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原创思维之“动态思维”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2-28
“动- 定序贯八法”是中医原创思维的典型代 表,是融合临床实践、名医传承和中医经典的产 物。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和经典研习基础上创立 “动- 定序贯八法”理论,该理论融合了中医学的恒 动观念与象思维,借鉴了 “十四纲辨证”与 “药 对” ,提出了 “药串”概念,形成了 “核心病机- 证素- 药串一体化”的辨证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 以 “核心病机”为靶点,以 “证素”为辨证的基 础和规范,以 “药串”动态组合为组方思路,针 对动态变化的证 ( 核心病机) 进行有序连贯的治 疗。

动态思维是 “动- 定序贯八法”的核心理念之 一,注重运用多维度、多层面、立体的动态视角去 观察、辨析、把握、干预复杂恒动的生命现象,但 是缺乏系统地梳理和深入阐释。为此本文将围绕动 态思维物质和哲学基础、动与静辩证统一、天人合 一、形神一体、证候演变规律的复杂性、中和思维 等内容进行论述。

1 气是恒动思维的物质和哲学基础

中医的动态思维即恒动观念,是指在观察、分 析、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时,运用运动 的、变化的、发展的理念去接近、认识、把握、创 造复杂的客观世界 [ 1 ] 。此认识肇始于先秦时期,如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 : “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 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思 维方式是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角度, 恒动观念作为中医原创思维方式,其产生和发展与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环境、地理、政治、宗教 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内涵强调物质世界运动的方式 是整体恒动的。然而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2 ] , 如 《庄子·知北游》曰 : “通天下一气耳 ” ; 《道德 经》曰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淮南 子·天文训》曰 : “宇宙生气,气有涯垠” 。气具 有无形、极其细微和运动不息等特性,通过升、 降、聚、散等多种形式,实现形态、结构、信息、 性能等形式转化。气变化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氤 氲交感、相错相荡的结果,故天地交感,以生万 物 。 《程氏经说·易说·系辞》言 : “动静无端, 阴阳无始。 ”动静、阴阳是相对的状态,互为其 根,无开始亦无终结,保持着永恒无尽的运动。同 时,世间万物是相对独立的实体,物质与运动是辩 证统一的,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如 《素问·六 微旨大论》曰 :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气 是天地万物的中介,维系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感 应,构建了人与万物时刻都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 与转化。由此可见,气的特性和变化形式决定着我 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式必定是整体恒动 , “动- 定序贯八法”防治疾病动态思维的根基也是源于“气一元论” 。

