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现代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医思维特色刍议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 的贺信中指出: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当前, 中医药振兴发 展迎来天时、 地利、 人和的大好时机, 希望广大中医 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 勇攀医学高峰, 深入发掘中 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推 进中医药现代化,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1] 。 这一表 述不仅传达出总书记对我国中医药大发展的殷切期 盼, 而且也彰显出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 国际化的坚定信心。

正确认识现代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医哲学思维 特色的重要性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树上的一朵奇葩, 她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印证, 相互促进。 在人类漫长的 历史演化进程中, 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了影响较大的 四大民族传统医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古印度医 学、 古埃及医学、 古罗马医学三大传统医学都相继衰 落, 惟有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的风雨飘摇, 经受住了 历史和实践的考验, 在现代时空背景下仍然枝繁叶 茂, 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显然是跟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沃土中分不开 的, 跟中医特有的哲学思维特色分不开的。

当前, 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国际化已经成为 中医药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成为广大中医药理论和 实践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然而, 鉴于中医药学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相依性和共荣性, 中医药的现代化、 国 际化, 首先就应该以尊重中医哲学思维特色为前提, 只有在明晰这些思维特色的基础上, 加强中医基础 理论研究, 突出问题意识, 树立文化自信, 才能充分 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上的特色和优 势, 促使其以确切的疗效走向世界。 目前, 在中医药 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 有一种思潮是片面追求用 所谓的现代理论来阐释中医基本理论, 或是用某个 国际标准来套用和评估中医药, 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 与国际接轨, 殊不知 “以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对中医进 行的解释与改造, 是行不通的” [2] 。 这样做的结果, 不仅可能达不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国际化的目标, 反而可能会造成中医药 “西化” “异化” 的现实。 因 此, 在这种情况下, 深入理解中医哲学思维特色, 明 确中西医哲学思维模式的分野, 不仅有利于我们在 现代时空背景下把 “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 贵财富继承好、 发展好、 利用好” , 也有利于更好地 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深入理解现代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医哲学思 维特色的主要内容

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国际化的视角看, 目前中 医药至少面临两大困境: 一是传统极为悠久的中医 药学在现代西方强势话语权的背景下面临着 “有理 说不清” 的困境; 二是以西方主流思维模式和视角 看, 中医药学难免陷入现代科学难以说清其道理的 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 , 说清楚中医哲学思维特色就显 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 。

1. 整体观念 整体观是中医哲学思维的基本特 色之一, 贯穿于中医基础理论和养生、 保健、 疾病预 防及诊治等全部过程。 中医哲学中的整体观念, 概括 地讲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认为人和天地自然 是一个整体, 强调 “天人合一” 。 《灵枢 ·逆顺肥瘦》 上说: “圣人之为道, 上合于天, 下合于地, 中合于人 事, 必有明法” [3] ; 二是认为人自身也是一个整体。 中 医认为人体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人体各生命程序结 构体系内部及各体系之间的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 互影响、 相互作用这种动态联系之中。 所以有 “人一 小天地” 的说法。

2. 人本观念 人本观念是中医思维的一大特色。 “人贵论” 历来是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主流观点, 如 《尚书·泰誓》中说: “惟人万物之灵” [4] ; 老子则把 人与天、 地、 道并称为 “四大” [5] ; 《荀子· 王制》 中进 一步指出: “人有气、 有生、 有知、 亦且有义, 故最为 天下贵也” [6] 。 到了汉代, 董仲舒认为: 人 “超然万物 之上而最为天下贵” [7] ;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医思维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医学名家在为人们诊病疗疾 时始终坚持 “人贵论” 的人本观念, 对人体和生命充 满了敬畏。 如唐代的孙思邈指出为医者在为患者诊 疗过程中要时时有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之感。 因 此, 人贵为万物之灵,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在中医 眼中看到的首先是 “病的人” , 然后才考虑如何治疗 “人的病” 。 这与传统的 “生物-医学” 模式片面强调 人的 “生物性” 的人体观是不同的。

3. 重 “气一元” 论和阴阳五行 “气一元论” 是中 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 无论是宋尹学派提出的 “精 气论” , 还是王充等提出的 “元气说” , 均认为天地万 物均为一气所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指出: “道 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5] 。 这里的 “一” , 很多学者就解读为 “气” 。 “气一元论” 后来渗透并融 入中医学理论体系, 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 发展。 《脾胃论·省言箴》说: “气乃神之祖, 精乃气 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 《素问 · 举痛论》 更是提出了 “百病生于气” 的观点。 阴阳五行学说也是中医哲学思维的重要特色。 中 医认为, 阴阳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本, 既是人类生老 病死的根本, 也是中医诊疗的依据。 如 《黄帝内经》 就 有 “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 “生之本, 本于阴阳” 、 “善 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3] 等论述。 五行学说也是 中医思维特色之一。 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 以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 腑、 经络、 形体、 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 能活动, 从而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 病因病机。 通过 五行的生克乘侮, 使人体构成一个 “稳态系统” 。

