位肛瘘持续挂线的相关力学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了接近正常的人体肛门内括约肌模型,阐述人体软组织有限元建模的思路和方法。
陈民藩肛瘘诊治技术应用于肛瘘、高位肛瘘、高位复杂性肛瘘等的诊疗,形成了“存体寡损”“非观血、少损伤、保形态、保功能”的中医肛肠病外治法指导思想和“常变结合”“虚实结合”的中医挂线疗法陈民藩教授模式,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融合生物力学开展的肛瘘挂线生物力学研究,填补了国内肛瘘挂线基础研究的空白,优化了肛瘘的诊治技术,提高了肛瘘的治愈率,推进了肛瘘中医挂线技术的升级完善。(黄娟 石荣 王菁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