2 动静互涵

动与静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辩证法之一。自 春秋战国以来,先贤们围绕着动与静的主导地位、 相互关系、转化规律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长久的 论战。如 《周子通书》的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 物也” 、朱熹的 “阴阳动静,非太极动静” 、老子 的 “周行而不殆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 常” 。经过不同派别之间思维的碰撞、吸收、改 造、融合、同化 ,“动静观”的内涵和特点得到了 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首先,阴阳二气之间的 相互作用是 “动静观”的物质基础,动与静之间 是互根互用、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关系,运动是 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 ] 。随着古代 “动静观” 思想对医学的同步渗透,并在大量临床实践中的应 用、总结,形成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如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 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 王冰注 《素问·四气调 神大论》曰 :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 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 明代张介宾 《类 经·运气类》曰 : “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 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然而证是 疾病阶段各种表现的高度概括,是中医遣方用药的 基础和依据,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证候是整 体恒动的,反映疾病进程的不同阶段,而静止是相 对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 ] 。如 《周易外传》曰: “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 ”万物的恒动性决定 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不断变化的。然而动中有 静,中医学中的证具有相对稳定态,是特定研究对 象质量、结构、性质、功能等判定的基础 。“动- 定 序贯八法”正是融合了动与静辩证统一的观点, 针对相对证候的动态变化,施以配伍合理、疗效卓 著、久经验证的 “药串” 。同时证候具有相对稳定 性、客观性,是临床辨证的前提。因此,要善于发 现、认识、运用疾病动态变化的客观规律,提前干 预,力争做到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3 “天人合一”与整体恒动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天人合一”是为生命存 在方式确定形而上的价值依据,是一个价值性的命 题,从把宇宙作为人存在的境域角度看待世界 [5 ] 。 同时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由此决定着与其 他物类一样,必须遵循天地之道。然而如何认知天 地之道 ,《孟子·万章上》言 : “天不言,以行与 事示之而已矣” ,揭示了人们依靠直觉、领悟、类 推的思维方式认识世间法则和规律,其认识方式是 主客不分的 [6 ] 。“天人合一”的理念历经先秦、西 汉、宋、明等几个关键时期,儒、释、道、法、阴 阳五行等派别对 “天”的内涵有不同解释,如主 宰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等 [7 ] 。而中医学充 分地借鉴和吸收各家之长,并融合了当时天文、地 理、历法、物候、气象等各领域先进的理念和知 识,形成了以唯物论为主体、以气为同构基础和感 应中介、以阴阳模型及五行模型为阐释人体和宇宙 发生、发展、变化的工具等为主要内容的 “天人 一体观” 。由于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依据同 源相应和普遍联系的思维方法 。 《吕氏春秋·召 类》曰 :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人 体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 响,如 《灵枢·发露》言 :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 日月相应也 ” ;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 : “人以天 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素问·疏五过论》强 调 “尝贵后贱”可致 “脱营”病 , “尝富后贫” 可致 “失精”病。同时由于气不断运动变化的特 性,机体内部和宇宙是整体恒动、普遍联系的关 系,在气化的作用下,维持着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形 态、功能、信息等各种形式之间的动态转换,实现 人体的 “小宇宙”与自然的 “大宇宙”协调、互 动、统一。事实上,随着近代整体论和有机论兴 起,逐步取代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机械论和二元 论,其观点主要包含整体、组织、动态等内容,强 调生物的有机整体性,机体的进化取决于有机体与 环境的复杂作用。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有机论的唯物主义哲学” , “倾向于从系统和整体角度观察一切现象” ,“认为 每一现象都是都按照等级秩序和其他一种现象联系 的” [8 ] 。提示中国古代的整体恒动的思想更加接近 有机论和整体论的内涵。综上 , “动- 定序贯八法” 在审视生命、健康和疾病时,要把人体放置于与自 然、社会的立体思维中去考量问题,从整体联系和 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 过程,并构建微观- 宏观- 宇宙三层次的天人合一的 整体恒动观。

4 “形神一体”与整体恒动

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阶段性的本质和治疗的作 用靶点 ,“形神统一”是全面、准确、客观评价证 候的基础,整体恒动思维是认识、把握 “形神一体”生命观的思维范式,其观点与笛卡尔主张的 精神与心理的二元分裂存在明显区别。中医 “形 神一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形神构成、形神体 用、形神存亡”三个方面 [9 ] 。人体的 “形神构成” 是形体和思维活动的统一体,如 《素问·上古天 真论》云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 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 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说明人体 的生物特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相关的 。 “形神体 用”主要表现为形体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和载体, 神是形的主宰和生命活动的体现。如 《荀子·天 论》言 : “形具而神生” ; 《类经·针刺类》曰: “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 。“形神存亡”是指二 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不可单独存在 。《神灭论》中 开宗明义指出 :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形存即 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 。《类经·针刺类》云 : “无 神则形不可活” , “神去离形谓之死” 。由此可见, 生命活动表现的形式和规律是 “形神一体 ” 。“动- 定序贯八法”运用整体恒动思维去认知、分析、 归纳、推理客体 ( 认知对象的人) 信息时,不仅 要搜集各种 “形”层面的客观表现指标,更要注 重精神意识层面,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完整、真 实地反映生命实际,形成高质量、高可信度的 “证候”证据。

