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心脏病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雷忠义胸痹心痛痰瘀毒风互结理论的形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06-16
国医大师雷忠义是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数十年来继承传统,师古创新,潜心研究胸痹心痛病中医诊治,上世纪七十年代即提出了胸痹心痛病痰瘀互结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雷忠义相继又提出了胸痹心痛病痰瘀毒互结理论、痰瘀毒风互结理论,在临床中论治均取得显著效果。
 
痰瘀互结理论
 
历代医家对胸痹心痛病的认识和经验是提出痰瘀论的基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提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并创建了瓜蒌薤白汤等化痰宣痹通阳效方,创“痰”论之先河。宋《太平圣惠方》有“胸痹疼痛、痰逆于胸、心膈不利”的描述,均为“痰”论的发展。《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者宜决之。”创立活血化瘀治法。晋《肘后备急方》多次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卒心痛。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突然胸痛,前方皆不应,用血府逐瘀汤一服痛立止。”唐容川《血证论》中记载:“心病血急宜祛瘀为要。”应用归芎失笑散祛瘀论治。痰瘀互结的认识出现在清《继自堂医案》中,其文曰:“此病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方用全瓜蒌、薤白、旋覆花、桃仁、红花、瓦楞子、玄胡末、合二陈汤。”实为痰瘀互结论的雏型。近代冉雪峰认为,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多属于痰热交阻,兼有瘀血。
 
经过以上经典的学习和归纳总结,结合今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普遍营养过盛而少运动、形体肥胖而多痰多瘀,雷忠义提出现代人胸痹心痛病最主要的病因是痰瘀互结证,并经过大量的临床论证,形成了胸痹心痛痰瘀互结理论。
 
痰瘀毒互结理论
 
痰浊和瘀血常相兼为病,两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相互胶结,在胸痹心痛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诸病源候论·心悬急懊痛候》曰:“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痛伴有烧灼感,心烦,易怒,头晕,少寐,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滑等,不是单纯的痰瘀互结证,可兼见较明显热象。治疗给予化痰宣痹、活血化瘀,虽然有效但多不尽如人意。这些患者多为久病不愈或急性加重,雷忠义认为此热象非外感,必是内伤,痰瘀互结日久,生热化毒,郁热毒邪内伏营卫,热痈肉腐,血脉粥样糜烂,形成痰瘀与热毒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促进了胸痹心痛病的恶化。由此雷忠义提出了胸痹痰瘀毒互结证理论。
 
辨证要点为:胸闷痛,有烧灼感,心烦,易怒,头晕,少寐,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小便黄或黄浊,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涩。治疗方法:涤痰化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药:丹皮、丹参、瓜蒌皮、红曲、黄连等。由此组成新方“丹曲胶囊”,作为院内制剂已在临床应用多年。赤芍、丹皮凉血活血,瓜蒌皮、红曲理气化痰,丹参活血化瘀通络,黄连清热解毒。胸痹心痛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故用黄芪补心气,气旺则血行,血行则痰瘀自消,热毒自散。
 
痰瘀毒风互结理论
 
对于风邪理论的认识古医家理解很多。《素问·风论》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素问·风论》曰:“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诊在口,其色赤……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少阴与其为表里也。”《灵枢·逆顺肥瘦》曰:“郁而化热化火,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在治疗选方中,张仲景所用的炙甘草汤、三甲复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等都寓有潜阳息风和育阴息风之意。
 
本证辨证要点是胸痛、胸闷、气短、心悸、怔忡,或见晕厥,或见恶风,自汗,发热,困倦,纳呆,乏力,口干、口渴,舌暗红,苔厚腻或有裂纹,脉弦细或细数结代。治以补益气阴、祛风宣痹或化痰行瘀、息风定悸。常用治疗胸痹方中加僵蚕、钩藤、甘松、徐长卿、水蛭、蛇床子、黄连、苦参、石菖蒲、远志、丹皮、赤芍等祛风之品。(陈金锋 刘超峰 范虹 武雪萍 于小勇 陕西省中医医院国医大师研究所  雷鹏 陕西省人民医院  王勇 陕西省蓝田县中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