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者对脏腑的胀和痿已有一定认识,如《黄帝内经》专列《胀论》《痿论》篇对脏腑胀痿理论进行论述,诸多医家对肺胀、肺痿论述较多,但对其他脏腑胀痿理论论述较少。本文对《灵枢·胀论》《素问·痿论》中脏腑胀痿理论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及临床实践,分析肺、心、肝、脾、肾之痿及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胃之痿,提出五脏六腑皆有胀痿论点,认为瘀血、湿浊、痰饮等病理产物堆积于脏腑为脏腑胀,脏腑精血津液减少为脏腑痿,并根据脏腑外形、体积有无变化分为形变前期与形变期。
1 基于《灵枢·胀论》分析脏腑胀理论特点
1.1 《灵枢·胀论》中五脏胀的理论特点
《灵枢·胀论》言:“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①心胀。心居胸中,在横膈之上,主血脉,一收一缩作泵运动,而气滞、血瘀、痰结、饮聚可引起动脉血流出受阻或静脉血、淋巴液回流受阻,又会产生瘀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而堆积于心血管,久之引起心体胀大,使宗气不能贯心脉,血液不能流通,从而产生烦心短气,胸闷心悸,卧不安稳,甚至端坐呼吸,正如“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②肺胀。肺在心脏之上,左右各一,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其气道狭窄或阻塞,若出现阻塞性通气障碍,呼气时气流受限,气体陷闭于肺内,致肺过度充气和胸膜腔内压升高[1],末梢肺组织过度充气而使肺气失宣,则痰、饮、湿随气而滞留,使肺叶慢慢胀大,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引起咳喘,正如“肺胀者,虚满而喘咳。”③肝胀。肝位于右胁下,主疏泄而恶抑郁,情志不遂使肝气郁结,失其条达、疏泄之能,常致瘀血、痰浊、湿热阻于胁络,胁络不通则胁下胀满而痛,正如“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④脾胀。从解剖形态描述而言,脾指脾脏和胰腺[2],包括与胃邻近的周围区域。胃腐熟水谷,游溢精气,脾则运化、传输精微,若其失于运化,则水精滞留而转化为痰饮、水湿等,进而浸淫四肢百骸,则身体沉重不能穿衣,四肢伸展不舒,不得平卧;脾与胃相表里,脾运不健,则胃浊不降,胃气上逆致喉间呃呃作响。此如“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⑤肾胀。下腹为膀胱之处,两侧少腹为输尿管走行部位,腰背为肾之府。肾主水,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尿液生成和排泄的作用。下阴不洁,污浊之邪自下侵袭膀胱、输尿管及肾,致瘀血、砂石、湿浊阻滞,表现为小腹、少腹拘急而满痛,可引及脊背,正如“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
1.2 《灵枢·胀论》中六腑胀的理论特点
《灵枢·胀论》言六腑胀:“胃胀者,胃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①胃胀。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水谷,口欲不节使饮食化积、痰湿内阻,从而胃气壅滞,饮食难以下传,不通则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口有宿食焦臭味,不思饮食,大便难以排出。②小肠胀。小肠是消化吸收、泌别清浊的场所,其迂曲回环迭积于腹腔之中,外有大肠包绕,若饮食壅阻于小肠,致其气血阻滞,痰瘀停积,体积胀大,其网膜、系膜随之而胀,导致少腹连引腰部而胀痛。③大肠胀。大肠位于腹腔之中,绕小肠周围,回环腹腔,呈方框形,若饮食不节,糟粕、痰浊积滞于大肠,从而使肠腔胀大,大肠蠕动鸣叫不已,腹痛阵阵,但糟粕、痰积难以下传;若冬日感触寒邪,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从而大便溏薄、水谷不化。④膀胱胀。膀胱位于盆腔,是储尿的囊状器官,伸缩性很大[3],主贮藏与排泄尿液,此处易积滞湿、热、瘀、痰、浊等病理产物,致排尿欠畅,尿液不下则使膀胱及输尿管胀大,膀胱气闭,小便不通。⑤三焦胀。三焦为全身津液输布运行的通道,三焦通利,则气血津液输布通畅,五脏六腑得以濡养,人体生命活动得以保障。其气化失常,水道不利,则水液外溢于腠理,使皮肤满盛肿胀,用手按之轻软不坚。⑥胆胀。胆附于肝,其中空胆管上汇于肝,胆腑气机通降失常则瘀血、痰结、砂石、湿浊壅滞其中,不通则痛,表现为胁下胀痛不已;胆道排放失常,胆汁上泛,则口中发苦;胆滞则肝郁,表现为善太息。
