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老年痴呆症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颤证中医药治疗 调养防变随症加减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1-11-25
颤证是因内伤或外邪引起筋脉失养,出现头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颤证病位在脑、筋脉以及肝、脾、肾,病初源于肝,日久累及脾、肾。其病理因素多源于风、火、痰、瘀、虚。病因病机以肝阳上亢、阴血亏虚多见,并治以平肝潜阳、滋阴养血息风法。颤证常见于西医学中的帕金森病。据流行病学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帕金森病的患病数高达300万人,其中65岁以上发病率为1.7%左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西医常以左旋多巴、雷沙吉兰类神经细胞保护剂、吡贝地尔类多巴胺受体兴奋剂单独或综合治疗,但长期服用均会对胃肠道、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而中医药治疗本病,针对个体辨证施治,有一定疗效,尚无明显不良反应。
 
国医大师刘祖贻为刘氏中医世家第九代传人,从医六十余载,对内科疑难病症,特别是在脑病方面辨证论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并创立“六辨七治”辨治体系。刘祖贻临证发现,机体肾阳亏虚亦可引发内风,并治以温阳息风,疗效颇佳,现将其对颤证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阳虚生风,根在肾阳颤证源于内风,归属于肝,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指大多数、一大半。肝主身之筋脉,若机体阳气亏虚或津血不足,致筋脉失养,引起震颤之象,即为“掉”之意。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引起头晕眼花之象,即为“眩”之意。《素问·天元纪论》曰:“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古人善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联系人和自然,阐述病因病机,风邪具有和树木飘摇相似的特征,且按照五行理论,肝属木,因此,大多数因内风所引起表现为震颤、眩晕的疾病,归属于肝,也被称为肝风内动。然内风致病,须辨虚实,对证治疗。如张景岳《类经》曰:“掉,摇也,眩,运也,风主动摇,木之化也,故属于肝,其虚其实皆能致此……凡实者宜凉宜泻,虚则宜补宜温。”偏于阴血亏虚致肝风内动者,应滋养阴血以息风,偏于火热亢盛致肝风内动者,应泻火平肝以息风。《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筋脉调控肢体运动。
 
然人体脏腑、气血津液正常进行功能活动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气化,筋脉亦如此。《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气与津相互化生,气盛津液充盈,气泄津液亏虚,机体阳气亏虚,化津不足,筋脉失养,出现僵直、震颤之象。《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表邪未解,阳气受损,机体津液代谢虽需要肝、脾、肾等脏腑参与,但肾阳的鼓动作用尤为关键。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常,水液泛滥,周身筋脉失于阳气的温煦和津液的润养,出现筋肉跳动,全身颤动,欲倒地之象。肾水不涵养肝筋,肝筋失柔,引发内风,且脑为髓海,髓充于脑,机体强健,若肾阳虚,肾精不足,化髓无源,脑髓失养,机体运动失衡,神智失用,出现头晕、意识不清、肢体震颤,久则形成痴呆、颤证,阳虚生风,根在肾阳。
 
诸邪阻络,痰瘀为甚阳气通过筋脉运输津血等物质到全身,以发挥营养作用。若痰瘀阻滞,道路不通,营养物质运输受阻,也会加重颤证症状。颤证患者肝肾阳气渐亏,气血无力运行,血液流动缓慢,停留成瘀。然《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曰:“精者,血之所成也。”肾精可化为血液,肾阳亏虚,精少化血乏源,流通脉道的血液不足,也可致瘀。肾阳虚弱,温煦之力减退,脾阳失温,津液代谢失常,日久聚液为痰。痰瘀阻滞,停留筋骨关节,津血运行滞碍,不通则痛;营养物质不能输送至周身筋脉,不荣则痛,便引起肢体痉挛疼痛。
 
治疗原则
 
温阳息风,重在肾阳肾中之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脏腑阳气均依赖肾阳的温养,其功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肾阳亏虚,脏腑失温,机体阳虚。且《医贯砭·阴阳论》曰:“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孤阳不生,孤阳不长。肾精化髓过程中,不仅需要原始阴精的滋养,更离不开肾中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又李中梓《内经知要·阴阳》:“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其中,肾阳对阴精的生发推动作用尤为关键,刘祖贻指出,肾阳的激勉可使脑髓阳(清阳)生阴(脑髓)长,从而使脑主神志、意识、认知功能正常。临床治疗重在温补肾阳,常使用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等平补肾阳之品,甘温助少火。并在补肾阳药中增添何首乌、枸杞子等,滋肾益精,兼能助阳。肾阴育精,填精益髓,肾阴肾阳相互滋生,微微生火,使肾阳化生有源。
 
祛邪通络,扶正为先因阳虚血凝致瘀,津停为痰,且颤证患者病程长,痰瘀互结,耗伤津血,新血难生,正气难复,循环往复,病情难以治愈。临床治疗应温肾扶正为先,阳气渐复,瘀痰渐消。
 
临床扶正应先温补肾阳,阳气得充,血液得以温煦,运行顺畅,水湿渐运。其次,健脾益气,恢复水液运化,痰生无源,亦助血液运行。常配伍黄芪、党参、白术,同时配伍活血化瘀药以消散瘀滞,助血运行。刘祖贻善用葛根与丹参。因葛根辛散之力强,与丹参共用,不但加强助气活血,疏通脉络之效,亦升脾脏清阳之气,加强脾胃运化水谷能力。若为顽固瘀血,须配伍地龙、僵蚕、乌梢蛇等血肉之品,性灵动,善于走窜脏腑经络。但因其破血之力峻猛,且有毒性,若伴有出血性疾病,临床配伍应结合病情,谨慎应用。
 
