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老年痴呆症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基于消法理论探讨帕金森病的治疗机制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8-2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临床上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1.7%[2]。对于老年人来讲,PD在影响生命健康与降低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正在不断增加患者家庭与社会的负担。PD是一种慢性、无法逆转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纹状体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但引起该病变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2]。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针对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进行综合治疗,最常用的疾病缓解药物包括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和多巴胺激动剂等,还包括以脑深部电刺激术和神经核毁损术为代表的手术治疗,但目前现有治疗方案均无法根治本病,只能缓解疾病的发展进程[2]。此外,中医药对PD的治疗存在良好疗效,可以有效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3]。消法是中医重要的治法之一,主要针对标实证,包括气滞、痰浊、瘀血、邪风等,临床运用此法治疗PD有优势[4]。本文基于消法理论探索治疗PD的机制,并举验案1则。
 
1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PD可归于“颤振”范畴,是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摆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5]。《素问·脉要精微论》言:“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此条文阐明肢体摇摆属风象,与肝、肾、骨髓密切相关。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虚弱等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为本,以风、火、痰、瘀等引起风动之象为标,详述如下。
 
1.1 从虚证角度认识帕金森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含有震颤的意思。《灵枢·海论》认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指出人体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脾胃虚弱等证候。脾主肉,脾虚则肉枯槁无力;髓海空虚,脑失去髓海的濡养,便会出现上下皆虚的症状,接而出现眩晕、拘挛、震颤等症状,与PD所体现的病证相似。《医宗必读》有“肝肾同源”之论:“然木即无虚,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自养,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该条文指出肝肾之间的联系。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首次将该病命名为“颤振”,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强调颤振无法随意控制。孙一奎认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肾火,极为难治”,对该病发病年龄、预后及病机有详细的见解,这与《黄帝内经》记载的相关记录在认识上一致,如《素问·逆调论》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明·王肯堂也提出“颤振”病名,其在《证治准绳》中云:“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也。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此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清·高鼓峰在《医宗己任编》中言:“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杂病》总结颤振的相关治法:“中风手足曳,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黄小玲等[6]、苏巧珍等[7]、李小茜等[8]认为,本虚标实为PD发病的基本病机,其中本虚主要体现在肝、脾、肾不足,阴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水不涵木,精血化生无以为继,则出现头摇肢颤,继而发为本病。吴同越等[9]基于“阴难成易亏”观点,认为PD的核心病机为阴亏血虚,酿毒入络,指出肝肾亏虚、阴精不足是发病基础,肝肾阴精亏虚,阴不制阳,以致虚风内动。老年人脏腑衰败,气血亏虚,运行推动无力而成瘀,痹阻脑络,使得精血无法上承,以致大脑髓海空虚,则为颤证,故虚证在治疗上多以补益肝肾气血、养阴生津为法。
 
1.2 从实证致病角度认识PD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证治准绳·杂病》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以上均为肝风内动导致的经脉拘急的表现。清·赵献可在《医贯·痰论》中指出:“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明·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肯定《黄帝内经》中肝风内动的观点,还进行了扩充,阐明风寒、热邪、痰湿等原因致颤。清代温病医学大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指出:“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明清中医大家将本病在实证致病的病因病机行进一步扩充,认为外感六淫可致百病,六淫留滞日久可化六毒。《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毒”是一类可引起病变的剧烈因素,可造成阴阳失衡,改变正常生理状态[10]。杨宁等[11]认为,风痰瘀阻是PD发作的中心病理环节,可存在于疾病进展的各个阶段。何建成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PD发病机制复杂,病因与脏腑虚弱、内风涌动、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均有关联,且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研究发现“毒”邪能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认为“瘀”“毒”是PD的病理产物与病因[12],西药治疗PD主要为多巴胺替代疗法,随着患者长期的服用摄入,药物毒性会使病情加重,故提出滋肾平肝、化痰活血、解毒散结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13]。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分析看出,在疾病的进展中,外感六邪侵袭人体,合并脏腑功能虚弱,生理功能失调,而产生痰、瘀、湿等病理产物,若不能及时祛除,日久可形成痰、湿、瘀毒。诸多医家认为,PD与痰、瘀、湿、毒关系密切[14,15,16,17]。综合诸医家观点,笔者根据“毒伤脑络”理论,结合PD病程长、病性缠绵、病情复杂的特点,认为内毒是导致PD的重要病因之一,在补虚的基础上可以运用消法理论,通过消除毒邪以治疗PD。
 