2 基于《素问·痿论》分析脏腑痿理论特点
2.1 《素问·痿论》中“五脏使人痿”的理论特点
《素问·痿论》言:“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脉,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人体五脏(肺、心、肝、脾、肾)与五体(皮、脉、筋、肉、骨)相应。肺热叶焦,高原化绝,水津不能四布,引起痿躄;心脏热盛,血脉干涸,脉管顿失濡养,引起脉痿;肝热则肝之精液多从胆汁而泄,使筋膜干燥而挛急,引起筋痿;脾热则胃干,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升清,使肌肉不荣,引起肉痿;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热则肾阴、肾精亏损,使腰脊不能挺立,骨枯而髓减,引起骨痿。《素问·痿论》主要从热致痿解释病机,热邪伤及的主要是五脏,对应伤及五体,引起皮痿(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此五体痿证,实际上是一种机体肢体痿弱不用的病证。其病因病机是“五脏使人痿”,但并非“五脏痿”。
2.2 五脏痿的理论特点
基于《素问·痿论》中“五脏使人痿”的理论特点,笔者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有密切联系的整体,既然热邪侵扰五脏而致津亏,发为五体痿,致相应皮、肉、筋、骨、脉五体出现病态,那么与五脏相表里之六腑和所属官窍、经脉当然也会产生变化,出现六腑痿及五脏所属官窍、经脉的病理改变。在实质上,造成脏腑精血津液减少的因素,不单单是热邪,风邪、寒邪、湿邪、燥邪及七情失调、劳逸过度、饮食失节等皆可致五体痿,也可表现在经脉、官窍上,脏腑自身痿弱更会加重痿证表现,所以五脏痿理论不但包括五体痿,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本体之痿及与其相表里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胃六腑之痿。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表现为表里经脏腑内部精血津液的干涩,五体、五华、官窍、经脉的枯萎瘦削及功能不用,如肺痿除出现肺脏本体症状如干咳、喘息外,还会出现大便干结、皮毛枯槁、下肢功能障碍等;心痿除出现心脏本体症状如胸部隐痛外,还会出现舌质干枯、关节痿弱不用等;肝痿除出现肝脏本体症状如两胁隐痛外,还会出现爪甲干枯、筋脉挛急等;脾痿除出现胃脘部隐隐作痛症状外,还会出现肌肉干枯晦暗、四肢麻木不仁或萎缩等;肾痿除出现肾脏本体症状如腰脊隐痛无力外,还会出现小便淋沥隐痛、牙齿枯槁、骨骼形状改变、不易坐起等。现代医学比较棘手的疾病,如肝、肺、肾纤维化及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等均属于五脏痿范畴。另外,五脏诸痿为体内精血津液枯涸,舌诊基本为舌体瘦削、少苔或无苔。
3 表里脏腑的胀、痿关系
笔者参阅历代医家论述,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病理,试从脏腑表里关系简略说明五脏六腑之胀、痿。
3.1 肺与大肠之胀、痿
①肺胀与大肠胀。肺主气,上经呼吸管道开窍于鼻,司呼吸,故肺胀包括气管、支气管满胀,除出现胸满、咳嗽、喘息症状外,尚可见鼻翼翕动、鼻流涕等鼻部症状。肺胀气机不利使肺的肃降功能减弱,从而使与之相表里的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使食物残渣在大肠中难以下传,痰、湿、热、瘀胶结于大肠管道,实物性的积滞引起大肠胀,表现为肠鸣而痛,或邪结便秘、后重泄泻。②肺痿与大肠痿。肺中津液精血亏损,肺叶干枯痿弱不用,气津不足使肺失濡养、肺气上逆,症见咳喘无力而气急,且口唾涎沫;肺叶枯涩,其所属之通气管道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减少而干涩,所主之皮毛及鼻腔干燥少津。肺津亏损累及大肠,致大肠管道津血亏耗,水舟不行,故见肠燥便秘。肺、大肠胀之时,大量病理产物堆积,使肺及大肠阴液充盈过度,所属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中精血津液过于满盛,故其所主皮毛往往肿胀光亮。肺、大肠痿之时,由于肺脏中精血津液亏损枯涸,上源化绝,所属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精血津液亦干竭。
