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从西医角度看是三种独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但三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互相影响。中医的两大特点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患有不同疾病的同一患者,通过症状、体征找到其所属证型而确定治疗思路,即中医讲的“异病同治”。遵循这一原则,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临床中常见大量患者同时罹患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丁书文提出,治疗“三高”病证要从本出发,辨证论治,衷中参西,切不可见症状而堆砌药物。现将丁书文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医案一 气滞血瘀热毒证
患者,女,58岁,口干口渴10年,伴阵发性眩晕5年,加重2天。患者平素性情急躁,2天前与他人发生争吵。现眩晕加重,伴有胸闷,偶有心悸,情绪波动时加重。口干口渴,小便有泡沫,夜尿次数增多,双下肢麻木、发凉,食纳一般,眠差,入睡困难,大便质干。既往高血压病病史5年,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平素服用缬沙坦胶囊(代文)80mg,日1次,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0.5g,日3次,血压和血糖控制均不理想。舌暗红,苔黄,脉沉濡涩数。血压168/99mmHg,空腹血糖9.90mmol/L,低密度脂蛋白4.54mmol/L,尿糖(+++)。
诊断:(气滞血瘀热毒型)眩晕病,消渴病,血痹(西医称为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脂血症)。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清热解毒。
方药:柴胡12g,香附12g,赤芍15g,川芎12g,天麻15g,钩藤(后下)30g,丹参15g,葛根12g,天花粉12g,知母9g,金樱子9g,黄芪30g,黄芩12g,野菊花12g。14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患者自觉眩晕减轻,口干口渴减轻,双下肢麻木缓解,眠差,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测血压为138/84mmHg,尿糖(+)。在上方基础上加用莲子心3g,酸枣仁30g,女贞子12g。继服14剂。
三诊:诸症皆有明显好转。测血压124/76mmHg,空腹血糖5.69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9mmol/L,尿糖(-)。
按《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患者平素多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热内燔,耗灼肝精肝血,日久肝阴耗伤,肝阴无力制阳,肝阳偏亢,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木过旺,日久化生心火,火热煎灼津液,津液不足,无力充养血脉,致血液运行阻滞,产生瘀血,痹阻心脉,郁生热毒,耗伤津液,以致机体津液运化失常,脂质代谢紊乱;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情志失调,气机不利,气血郁滞,阻塞经络,营阴失养,卫气失温,则见四肢麻木、发凉。丁书文强调,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过程,可以由多种因素相兼致病,疾病中正邪斗争的形势会不断发生变化,疾病的病位和性质亦可随之而变。因此诊脉时必须从脉位、脉数、脉形、脉势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该患者脉象沉濡涩数,肝郁气滞导致血脉不充,故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患者年过半百,加之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故脉管松弛软弱;气滞则阻滞脉道,血脉被遏,表现为脉气收敛紧张,脉来艰涩不畅;气血受邪热鼓动而运行加速则见数脉。
方中用赤芍、川芎、柴胡、香附理气活血、疏肝解郁,为君药。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钩藤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丁书文多次强调,钩藤以有钩者为上品,无钩者效力较差。钩藤的化学提取物中有阻断钙离子通道、扩张血管而降压的钩藤碱,还有阻断交感神经、神经节,扩张外周血管而降压的异钩藤碱。丹参归心、心包、肝经,入血分,既能活血凉血,又能清心除烦。葛根活血之力强,能生津止渴,兼有滋阴作用,二药相合,活血化瘀、去瘀生新,增强降低血糖的力量,为臣药。佐以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知母滋阴润燥,以达标本兼治之功。金樱子固精缩尿。黄芪扶助正气,托邪外出,气盛则热消。黄芩、野菊花共奏清热解毒之效。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有抗脂肪肝、降低血糖及降血压的作用;野菊花具有辅助降压作用,可明显改善症状。
医案二 痰瘀互结热毒证
患者,男,38岁,眩晕伴双下肢浮肿1年。患者腹型肥胖,平素饮食作息不规律,嗜食肥甘厚味之品。现晨起眩晕,伴胸闷恶心,偶有头痛、心悸,乏力,双下肢浮肿,劳累后加重。近日食欲不振,多寐,小便有泡沫,大便黏腻不爽。既往高脂血症病史3年,2型糖尿病病史1年,痛风病病史2年。未曾进行系统治疗,用药不规律。舌体胖大,舌苔黄厚腻,舌下络脉迂曲,脉沉弦滑数。血压186/110mmHg,空腹血糖10.49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三酰甘油3.39mmol/L,低密度脂蛋白4.65mmol/L。
诊断:(痰瘀互结热毒型)眩晕,消渴病,水肿(西医称为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病)。
治则:利湿化痰、活血祛瘀、清热解毒。
方药:半夏9g,白术12g,天麻12g,川芎12g,牡丹皮15g,水蛭6g,羌活9g,豨签草12g,汉防己12g,瓜蒌15g,苍术15g,玄参18g,黄连9g,栀子9g。7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并嘱以糖尿病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
二诊:患者诉服药3剂后,未再出现眩晕,现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时有胸闷、心悸,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滑。测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7~8mmol/L。在上方基础上加用冰片0.3g(冲服)。继服14剂,服药时间改为上午10时和下午4时。
按脾胃同居中焦,共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焉。”患者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脉络,瘀血内生,痰瘀互结,头窍失养,发为眩晕;痰湿与瘀血皆为阴邪,互宅互生,痰瘀互结日久而化生热邪,热邪伤正,脂质运化失调;痰郁化火耗伤阴液,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机体失于濡养而发为消渴;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该患者脉象沉弦滑数,肥人脂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诊家直诀》曰:“是故凝痰血瘀,无论脉势强弱,按之必有劲线,或如珠粒。”痰瘀互结产生热毒,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数。
方中半夏、白术合用燥湿化痰、健脾祛湿,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为君药。川芎、牡丹皮、水蛭合用行气活血化瘀,其中水蛭为虫类祛瘀药,活血力量较强,血瘀较重或时间过长,非水蛭不能破其血瘀,其药理研究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为臣药。苍术、玄参二药相合,一燥一润,得以建中宫、止漏浊,降低血糖甚妙,对伴有胆固醇增高者,用之亦见佳效。羌活、豨签草祛风胜湿、清热解毒。瓜蒌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汉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其主要降压成分汉防己甲素具有钙拮抗作用,共为佐药。黄连、栀子与牡丹皮合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李慧慧等经过对丁书文临床用药规律探析发现,此三药配伍的使用与“眩晕、苔白或苔黄”呈正相关,高频症状眩晕的频率为90.6%。因“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丁书文主张用黄连清心火。复诊时,丁书文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少许冰片,用法为冲服,其用意至深。冰片具有芳香开窍、止痛化瘀的作用,直接服用冰片对缓解胸闷、胸痛有明显疗效,且能增强药效,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杨博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珊珊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