2 消法理论的认识
消法具有削伐、消散、消除、消导之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提示消法可用于治疗因痰、湿、瘀、毒等集聚形成有形之物而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衡、功能发生改变的一类疾病[18]。程钟龄言:“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凡是由于痰、湿、瘀等堆积于人体,或者感受外来邪气,使人体阴阳失衡、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病证在恰当的时期均可以使用消法进行治疗。PD与其他脑系疾病在病因病机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以“痫病”“痴呆”等高发脑系疾病为例,痫病病机为阴阳失调、痰浊内生蒙蔽清窍者,以消痰息风为治法,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19];痴呆病机主要为瘀血与痰浊阻滞[20],使用活血益气、通络活脉的方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日常生活能力[21]。《帕金森病(颤拘病)中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指出,本病的性质为虚实夹杂,在疾病的不同周期中,PD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所侧重差异,即本病的运动障碍与非运动障碍临床症状的表现[22]。其中肝脾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虚的主要证候体现,而风、火、痰、瘀、湿、毒为标实的主要病理因素[23]。笔者认为,PD的实质是脏腑功能的衰弱,而风、火、痰、瘀等实邪贯穿PD的整个疾病进程,实邪侵袭日久可化毒,毒邪进一步侵袭人体,造成阴阳气血失衡,进一步加重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从而表现出抑郁、失眠、便秘、嗅觉失常等非运动障碍,此类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毒邪长期壅滞于体内,进一步削弱人体脏腑功能、损伤正气,正虚邪恋更深,进而推动PD的发展。
 
3 基于消法理论对PD的中医治疗
笔者基于“毒邪致病”特点,立足于PD的病因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征,临床运用消法,从化痰、祛瘀、利湿等角度治疗PD,取得了不错的疗效。①化痰。《世医得效方》曰:“痰壅盛,四体重着……或拘挛,麻痹颤掉。”老年人阴液不足,若调养不当,遇热邪灼津炼液,成痰化瘀,凝滞于脉络、脑窍,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机逆乱则内风生,发为震颤、僵直等;痰瘀交结,经络、筋脉失养,头窍气血运行不畅,可形成颤证。因此,有医家从痰瘀方面论治本病,如李鲤认为痰瘀贯穿PD发展全过程,以保和丸(方药组成:山楂180 g, 神曲60 g, 半夏90 g, 茯苓90 g, 陈皮30 g, 连翘30 g, 莱菔子30 g)作为基础方,配伍龙骨、牡蛎、郁金、远志、菖蒲等以镇静化痰安神[24]。保和丸为消法的重要代表方剂之一,集化痰、消积、开郁于一体,通过健脾运胃、消痰化瘀,助后天运化、精血化生,濡养脏腑。②化瘀。瘀血特点为易于停滞体内,阻滞气机,从而影响血脉运行;阻塞于经络,致筋脉失养,肌肉拘挛僵直。研究显示,PD的证型较多,但基本夹杂有瘀血证,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对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5]。如黄少东等[26]采用加味五虎追风散(方药组成:大地棕根15 g, 全蝎3 g, 天麻12 g, 僵蚕10 g, 蝉蜕6 g, 制天南星6 g),陈水兰[27]采用补肾活血方(方药组成:丹参30 g, 川芎20 g, 银杏叶20 g, 黄精15 g, 熟地黄15 g, 茯苓15 g, 干益母草15 g, 地龙15 g, 益智仁12 g, 郁金12 g, 山楂12 g, 白术10 g, 天麻10 g, 水蛭3 g)治疗肾虚血瘀型PD,均取得良好疗效。此外,马云枝认为,瘀血乃内风之源,肾虚乃颤证之根,临证以血府逐瘀汤作为基础方,配伍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牛膝、鸡血藤等活血通络药物,在治疗PD方面收效良好[28]。③利湿。湿邪缠绵留恋的致病特点与PD的发病过程相似。马琳等[29]发现早期PD患者以湿热毒邪为患,会出现头屑垢积、面尘脱色等特有的临床表现,此类患者易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故在治疗上以土茯苓、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组成的四土汤加减化裁以清热除湿,且固本祛邪兼顾。
 