调养防变,顾护脾胃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在慢性疾病的调养防变中,既扶助机体正气,又可滋养肾中阴阳,所以脾胃的顾护调理至关重要。首先,因患者多食用巴戟天、菟丝子等补益肝肾药物,需配伍山楂、鸡内金等,以防药物滋腻,影响中焦脾胃运化。其次,颤证病程久,长期服用中药汤剂难免有药毒之性,应配伍理脾护胃之品。
 
随症加减
 
疼痛《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精少,肾藏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主筋,应春日阳气,性质柔和,肢体运动敏捷,颤证患者肝肾阳气不足,气虚日久瘀血渐生,道路不通,发为疼痛。常配伍芍药甘草汤,祛瘀生新,滋阴补血,可缓急止痛,增强止痉息风之效。
 
头昏头为清阳之府,人体进食水谷,脾胃运化正常,脾脏才能将其精微物质运输至脑及周身,使脑主神志功能正常,思维敏捷。若脾胃升降运化失常,生成气血不足,营养不及,且易致水湿停留,阻碍清阳上升至头,日久痰浊渐生,易与清气一同上升头面,而发为头昏,严重者出现中风之象。常配伍苍术、佩兰醒脾化湿,黄芪、葛根、升麻温脾升清。
 
二便不调《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肾气充盛,膀胱调控尿液有度,才会使浊液得下,精液得留,若肾气虚衰,开合无度,尿液排泄、储蓄调节失衡,致小便失禁、多尿。常配伍五味子、桑螵蛸等固精收敛。且颤证患者本精血亏虚,大肠少津血行肠道,燥屎干结难以排出,需配伍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
 
水肿肾火暖脾土,若肾阳虚弱,脾阳不温,脾肾对津液调控失常,津液停留机体,出现水肿。临床治疗在温补肾阳基础上配伍防己、茯苓以利水消肿。且茯苓健脾,加强水谷吸收运化,津血充足,补后天以养先天之肾精。
 
抑郁颤证患者多属阳虚体质,肝阳不温,肝木失于条达,肝疏泄失常,出现胸闷不适、情绪低落之象。在温补阳气基础上,常配伍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颤证合并抑郁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需家长与病人积极配合,进行情绪疏导,保持心情愉快,适当锻炼。
 
典型病例
 
汪某,女,70岁,2019年4月11日初诊。患者2014年夏季摔倒,撞到头部后出现眼角抖动,继而腿部肌肉颤动,后右手手指颤动,未予重视。2019年3月26日患者因“渐起肢体震颤伴行动迟缓1年余”入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现症面色稍红,体瘦,神志不清,脾气暴躁,不愿与人交流,四肢静止性震颤,全身疼痛,胸背部及尾椎疼痛甚,难以忍受,影响日常活动及睡眠,需坐轮椅,双下肢肌张力均增高,伴疼痛,偶头晕,大便干结,小便可。舌红,少苔,脉细。辨证:肝肾阴虚,虚阳上浮。治法:平肝息风,滋阴潜阳。方药:龟甲15g,鳖甲9g,山药30g,生地黄15g,麦冬30g,佩兰10g,续断15g,葛根30g,丹参15g,首乌藤30g,白芍60g,玄参30g,珍珠母30g,醋延胡索15g,鸡矢藤30g,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4剂。
 
2019年4月26日二诊:病史同前,大便较前通畅,四肢震颤稍缓解,神志、脾气如前,全身仍疼痛如前,肌张力仍升高,双下肢疼痛次数增加,头晕,小便可,纳欠佳,寐欠安,舌红,欠润,少苔,脉细。方药:黄芪30g,制何首乌15g,枸杞子30g,巴戟天12g,葛根30g,丹参30g,川芎15g,地龙15g,石菖蒲9g,煅龙骨30g,珍珠母30g,当归15g,醋延胡索15g,鸡矢藤30g,山楂15g。14剂,煎服法同前。
 
14剂药服完后三诊:神志渐清晰,全身及双下肢疼痛缓解,肌张力尚可,可自行站立、行走持续时间较前延长,四肢震颤大减。舌红,苔薄白,脉细。方药:黄芪45g,巴戟天15g,菟丝子30g,补骨脂15g,制何首乌15g,枸杞子30g,丹参15g,续断15g,醋延胡索15g,生牡蛎30g,炙甘草15g,鸡内金10g,砂仁9g。14剂,煎服法同前。
 
按根据患者就诊时舌红,少苔,大便干结,面色稍红,体瘦等症状,初步诊断为肝肾阴虚,兼有虚阳上浮,治以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予三甲复脉汤加减。二诊时患者大便较前顺畅,但肌张力增高,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患者经常双足发冷,伴腰腿痛,乏力,且脉细弱,此属肝肾阳气不足,治宜温阳息风为主,服药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神志逐渐清晰,四肢震颤、疼痛症状改善。方中黄芪益气助阳;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温肾助阳;制何首乌、枸杞子滋肾益精,阴阳互生,化髓有源;砂仁引气归肾,潜藏肾阳;地龙破瘀通络;鸡矢藤、葛根、丹参活血化瘀,瘀滞渐消,以生新血;石菖蒲祛痰湿以醒神;醋延胡索加强通络止痛之效;煅龙骨、珍珠母、牡蛎镇肝安神;续断补肝肾开筋骨;山楂、鸡内金健脾护胃,防药物碍滞脾胃。诸药使痰瘀消散,精血渐生,肾阳渐复,脑窍与筋脉得养,内风自息。(曾楚楚 湖南中医药大学  王琦 周胜强 刘芳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