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道黏膜的攻击所致,早期以食道黏膜的损伤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形成糜烂和溃疡,甚至造成癌变。笔者有幸跟师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现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整理如下。
病发胃失和降、浊邪上逆
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为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如声音嘶哑、咳嗽哮喘、胸闷气短等,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胃之系”。其气以降为顺。本病多由情志不遂、饮食失宜、脾胃虚弱等病因导致肝胆失于疏泄,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浊邪上逆是其基本病机。气郁、食滞、痰浊、胃热、血瘀等病理因素累及食管,通降失常,可致炎症、溃疡,甚则转成顽症,津液亏乏,干涩阻塞。
治以疏肝和胃、通腑降逆
张恩树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肝郁、痰浊、湿热、食滞为其标,久病可兼血瘀。治疗当标本兼治。疏肝和胃、通腑降逆为其治疗大法。
肝属木,脾属土,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主气机,其疏泄调达之功,可升清阳之气,助脾运化,降浊阴之气,助胃受纳腐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胃的受纳功能正常,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从而引发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的症状。《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是对肝脾生理、病理关系的高度概括。《中藏经》云“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重在疏肝和胃,以通为用。
张恩树临床诊治该病常用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健脾疏肝和胃,使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其常。健脾常选用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等轻灵平补之剂,不宜过用熟地、阿胶、当归等滋腻药物。选用理气药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旨,勿过辛香温燥,常配药性平和的疏肝理气之品,如佛手、香橼、玫瑰花等。降逆之品常用代赭石、旋覆花。常据证而酌配一些宣通之品,如丁香、橘络等,可增其效。六腑以通为用,保持大便通畅是通腑降逆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常配用枳壳、厚朴、望江南等,以行气通便。处方用药当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以调气复平为要。
胃食管反流病后期,肝郁脾虚日久,肝失疏泄,胃之外膜受损,气血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化生痰浊、瘀血。由初期之气病转为血病。痰热瘀交阻于食管血络,络脉瘀滞不通,气不布津、血不养经,管壁失于滋润荣养,胃之内膜损伤严重,表现在胃镜下则可见食管黏膜损害,出现糜烂、溃疡等病变。叶天士亦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此期治疗气病之旋覆代赭汤、逍遥散等方往往难见成效,在调畅气机、制酸、健胃之余,还应从络病理论入手,清除络脉中痰、瘀、热邪,方能达到“护膜”的效果,临床常用启膈散、解郁合欢汤等加减治疗。
用药衷中参西、宏微结合
张恩树在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常强调用药衷中参西、宏微结合。在中医四诊合参的宏观辨证基础上,结合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微观辨证,指导临床用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如胃镜检查显示食道黏膜正常者,即非糜烂性反流,重在疏肝和胃、降逆,可加强疏肝解郁之力,可加柴胡、郁金、合欢花等;如胃镜检查显示食道黏膜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者,即糜烂性食道炎,可在原有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酌加生三七粉、白及、丹参等药物活血化瘀,改善食道黏膜微循环,促进食道黏膜修复。若胃镜报告Barrett食管(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可酌加八月札、丹参、莪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是为“既病防变”。
此外,张恩树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始终重视运用制酸护膜之品。制酸常用浙贝母、乌贼骨、瓦楞子、左金丸等,护膜常用白及、三七、麦冬、石斛、甘草等。
胃食管反流病病程较长,每因情志不畅或饮食不当而诱发或加重,故张恩树一直强调情志的调护对于该病的治疗很重要。在诊疗过程中,经过耐心疏导,怡情悦志,往往使患者在服药治疗的基础上很快康复。
另外,还应嘱咐患者注重在生活中自我调养,做到起居有度、饮食有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饮食宜清淡、柔软,忌食酸、甜、辛辣及坚硬的食物,勿暴饮暴食,应细嚼慢咽,餐后忌立即平卧等。(杨晓明 陶佳 潘灯银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