4. 恒动变易的系统观 恒动变易是中国古代哲 学自先秦时代就形成的核心思想, 认为万事万物都 处于永恒的运动、 变化、 发展之中。 中医认为, 气具 有运动的属性, 人体生命历程就是气的 “升降出入” 运动过程, 主张用恒动变易的系统观来看待人与自 然、 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体自身的生理、 病理变化过 程。 《格致余论·相火论》有云: “天之生物, 故恒于 动, 人之有生, 亦恒于动” 。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 也说: “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 [3] 。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 中医思维恒动变易的系统观思想。

5. 思外揣内, 取象比类的方法论 囿于传统伦 理禁忌, 中医认识人体大多还是采用思外揣内、 取象比类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藏象 学说” 。 中医认为: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 因而只需 对人体内部脏腑活动的外部征象综合地进行整体考 察, 即可推知其内部状况, 了解脏腑整体功能的偏正 情况, 全面分析, 辨证思考, 就能为临床诊治提供依 据。 由此可见, 藏象学说并不是孤立地描述人体的各 个实体内脏器官的理论, 而是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 在整体观的指导下 , 考察人体脏腑功能系统的理论。 这也是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分野之一。

6. 重用轻体的功能观 中医思维在分析事物 或是诊疗疾病的时候, 往往比较重视事物固有的功 能、 属性, 而相对不太注重事物的实体、 结构, 呈现 出重用轻体的功能观的思维特色。 这在中医基础理 论以及临床诊疗上均有体现。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 无 论是藏象理论, 还是经络学说, 中医学都更多的是 注重从功能上予以阐发, 而较为轻视相应实体结构 上的具体描述。 同时, 在临床的疾病诊疗过程中, 也 特别注重对人体整体功能的把握, 通过辨证论治对 人体整体功能进行调和与维持, 以恢复其动态平衡, 达到 “天人合一” 的理想状态。 这显然也是重用轻体 思维特征的体现。

7. 辨证论治的治疗观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学 的核心, 也是中医哲学思维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医所 讲的 “证” 与西医 “症” 的概念完全不同, 它是对疾 病过程中各种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而产生的, 是对机 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 概括与综合。 通过 “四诊八纲” 的 “辨证” 分析, 综合 考虑某一证候中涉及的阴阳、 五行、 脏腑、 经络、 气 血、 津液等的关系, 在整体观的指导下, 概括出疾病 根源和病变本质, 得出对疾病总体性的认识, 从而为 “论治” 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 经常出 现 “同证异病” 或 “同病异证” 的情况, 于是就有了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或是 “头痛医脚” “脚痛医 头” 的诊治方案, 这在不了解中医思维特色的西方人 眼中, 显然是难以理解的。

8. 知常达变的统一论 “知常达变” 也是中医 哲学思维的一大特色, 就是要把 “常” 和 “变” 这对 矛盾统一起来, 善于处理好一般性和特殊性、 原则 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在具体诊疗过程中, “常” 和 “变” 往往又是相对的, 如本是常, 标是变; 病是 常, 症是变; 正治是常, 反治是变; 古方是常, 今病是 变; 辨证论治是常, 对症施治是变; 书本知识是常, 临证智慧是变。 常规的诊治原则是 “标本兼治” “治 本为上” , 但在一些特定或紧急情况下, 治疗的重心 就应该转到治 “标” 上来。 所谓 “急则治其标, 缓则 治其本”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 养胜于治的预防观 中医历来强调养胜于 治, 认为养生保健的第一要义就是法于阴阳, 合于 术数, 保护体内真气, 所谓真气从之, 则生则健; 真 气耗散, 则病则亡。 同时认为治病务求治本, 故而有 “上工治未病” 的说法, 形成了养胜于治, 治本为上 的预防观。 如 《素问 · 上古天真论》指出: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 起居有 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 乃去” [3] 。 这些论述直接体现了预防和养生在维护人 类健康中重要价值, 描述了疾病预防和养生摄生的 具体方法。

10. 以平为期的平衡观 “顺势” 是道家的重 要思想。 中医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 因此在疾病诊 治上强调 “顺势而治” , 主张依照事物的内在本性和 自然趋势来行事, 应因势利导, 避免逆势而为。 《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谓: “病之其始也, 可刺而已; 其 盛, 可待衰而已” [3] 。 《灵枢 ·逆顺》 亦有云: “方其盛 也, 勿敢毁伤, 刺其已衰, 事必大昌” 。 这些都体现了 “避实就虚” 的顺势而治思想。 同时在治疗目标上, 与西医对抗性治疗不同的是, 中医强调的是 “扶正祛 邪” “滋阴补阳” 等以 “调” 为核心的治疗方法, 通过 调和致中使人体回到动态平衡的健康状态, 在治疗 目标上主张 “以平为期” 的平衡观。 故而 《素问· 至真 要大论》指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 由此可见, 顺势而治, 以平为期的平衡观也是中医哲 学思维的特色之一。

当然, 上述中医思维的十大特色并不是孤立存在 的, 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支撑、 相互印证, 体现出了高 度一致的内在逻辑性。 正是中医哲学思维的这些独特 特色, 才支撑起中医基础的理论大厦, 同时在中医药 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思维引领作用。 只有在充 分认识和深入理解中医思维特色的基础上, 才能更 好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国际化进程, 才不至于忘本 跑偏, 才能实现中医药更好更快地发展。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吴寒斌 高虹
Tag标签: 中医(29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