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大肠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放射免疫显像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放射免疫显像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9年第23卷第4期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核医学科(广州,510515)

范义湘综述 彭武和 黄祖汉 常国钧*审校

  摘要: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案和预后估计依赖于准确的临床诊断和病理分期。CT等检查技术对此作过大量研究,但对于术后复发、肝外腹、盆腔转移及隐匿性病灶的诊断并不理想。单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显像可对上述病灶实现定位、定性诊断,灵敏度和准确性都较高,提示该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 放射免疫显像 大肠癌

   自从1978年Goldenberg报道抗CEA(癌胚抗原)抗体临床肿瘤定位至今,大肠癌单克隆抗体(McAb)的放射免疫显像(RII)在抗体的制备、放射性核素的选择和标记、显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该技术的临床研究近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简要综述。

  1 单克隆抗体

   目前已知的大肠癌相关抗原主要有CEA、TAG-72、CO17-1A等,现已制备出各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1.1抗CEA McAb

   CEA与消化道上皮肿瘤相关,但也可表达于肺腺癌、乳腺癌、膀胱癌等组织,其相应抗体包括ZCE025、BW431/26、PR1A3、IMMU-4 fab及FO23C5等。其中,对BW431/26的研究最多,它可选择性地与细胞膜上的CEA结合,故用该抗体显像不受血清CEA水平的影响。由于CEA为膜抗原,可从肿瘤细胞表面脱落入血,标记抗体与之结合,形成高本底而影响肿瘤显像。但是,Muxi等[1]报道,无论在大肠癌原发灶或复发灶,血清CEA水平对显像结果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细胞膜上的CEA与脱落入血后的CEA有所不同,使标记抗体与血CEA结合力下降,而与肿瘤细胞上的CEA则优先结合。鼠源性单抗PR1A3可选择性与肠上皮柱状细胞上的CEA结合,摄取强度为其它抗CEA抗体的10倍,对原发性大肠癌的阳性率为100%。

  1.2抗TAG-72 McAb

   抗原TAG-72是一种肿瘤相关糖蛋白(tumor associated glycoprotein,TAG),它在大肠癌的表达阳性率很高。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表明,癌灶周围看似正常的粘膜有TAG-72表达,因此可对大肠癌实现早期诊断,并且灵敏度和特异性比CEA和CA19-9都高。在TAG-72对应的抗体中,B72.3的应用最多,它对大肠癌诊断的灵敏度高,尤其适于晚期病灶。TAG-72抗体的第二代产品有CC83及CC49,二者针对同一抗原的不同表达位点,但CC83的亲和力高于CC49及B72.3[2]

  1.3 抗CO17-1A McAb

  抗原CO17-1A是上皮组织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在大肠癌、肺癌、乳腺癌等均有表达。用125Ⅰ标记CO17-1A mcAb探查结肠癌,发现它在肿瘤组织有优先摄取[3]。该抗体标记物通过“内化”作用进入肿瘤细胞核内,对其进行集中照射,阻止肿瘤生长及扩散,故目前该抗体除显像外主要用于大肠癌的免疫治疗[2]

  2 临床应用

  2.1对原发性大肠癌的诊断

   Manayan等[4]125Ⅰ标记的抗体CC49检查19例原发性大肠癌,灵敏度为73%,根据探查结果,有26%的病病理分期从Ⅰ/Ⅱ期纠正为Ⅲ/Ⅳ期,并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RII对早期大肠癌虽不及CT灵敏,但对其分期比CT准确,Arnold等[5]根据RII结果将31例大肠癌分为Ⅰ/Ⅱ期(11例)、Ⅲ/Ⅳ期(20例)两组,随访30~54个月,发现前者的生存期明显比后者长(P=0.019)。可见,对于原发性大肠癌,RII不仅可发现肿瘤的位置、数目、有无远处转移,而且对选择术式、估计病期和预后均有一定价值。

  2.2对复发病灶的诊断

   大肠癌术后复发率高达50%[6]。术后由于局部解剖关系改变,瘢痕或水肿形成,使CT、超声等检查的准确度较低。Serafini等[7]99mTc标记源化的单抗88BV59,对CT筛选的164例复发性大肠癌显像,特异性为57%,而CT诊断的特异性仅17%,二者差异显著(P<0.001);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切除病灶,RII的准确度为80%,CT为62%,RII低估和高估病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4%,CT则分别为41%和26%。对肝外腹腔和盆腔病灶,RII一次显像可提供有关疾病范围的全身信息,Schneebaum等[6]分析了22例复发性大肠癌,在病理证实的44处病灶中,CT只发现9处,常规手术探查发现30处,而125I-CC49探查发现全部病灶;对隐匿性病灶的灵敏度达45.4%,使其中11例外科治疗方法作出相应调整。可见,对术后复发性大肠癌,RII对疾病分期更准确;而且对肝外腹腔及盆腔病灶诊断比CT灵敏。所以,对于手术以后血清CEA水平升高,而CT等检查未见异常时,放免显像可望发现复发病灶,指导手术。