3.2 心与小肠之胀、痿
①心胀与小肠胀。心主血脉,若心脏及所属血脉管道中有瘀血、湿浊、痰饮等病理产物堆积,可引起心胀,遇邪气扰动,不通则痛,出现胸痹心痛、心悸、烦心短气、卧不安。舌为血脉所聚,心开窍于舌,心血上荣于舌,从舌质可察心脏之荣衰,故心胀者可见舌体胀大(胖大舌、肿胀舌)、舌上点刺、齿印舌、红舌、绛舌、青紫舌等舌象的改变。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相表里,两者气血相通,心之气通于小肠,心胀使心气不能下达于小肠,小肠蠕动减弱,使小肠中食物储留、局部气血瘀阻,从而引起小肠胀,出现少腹引腰胀痛,所属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皆胀。②心痿与小肠痿。心痿为心脏及所属血脉及舌的精血津液亏耗,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出现胸痹心痛、心悸、短气,还可出现舌体瘦削、舌质干枯。心与小肠表里相通,心痿则心脏本体精血津液亏耗,所属手少阴心经亦随心痿萎缩,从而传输精血津液变少,不能下达濡养小肠,引起小肠痿,小肠腑失于精血的濡养,则出现腹痛隐隐、得按痛减。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均需血脉濡养,而心主血脉,心痿易致诸血脉皆痿,脉道变窄,引起脏腑、百骸精血津液干枯,病入危局,故心痿者,需高度重视。
3.3 脾与胃之胀痿
①脾胀与胃胀。脾和胃相表里,胃为饮食之海,所以脾经胃、食管、口咽至口腔,向上开窍于口。脾主运化水谷,脾消磨之力乏,则积食、痰饮、湿浊等病理产物滞留于胃,形成脾胀和胃胀。脾胃胀满,饮食难下,故痞满、不欲饮食;胃气上逆,则嗳气阵阵;污浊之气上熏,则舌苔厚腻、嗳腐酸臭、口吐秽气。所属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当然亦随脾胃胀而充盈肿胀,脾之华在唇,脾主肌肉,脾胀则诸病理产物潴留,可见唇红肿光亮,肌肉肿胀酸痛。②脾痿与胃痿。脾之精血津液亏耗则形成脾痿,脾失濡养,则口唇淡白干裂、口淡不知味,所属肌肉干枯晦暗。脾胃相依以膜相连,胃中精血津液也随脾痿干枯形成胃痿,胃脘失荣则隐隐作痛、得按痛减,运化消磨水谷之力减弱,则反复脘腹满闷、时轻时重、饥不欲食,所属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亦随脾胃痿而干枯。笔者发现,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层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体数量减少[4],使胃体缩小、胃壁腺体萎缩,胃黏膜颜色发生改变,呈灰白、灰黄或灰色[5],与胃痿病的发病机制相似,该病与胃痿均是因后天失养、精血津液亏耗导致的慢性虚损性疾病,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从胃痿论治。
3.4 肝与胆之胀痿
①肝胀与胆胀。肝主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当情志不舒,或瘀血、湿浊、痰饮等病理产物堆积于肝,肝失疏泄,引起肝胀,故右胁下肝区胀满,不通则痛,可为胀痛、闷痛、刺痛。胆附于肝,胆囊及胆管亦随肝胀而胀,胆汁反流入胃,则出现口苦、咽干;胆汁外溢,则见巩膜黄染、身面发黄。肝、胆胀之时,所属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中精血津液充盈满盛,肝脏、胆腑中病理产物堆积潴留,故爪甲肿胀光亮,筋膜酸胀疼痛。②肝痿与胆痿。肝中津液精血亏耗,肝体失养,筋膜失濡,不荣而痛,致肝痿,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爪甲暗淡开裂,转筋抽搐;胆囊及胆管精血津液亦随肝痿而干枯,胆道内分泌物减少,胆道黏膜萎缩,引起胆痿。胆痿病后期往往虚实夹杂,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常阻塞胆道,使胆汁不循常道外溢于皮肉肌肤及官窍,发为黄疸。肝胆所属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中精血津液不足,不能上荣目,则见目眦淡白而干。
3.5 肾与膀胱之胀痿
