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核素全身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0年第4期第20卷 论著摘要
作者:朱旭生 莫耀溥 邹德环
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51018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好发于40~60岁,通过血运而转移至骨骼的发生率较高。本文就8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一、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8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男1例,女80例。年龄18~75岁,平均50.2岁,均确诊为乳腺癌并经根治手术治疗。其中,发生腋窝淋巴结或锁骨淋巴结转移者7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28 a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
2. 方法。采用Siemens公司ZLC7500型SPECT仪,配以低能通用型准直器。静脉注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740 MBq。嘱患者饮水500 mL,2 h后检查。检查前排尿。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前位和后位显像。部分患者于骨转移部位追加局部显像。
与对侧或四周正常放射性分布对比,出现弥漫性、随机性或局限性异常放射性浓聚或稀疏区,判断为骨转移。
二、结果与讨论
81例乳腺癌全身骨显像中,发现骨 转移者23例,占28.4%,其中呈单发转移者3例,占13.0%(3/23),多发转移者20例,占87.0%(20/23),共发现转移灶120处,平均每例检出转移灶5.2处。转移灶出现在原发灶同侧骨骼和中轴骨骼17例,占73.9%(17/23)。
23例(120处)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发生部位:肋骨34.2%,椎体26.7%,肩、锁骨10.0%,骨盆9.2%,四肢骨9.2%,胸骨及颅骨最少,分别仅占5.8%和5.0%。无骨痛患者发生骨转移11例,占47.8%(11/23)。
乳腺癌常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率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癌肿的分期;②病情的严重程度;③术前有无腋窝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结转移。据报道,乳腺癌术前发生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相比,骨转移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性[1]。本研究中1例于术前发生腋窝淋巴结及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术后1 a骨显像发现全身骨转移;④不同的检查方法。
23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中,早期可为单发灶,随时间延长,出现多发灶。转移灶出现在原发灶同侧骨骼和中轴骨骼17例。其原因是恶性肿瘤细胞通过Baton椎静脉丛转移至肋骨、脊柱和骨盆等躯干骨,且躯干骨总面积远大于四肢骨、头颅骨,因而受累几率较大[2]。本研究中,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发生部位,以肋骨、椎体、肩、锁骨为多见。本组23例骨转移患者中,无骨痛者11例,占47.8%。表明骨痛不是骨转移的可靠指标。McNeil等[3]报告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呈双时相曲线,第1年骨转移发生率约每月0.5%,1.5 a以后上升为每月2%。因此,乳腺癌术后患者初诊时应做基础显像,最初2 a内每0.5 a作随访显像,以后根据病情1 a或1.5 a随访显像1次。以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这对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判断、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左书耀, 罗杏生, 王国明, 等. 乳腺癌术后99Tcm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中华核医学杂志, 1989, 9:86-87.
2,潘中允, 主编. 临床核医学.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4. 277.
3,McNeil BJ, Hanley J. Analysis of serial radionuclide bone images in osteosarcoma and breast carcinoma. Radiology, 1980, 135:171-176.
(收稿日期:199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