  2.3对肝转移灶的诊断

   晚期大肠癌可经血转移至肝。CT对肝转移灶的灵敏度虽高,但准确性太低[7]。RII诊断肝转移灶的灵敏度与所用核素有关。Behr等[8]研究表明,肝转移灶在放免显像时表现为“热”或“温”的病灶,或表现为“轮圈征”,即病灶为“冷”区,周围有一圈“热”的镶边。其判断标准是:和正常肝实质比较,肿瘤/本底>1.10为“热”区,肿瘤/本底<0.90为“冷”区。他们用99mTc标记抗CEA mcAb BW431/26及其片段FO23C5,对15个病灶进行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3%和87%,而且发现影像表现与病灶大小有关,病灶<2cm时,几乎都表现为“热”区;而中等大小(2~4cm)的病灶,单抗片段显像均为“热”区;在瘤体>4cm时,大部分表现“冷”区或“轮圈征”。抗体在肝内的动力学[4]表明,注射标记抗体后1小时内,在正常肝实质和肿瘤的摄取速率是相似的,1小时后单抗片段以洗脱占优势,即从肝实质洗脱比肿瘤更快,因此可较早得到合适的T/NT比值,实现早期显像。近年来的生物素-亲和素(Bt-Av)系统介入肿瘤放免显像,提高了T/NT比值,但Bt-Av复合物可能携带大量标记物进入肝、脾、影响了肝内病灶的诊断[9]

  3 改善大肠癌放免显像的措施

  3.1HAMA反应的处理

   迄今用于放兔显像的单抗多为鼠源性,作为异种蛋白作用于体,可产生抗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使再次显像时注入的单抗被迅速清除,结果肿瘤摄取不足而影响显像效果。由于抗体的免疫原性主要存在于Fc段,将鼠抗体的V区和抗体的C区基因相拼接,表达产物即为鼠-嵌合抗体,这样既保持了原有抗体的特异性,同时HAMA反应率大大降低[10]。另一方法是使用源化抗体,这种抗体为体同源蛋白,免疫原性小。Gulec等[11]源化抗体88BV59对大肠癌显像,每例5~10mg,注后13个月未见抗体(human antihuman antibody,HAHA)产生,多次注射也有较好的耐受性。

  有[12]用deoxyspergualin(DSG)作为免疫抑制剂,结果HAMA反应率降至8.3%,产生的抗体水平仅为160~180ng/ml,而以往达70~38744ng/ml。

  3.2单抗片段的应用

  单抗片段分子量小,易于穿过血管壁或组织屏障进入病灶部位;不含Fc段,非特异结合少;在体内清除速度快,有利于降低本底和实现早期显像,因而应用日益增多。用99mTc标记单抗片段FO23C5对大肠癌显像,并与完整抗体99mTc-BW431/26比较,结果单抗片段在注射后1小时对全部病灶的检出率为17%、4小时检出率达94%;在完整抗体,最早显像需在注射后4小时,此时阳性率仅52%,其余病灶需进行24小时或48小时显像。因此,如果病灶供血良好,血管通透性高,肿瘤抗原易接近,则用单抗片段显像的灵敏度高,成像较早[13]

  3.3单抗的混合使用

  体肿瘤是由各种瘤细胞亚群组成,它们分泌的抗原不尽相同。单一抗体只能识别某一亚群的一个抗原决定簇,可能会因为肿瘤内结合的单抗量少而使肿瘤显像差或不显像。单抗混合使用,可使抗体的抗肿瘤谱增加,使肿瘤对抗体的摄取量及T/NT比值升高。de nardi等[14]发现,单独用B72.3及FO23C5诊断13例大肠癌,灵敏度分别为38.5%和61.5%,混合使用两种单抗,灵敏度提高至71.4%。

  3.4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应用

  由于生物素(Bt)和亲和素(Av)或链霉亲和素(Sa)之间具有高亲和力,一分子Av或Sa可结合四分子Bt,藉此可提高肿瘤对抗体的摄取;另一方面,Av分子量小,从血中清除迅速。Marshall等[9]125Ⅰ标记生物素化的抗CEA单抗片段,采用糖基化链霉亲和素(gal-Sa)促排,注入gal-Sa后24小时,荷结肠癌裸鼠模型的T/NT比值由4.9上升到33.2。Stella m等(1994年)采用Av促排,血中生物素化的125Ⅰ-B72.3在注入Av后3小时降低75%,3~5天降低(94±3%)。可见,生物素-亲和素系统能明显提高肿瘤摄取和降低本底。

参考文献

  1 Muxi MA et al.Med Clin Carc,1996;107:601~607

  2 Stocchi L et al.Dis Colon Rectum,1998;41:232~250

  3 Zaoudik J et al.Br J Cancer,1997;76:909~916

  4 Manayan RC et al.Am J Surg,1997;173:386~389

  5 Arnold MW et al.Am J Surg,1995;170:315~318

  6 Schneebaum S et al.Ann Surg Oncol,1997;4:371~376

  7 Serafini J et al.J Clin Oncol,1998;16:1777~1787

  8 Behr TM et al.Cancer Res,1995;55(Suppl):5786s~5793s.

  9 Marshall D et al.Br J Cancer,1995;71:18~24

  10 Oriuchi N et al.Br J Cancer,1996;73:1466~1472

  11 Gulec SA et al.Cancer Res,1995;55(Suppl):5774s~5776s

  12 Kapil D et al.Cancer Res,1995;55:3060~3067

  13 Behr TM.J Nucl Med,1995;36:430~441

  14 de Nardi P et al.Int J Colorectal Dis,1997;12:24~28

(收稿日期:1999-03-20)

校对时间:99-12-09 白艳萍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三苯氧胺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焦点新闻
·自制乳腺显像装置用于<sup>99</sup>Tc<sup>m</sup>-MI
·<sup>99m</sup>Tc-MDP核素显像诊断乳腺肿瘤的研究
·乳腺癌术后核素全身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房亲肿瘤显像诊断
·<sup>99</sup>Tc<sup>m</sup>-MIBI乳腺显像探查隐性乳
·<sup>99</sup>Tc<sup>m</sup>-MIBI显像对乳腺癌腋窝转
·<sup>153</sup>Sm-EDTMP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
·<sup>131</sup>I-层粘连九肽的合成及在荷乳腺癌裸鼠中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