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腹泻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泄泻方用芍药汤加减 尿频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3-12-28
梁继荣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内科、儿科疑难杂症的诊治。2008年,梁继荣以中国中医专家身份行医英国。笔者曾跟师学医,获益颇多,现将其在英国行医验案四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泄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古某,女,48岁,中国人,2008年6月12日初诊。患者自述每天排便3~5次,里急后重,便血。刻下:饱胀嗳气,腹部压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
 
诊断:泄泻(湿热伤中)。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用芍药汤加减:芍药15g,当归9g,黄连6g,槟榔5g,木香5g,黄芩6g,官桂5g,党参18g,姜半夏9g,莲子12g,乌梅10g,炒山药20g,甘草5g,大黄10g,乌贼骨15g,延胡索9g,诃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另用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浓缩至100~250ml,将珍珠粉6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1日1次。
 
7月20日二诊:服药、灌肠1周后,每天排便减至3次,里急后重减轻,已无便血,饱胀嗳气减轻,腹部仍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效不更方,守原方继服7剂。
 
7月28日三诊:每天排便2次,无里急后重感,腹痛轻,纳佳,时有腹胀,四肢乏力,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沉有力。守原方去黄连、延胡索,将党参加至24g。继服7剂。予锡类散12g,稀释灌肠,连用7日。后改予人参健脾丸,1日2次,每次1丸,连服2个月。随访而愈。
 
按现代医学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本案患者症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饱胀嗳气、上腹不适等,方用具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的芍药汤加减治疗。方中重用白芍,取其止泻痢腹痛之功;黄连、黄芩苦寒,可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以治湿热成痢之本;大黄苦寒,可泻热祛积破瘀、泻肠中之湿热,使积滞瘀血去,则下痢可止,此为“通因通用”之法;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柔肝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功,即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半夏辛开苦降,降逆止呕;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党参、莲子补益脾气;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肉桂辛热,配在苦寒药中为反佐药,可防止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月余而收效。
 
腹痛(克罗恩病)
 
患者女,34岁,英国人,2009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持续性低热半年。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便恶臭,关节疼痛,曾服用柳氨磺胺嘧啶、5-氨基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硝唑、干扰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消瘦,脐周和右下腹间歇性、阵发性疼痛,有时可累及全腹,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舌红,少苔,脉弦细。
 
诊断:腹痛(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正虚邪盛,饮食劳倦)。
 
治法:补气升阳,扶正祛邪,清热凉血,理气止痛。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芍药汤加减:红参15g,白芍30g,炒白术30g,陈皮12g,升麻9g,柴胡10g,黄连12g,黄柏12g,黄芩12g,槟榔9g,白头翁15g,蒲公英15g,炒金银花18g,地骨皮15g,甘草8g,焦山楂12g。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20日二诊:服药后热退,腹痛轻,仍腹泻、恶心、纳差。守上方去三黄、金银花、地骨皮,加炒山药20g、赤芍15g、姜半夏10g、地榆炭12g、六曲10g。继服7剂。
 
10月28日三诊:药后腹泻次数减少,仍纳差。守二诊方去地榆炭,将白芍改为15g,加稻芽12g、谷芽12g。继服7剂。此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共服60余剂。后改服补脾益肠丸善后。半年后追访而愈。
 
按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多数病人起病隐匿,初起症状不明显,可延误诊治;少数病人起病急骤,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其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痊愈,不再复发;部分可长达数年,经久不愈或复发与缓解交替出现,最终导致肠管纤维化、肠腔狭窄、梗阻或穿透肠壁形成瘘管,或侵入附近脏器、组织。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中医“腹痛”范畴,多因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劳倦所致。本案患者正虚邪盛,光用补药容易恋邪,一味祛邪,正气愈虚,只有将扶正与祛邪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故用补中益气汤合芍药汤,两方合用,扶正与祛邪并举,补气升阳,甘温除热,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本病属疑难病症,治疗切不可一蹴而就,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嘱患者规律生活起居,禁食生冷不洁食物,注重精神调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虚劳(慢性疲劳综合征)
 
患者女,34岁,澳大利亚留学生,2009年11月3日初诊。患者自述近1年来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疲倦乏力、焦虑不安、失眠健忘、月经不调等症,曾服用谷维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四肢乏力,失眠多梦,反应迟钝,耳鸣耳背,腹胀便秘,月经量少延迟,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细。
 
诊断:虚劳(劳神过度,气血亏虚,阴阳失调)。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黄芪15g,人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5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熟地黄15g,炒山药20g,远志12g,山萸肉18g,益智仁12g,云茯苓15g,牡丹皮10g,当归15g,夜交藤24g,生姜9片,大枣6枚。10剂,水煎服,日1剂。针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百会、关元、中脘、天枢,2日1次。
 
11月14日二诊:服药和针刺后四肢乏力减轻,腹胀、失眠改善不明显,舌脉同前。守原方去熟地黄、牡丹皮,加佛手10g、枣仁25g、白芍15g、黄连9g,将陈皮加至12g。10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处方同前。
 
11月25日三诊:情绪稳定,失眠多梦、腹胀便秘好转,月经量稍多,舌淡红,少苔,脉沉有力。守上方去黄连。继服10剂。针灸改为每周1次。
 
12月6日四诊:诸症轻,唯耳鸣改善不明显。守上方加石菖蒲15g、蝉蜕12g。继服10剂。停针灸。
 
12月17日五诊:药后耳鸣好转,记忆力改善。嘱患者上、下午分别服用补中益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连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患者寒假从澳大利亚回国,专程告知笔者其已痊愈。
 
按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中医学“虚劳”范畴,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后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有较详细论述,金元以后,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则有了更大的发展。本案患者劳神过度,气血阴阳俱虚,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补益脾肾,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使气血充盈,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配合针灸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体力得以恢复而告愈。
 
尿频(膀胱过度活动症)
 
患者男,36岁,印度人,2010年3月15日初诊。自诉:尿急、尿频,时有尿失禁3年余。刻下:头晕,腰膝酸软无力,性功能低下,舌淡红,苔薄白,脉虚。
 
诊断:尿频(脾肾两虚,固摄失司)。
 
治法:补益脾肾,固涩缩尿。
 
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山茱萸15g,泽泻20g,熟地黄20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30g,肉苁蓉15g,五味子18g,金樱子12g,车前子(包煎)24g。7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关元、水道、中极、三阴交(双)、脾俞、肾俞,每周1次。
 
3月23日二诊:服药和针灸后小便次数减少,舌脉同前。守上方加覆盆子15g、石莲子20g。继服7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3日三诊:患者尿急、尿频症状明显改善,头晕、腰膝酸软亦好转,时有腹胀、纳差,舌淡红,苔正常,脉沉。守二诊方加砂仁(后下)8g、陈皮12g、焦三仙各10g。继服7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10日四诊:药后精神好,腹胀轻,胃口好,头已不晕,夜尿2次,舌象正常,脉沉有力。处方:山茱萸15g,熟地黄15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30g,肉苁蓉15g,五味子9g,金樱子12g,覆盆子15g,石莲子20g,车前子(包煎)24g,陈皮12g,稻芽10g。7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18日五诊:诸症轻。改服六味地黄丸,继服1个月,并继续针灸治疗,巩固疗效。
 
按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本病既是一种生理疾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虽然没有生命威胁,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许多患者认为此病是一种老龄化的自然现象,羞于启齿而放弃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属于中医学“尿频”范畴,以补肾固涩缩尿为治则,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温阳补肾,化气利水,固涩缩尿,配合针灸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得以治愈。(褚付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
Tag标签: 泄泻(23)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