4 案例举隅
患者,男72岁,2021年5月因“双上肢震颤”前往南宁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被诊断为PD,平素服用多巴丝肼片0.125 g, 每日3次,双上肢震颤控制尚可。既往有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2型糖尿病病史,病情具体控制不详。现因发热、大便多日未排就诊。入院症见:精神欠佳,烦躁,双下肢行走无力,发热,体温最高39.1 ℃,头晕,口干黏不欲饮,面无表情,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细。专科检查:定向力、理解力、记忆力下降,计算力下降,双上肢肌张力增高,余检查不能配合。西医诊断:PD,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颤证。证型诊断:湿热阻滞证。处方:土茯苓30 g, 土贝母15 g, 大黄6 g, 苦杏仁10 g(后下),滑石12 g(先煎),通草6 g, 豆蔻15 g(后下),淡竹叶 10 g, 姜厚朴 10 g, 薏苡仁30 g, 法半夏10 g。5剂,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早晚饭后温服。服用完毕后,患者家属代诉患者大便可顺利排出,未见干结,口干较前减轻,患者出现有口角疱疹,目前已无发热,舌质红,苔黄稍腻,脉滑。原方加黄芪30 g, 蒲公英30 g, 黄连片3 g, 全蝎2 g, 地龙 10 g, 西洋参 15 g, 续服3剂。治疗后,患者及其家属表示疗效满意,离院时嘱患者定期门诊复诊。
 
按语:本案PD患者为湿热证,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初次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选用四土汤合三仁汤。二诊时,患者有口唇疱疹,故原方继续加大清热解毒力度的同时,予以扶正与祛风治疗,加用黄芪、太子参及全蝎,本次治疗后收效明显。笔者认为,治疗PD在治疗标实证的同时,需要注意固护人体正气,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案患者由于高热、便秘、口干黏、烦躁等临床表现突出,故在治疗上,当先解除由于湿热阻滞导致的上述症状,下一步再进行虚证治疗。
 
5 小结
PD是目前公认的疑难病种,因其疾病自身特点,不仅对患病者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还能给患者所处的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医学手段无法根治该病,西药也只能有限地控制疾病进展。受本虚标实、久病则虚等传统中医辨证思想影响,现代治疗多以补法为主,较少甚至忽略消法对于本病的治疗,且传统补虚治疗存在用药时间长、个体差异大而疗效不明确等弊端。此外,除运动障碍外,PD的非运动障碍临床症状对于患者日常生活影响不可轻视。《医学心悟》云:“种种见证,不一而足,务在明辨证候,按法而消之也。”因此,在使用补益大法治疗本病的同时,须合理运用消法,更好地突出中医药治疗PD的优势。在治疗时,一方面需要有效控制疾病进程,即“治本”;另一方面,早期发病对于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易延治、误治,而疾病后期又缺乏有效的临床手段,而使疾病进展快,患者易丧失治疗信心,运用消法治疗可较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目前,运用消法治疗PD的临床研究较少,临床对于该理论的认识尚有不足,消法理论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得到证实。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罗甲第 顿玲露 周哲屹 徐宏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