5 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复杂性

证候是中医遣方用药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疾 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位、病性等本质的高度概括, 并随着疾病时空的转化而发生动态变化 [10 ] 。《伤寒 论》第十六条曰 :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 之。 ”由此可见,证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但中医辨 证模式具有多样性 ( 脏腑、三焦、卫气营血、六 经辨证等) ,因而阐述疾病 ( 证) 动态演变规律的 角度也各异。同时也存在外在干扰因素 ( 病邪轻 重、季节、时间、地域、饮食等) 不同和内在环 境各异 ( 体质、性别、年龄、心理状态、教育程 度等) 。各种因素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直接或间接 相互融合成网络结构的复杂系统,具有 “内实外 虚 ” “动态时空”和 “多维界面”等特征 [11 ] ,其 复杂性造成了证候在规范化、定量分析、生物学基 础、演变规律等方面研究的困扰。虽然经过近几十 年的努力,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专家咨询、流行病 学调查、临床验证等研究,同时利用系统生物学、 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网络拓扑结构、数据挖掘 等技术和手段 [12 -13 ] ,取得丰硕的成绩,但是始终 没有突破证候内涵与外延科学的界定。基于此寻求 规范、精准、有效的辨证模式是现阶段中医药亟待 需要解决的问题,而 “动- 定序贯八法”倡导的 “核心病机- 证素- 药串一体化”的辨证模式契合了 当前中医发展的内在需求,形成了以 “证素”为 辨证的基础和规范,以 “证”为靶点,以 “药串” 动态 组 合 为 处 方 要 点,并 已 在 糖 尿 病 [14 ] 、痛 风 [15 ] 、痤疮 [16 ] 等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6 动态平衡

西方哲学的动态平衡内涵强调事物发展的相对 平衡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理论 [17 ] 。然而中医动态平 衡理念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哲学平衡论,中医 “动态平衡”理念主要体现在 “中和思维” ,采用 执中适度、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去防治 疾病。中和思维在中医生命观上蕴含着三个层面的 认知理念 [18 ] ,一是强调了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 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模式。如 《道德经·道 经第二十五章》言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 ; 《黄帝内经》言 : “必先岁气,无伐天 和 ” ; 《灵枢·岁露论》言 : “内外调和,邪不能 害” 。提示应顺应自然规律,方能找寻健康之道, 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味被动地迎合大自然,而是要发 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适应、改造、利用自然。二 是指人体的巨系统与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子 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和谐、协同、协调的关系。三 是强调形神统一、形与神俱 。“动- 定序贯八法”的 动态平衡观强调,以气为纽带,以阴阳模型、五行 模型为说理工具,以 “核心病机- 证素- 药串一体 化”为辨证方法,以药串动态组合为干预措施,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机体内部阴阳、 脏腑、气血等平衡、条达舒畅,保持形与神、生理 与心理的和谐统一。

7 优势、局限性与展望

“动- 定序贯八法”是中医原创思维的典型代 表,是基于临床实践、传承名医和融合经典所形成 的产物。动态思维是该理论核心理念之一,主要融 合了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的恒动理念、动静观、整 体论、气一元论、形神一体观、中和思维等理念或 理论,并将该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本文系统 地阐释了气是动态思维的物质和哲学基础,动与静 辩证统一是精准把握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方法论, 天人相应和形神一体是观察机体生命活动的立体视角,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复杂性是未来科学重点研 究的方向,中和思维是中医防病治病重要的理念之 一。力求明晰中医“动态思维” 的内涵和外延,深 化中医药原创思维优势的认识,解决认识思维 “碎片化”的问题,构建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推动中医药驱动创新和临床诊疗能力提升。但是中 医学存在概念模糊、缺乏逻辑推导、形象思维、主 客不分、注重思辨、本体论与现代医学有明显差异 等问题,导致在客观化、定量分析、微观化、概念 化、实证化等方面显著不足。因此,中医原创思维 “动- 定序贯八法”仍需要借助系统论、控制论、临 床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 思路与方法,开展临床验证、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等研究工作,逐步构建整体、动态和辨证的认识生 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的新模式。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符宇 范冠杰 黄皓月 林玉平 梁庆顺 夏亚情
Tag标签: 中医(29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