①肾胀与膀胱胀。肾主水,湿浊、水饮、瘀血阻滞于肾,或湿瘀浊邪炼液为石为痰,致使肾体胀大,邪阻经脉,不通则痛,使肾府腰部胀痛,与之表里相依的输尿管、膀胱亦随之胀满,形成膀胱胀,出现少腹胀满而痛、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畅等症状。肾、膀胱胀则所属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中精血津液满盛,病理产物潴留于上窍则耳部酸胀疼痛。②肾痿与膀胱痿。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中津液精血亏耗,发为肾痿,在上见耳部焦黑干枯,在下见肾及腰府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与之表里之输尿管、膀胱亦随之而痿,形成膀胱痿,出现小便淋沥隐痛,时作时止。肾、膀胱痿则所属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中精血津液干枯。
3.6 三焦之胀痿
①三焦胀。三焦为气血津液出入升降走行之路,布散、填充于全身脏腑经脉、皮肉筋骨中,调节机体的代谢平衡,全身万千汗孔均为三焦开窍,凡有皮肤黏膜覆盖之处均有三焦开口。当水湿、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阻滞三焦,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肝失疏泄、肾失开阖,则三焦气化不利引起三焦胀,三焦胀满又加重体内湿、瘀、痰浊潴留。水液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则出现头面、眼睑、四肢、腹背肿胀,皮肤紧绷光亮,甚至全身水肿;脾湿不运则身体困重;肝、脾、肾损伤,邪停于脘腹,则腹胀如鼓,皮色苍黄,按之不实,则鼓胀。水肿、鼓胀、湿阻等均在三焦胀的范围。三焦所属手少阳三焦经及与其相表里之手厥阴心包经当然也随之胀实。②三焦痿。三焦痿为三焦中精血津液亏损,从而引起所属手少阳三焦经及与其相表里之手厥阴心包经枯涸,表现为全身肌肉消瘦或萎缩,筋脉迟缓失养,软弱无力,最后重要脏器营养断供,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痿弱。
4 脏腑胀痿形变前期与形变期
笔者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及临床实践,认为五脏六腑之胀痿可以分为形变前期与形变期。
4.1 脏腑胀之形变前期与形变期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形变前期之胀,虽然脏腑中有气滞、血瘀、湿阻、痰结、水聚表现,但脏腑外形体积尚未胀大。当邪气、瘀血、湿阻、痰饮等病理产物堆积凝集到一定的稳定程度,脏腑外形体积才胀大,达到形变期。从病理学角度分析,脏腑之胀可能是组织器官细胞发生增生、水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等,水变性为水饮潴留,脂肪变性为痰湿壅塞,玻璃样变、黏液样变、淀粉样变为湿浊蓄积。笔者还发现,动脉血输入过多,会发生脏腑局部充血,组织器官体积胀大、颜色鲜红;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与毛细血管,引起脏腑局部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脏腑组织器官体积胀大、被膜紧张、重量增加、颜色暗红。以上可归于胀之形变期。在动脉充血、静脉淤血引起脏腑组织器官外形体积胀大之前的病变期,则属于形变前期。
4.2 脏腑痿之形变前期与形变期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形变前期之痿,虽然脏腑中气血津液精损耗,但脏腑外形体积尚未萎缩变小。当五脏六腑精血津液干枯到一定程度时,脏腑组织器官外形体积萎缩变小,达到形变期。从病理学角度分析,脏腑之痿包括脏腑器官、组织、细胞的萎缩。脏腑之痿形变期,脏腑器官、组织中津液精血亏空,实质细胞的合成代谢小于分解代谢,细胞体积缩小甚至数目减少,表现为脏腑器官、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加深、质地变硬、被膜增厚等。
