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五组问答 解读前提 实论阳明总纲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4-07-28

    《伤寒论》阳明篇开始,就是连续的5组问答,格式统一为“问曰……答曰……”这样统一行文且集中出现,又不涉及方药、只涉及辨症,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辨症所依据的是什么?

    当然是中医的理。在当今一些中医人把仲景学说简单地视为方药使用经验,而刻意地回避其中蕴涵的医理的时候,重新审视这5组问答,意义重大。

    五组问答

    问答一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答二第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第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问答三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答四第183条:“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答五第184条:“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解读前提

    思考这5条之前,首先要普及两个常识:一是《伤寒论》条文的序号并非仲景所加;二是古人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笔者先来谈《伤寒论》条文本来是没有序号的。目前我们看到的序号是“1956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中加上的。明白这点,就可知道仲景写的条文和现在看到的存在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医理和文理,把目前单列的条文合并,也可以把现在合起来的分开,而不必拘泥于现行条文的格式。再者,知道句读和标点是后人所加,就不必顾忌现有形式,可以挪移、增改条文中的标点符号,但需遵从医理和文理的通达。

    知道了以述常识,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把180条附于179条之后,而把181条与185条合并了吧。

    实论阳明总纲

    经过医理的思考,笔者认为这些条文可以是阳明篇的“篇首语”或“总纲”。

    179和180合起来的这一条,讲的是阳明病的大致分类,先“脾”后“胃”最后“转属”:“问曰:病有太阳阳明,……胃家实是也。”大意为:学者问,阳明病分三类,分别叫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也可以叫甲乙丙三类,这里的太阳、正阳、少阳,只是个分类的记号,无实质意义),是根据什么分的呢?师者答,第一类叫“脾约”,是由于素体“湿化”(或者叫运化)不足导致津液不足,以至于“不更衣,而无所苦”;第二类,是典型的阳明病,可以叫“胃家实”(也可以叫“内实”),其机理是素体“燥化”过度,燥伤导致津液不足,而致的以大便干结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第三类继发于不恰当的治疗,过度的发汗或者利小便后,伤及津液导致津液不足,以至于“大便难”。

    181条有“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的原文。阳明实质是立体的病位,在《伤寒论》讨论的特定的“伤寒病”,到了阳明阶段,表现的主要是“燥化”过度,燥伤津液,而导致的以大便干结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181条和185条合并,讲的是阳明病在“伤寒病”诊治规律中的主要来路。条文整理如下:“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笔者解释如下:学者问,“伤寒”这种传染病,怎么会到阳明阶段呢?师者答,太阳阶段时,如果不恰当地发汗、泻下、利小便,这就可以形成津液亡失,肠中干燥的结果,于是就转到了阳明阶段。(“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这个都是阳明出现问题的特征表现。)初得伤寒,在太阳阶段时,需要发汗来解决,但是发汗应该“彻”,如果用“发表不远温”的方法,温散求汗,但是汗“不彻”,没有达到“给邪出路”的目的。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就会变为“药邪”影响人体,“发表不远温”而“汗出不彻”,“温”邪没有出路,便会停留于人体,让疾病发展到阳明阶段。判断是否到了阳明阶段要靠外症:“发热,无汗,呕不能食”是太阳阶段,如果出现“汗出濈濈然”,便可以判断到了阳明阶段了。

    将182条置于阳明篇的开篇部分,说明《伤寒论》非常重视“司外揣内”的中医经典理论。“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意为:学者问,阳明出现了问题在外面有什么表现吗?师者答,身体发热、出汗,不怕冷怕热,有这样的表现时,可以考虑阳明“方位”的健康出现了问题。

    183和184条可以合起来看,进一步说明了《伤寒论》对如“阳明中土”之类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视。“问曰:病有得之一日……此为阳明病也。”解释如下:学者问,阳明“方位”出现了问题(病),最初,也会有怕冷而不怕热,这个怎么解释呢?师者答,要动态地看问题,在最初的时候有怕冷,但是这个怕冷会很快自行变为怕热、还有“自汗出”,这个怕冷是一过性的,稍纵即逝。学者追问,得(阳明病)的怕冷为什么会自己变为热?而得别的病的不这样呢?师者答,容易得典型阳明病的人,可以认为他具有“阳明体质”,这类人即使刚得病时会有短暂怕冷,但很快就会由寒变热。从天地人一体之理来讲,“阳明居中,主土也”,什么情况到了阳明,都会被化解,而不会传变,这个才能叫典型的阳明病。当然,哲学道理上是这样,具体到人身上,会有很多的情况存在,不可拘泥。

    以上仅就笔者浅见,分析了阳明篇开首五问答中蕴涵的理论实质。从阳明篇整体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条文所论者,有阳明之时,阳明体质之人,阳明病位之生理病理情况,阳明出现偏差后的体内体外症状。总而言之,阳明篇告诉我们更多的是关于阳明的“时—人—病—症”,其中有“至理存焉”,绝非方药使用的零散经验可比。

    以一斑窥豹,可知,《伤寒论》绝非只是一本方书,《伤寒论》的价值绝非只是保存了一些经方。《伤寒论》应该是中医经典理论医学的发端之作,其中蕴含的诊治理论才是真正可以帮助现代中医克服疑难大病、使中医重回主流医学地位的法宝。

Tag标签: 中医(29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