根据临床症状辨识脏腑胀、痿的状态,如胸闷短气咳喘可能是肺胀,咳唾涎沫可能是肺痿。此外,笔者认为,在临床诊断时,应结合现代医学B超、CT、磁共振成像及各种腔道内窥镜等检查手段,明确脏腑胀痿的分期,如肝胀形变期可见脂肪肝、肝脓肿、肝肿瘤,肝痿形变期可见肝硬化,胃痿形变期可见萎缩性胃炎,肺胀形变期可见肺脓肿。在治疗上,由于形变前期脏腑功能尚未受到严重影响,可以清除气滞、血瘀、痰饮、湿浊等病理因素为要,保证脏腑气血精液的正常运行。形变期,脏腑功能受损,可从盛到衰,由胀至痿,较难恢复。治疗形变期的脏腑之胀,从理气、活血、化痰、除湿出发,根据不同脏腑特点辨证以祛除病理产物为关键。已到形变期的脏腑之痿,治疗棘手,如现代医学之脏器纤维化,多有器官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实质细胞变少、津液精血减少、脏腑器官变小变硬等表现,就属于形变期的脏腑之痿,其器官纤维化发病广、危害重、机制复杂、治疗困难,是重大的医学难题[6]。笔者认为,中医治疗形变期的脏腑之痿,可遵虚损病之治法,从补益脾肾入手,药味精当平淡,缓充人体津液精血,以延缓病程。
5 病案举隅
患者,男,57岁,2020年5月25日初诊。主诉:下腹痛伴便血3个月。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出现下腹痛伴便血,经上海当地医院肠镜和腹部CT扫描诊断为“结肠癌肝转移”,拒绝西医处理。刻下症:下腹痛伴便血,色暗红,量不多,间歇出现,常有烂肉样组织随大便排出,伴神疲乏力,口干盗汗,纳食及睡眠正常。查体:面色淡白,心、肺未见异常,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舌红,无苔,脉细无力。西医诊断:结肠癌肝转移。中医诊断:积聚。辨证属气阴两虚,血溢肠道(大肠痿形变期)。治则:益气养阴止血。方拟生脉散合益胃汤加味。方药组成:生晒参30 g, 麦冬15 g, 生地黄炭15 g, 五味子6 g, 北沙参15 g, 肥玉竹10 g, 阿胶珠12 g(烊化兑服),乌梅10 g, 石斛12 g, 仙鹤草30 g, 白茅根30 g, 槐花炭10 g, 白及10 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每日两次温服。
2020年6月6日二诊:患者便血、盗汗已止,下腹时有隐痛,大便干燥,偶有烂肉样组织随大便排出,仍有乏力、口干,舌红,无苔,脉细无力。初诊方去槐花炭、阿胶珠,加玄参30 g, 天冬15 g。10剂,煎服方法同上。
2020年6月16日三诊:患者乏力、口干明显好转,无腹痛、便血,无烂肉样组织随大便排出,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无力。守二诊方续进。10剂,煎服方法同上。
此后患者长期口服以益气养阴增液为主要功效的中药汤剂,病情稳定,生活质量可。
按语:大肠癌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且肝脏是大肠癌转移的主要靶器官。患者一旦发生肝转移,很难予以根治性切除,通过中医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病情[7]。本案患者结肠癌肝转移,肿瘤不断进展,气阴耗伤,故见舌红无苔、脉细无力;气虚不摄则血液失去统帅,阴虚火旺又迫血津外流,故见便血、盗汗;腹部脉络失濡,故见腹痛、烂肉样组织排出。从脏腑胀痿理论来讲,患者气阴亏损,肠中津血亏损,烂肉样组织排出提示大肠已萎缩受损,处于大肠痿形变期,根据病情拟生脉散合吴鞠通益胃汤治疗,方用生晒参益气生津,麦冬、北沙参、玉竹、石斛甘寒润泽之品以复胃肠之阴液,生地黄炭、槐花炭、白茅根、阿胶珠凉血止血以安络,乌梅、五味子敛阴收津,白及保护肠膜。诸药合用,使气充、阴足、津收、膜固,故二诊时患者的便血、盗汗症状均止,烂肉样组织排出减少,取效明显,考虑乏力口干、大便干燥、舌红无苔、脉细无力仍然存在,说明气阴仍不足,故增玄参、天冬以养阴增液。三诊后患者舌脉好转,诸症缓解,无烂肉样组织排出,提示气阴得到有效补充。以后患者长期以益气养阴增液为大法口服中药,随访至今,疗效满意。
6 小结
邪盛则五脏六腑胀,在瘀血、湿浊、痰饮等病理产物不断堆积下,脏腑体积、形状慢慢变大,此为脏腑胀;精夺则五脏六腑痿,脏腑中精血津液干枯,组织细胞失于濡养,脏腑体积、形状慢慢变小,此为脏腑痿。自张仲景以来,后世医家对肺胀、肺痿研究较多,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理法方药系统,但实际上外感、七情失调、劳逸过度、饮食失节等病因皆可引起脏腑胀痿,使脏腑本身及其所属五体、五华、官窍、经脉等随之改变,出现相应症状、体征。笔者提出“五脏六腑皆有胀痿”的观点,以期研究脏腑胀痿理论的学者们一些启示。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俞行
浙江省新昌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