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含有丰富且疗效卓著的诊疗技法,疗效卓著。然而,从现今绝大多数中医临床救治现象来看,主流规程往往都显得比较单一,即使有所配合,也多是被动、机械的拼凑,缺乏积极、有机的整体部署和严密安排,因而客观上在面对急重症和疑难病的救治时,往往就显示出治疗的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的绝对优势。笔者长期身居临床救治第一线,深感中医疗法综合应用,无论从临床疗效的保证提高上,还是从中医科学价值的社会认可意义上讲,都至关重要,故此提出“中医综合疗法”学说,旨在有效填补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之缺,进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救治。 中医疗法概览 中医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方法实可谓无以穷尽,仅就直接接触的部位分片而言,有内治与外治之分;就治疗的载体而言,有物疗与心疗、自然疗之分;就病变部位的接触距离而言,有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之分;就治疗的时间而言,有连续治疗和间歇治疗之分;就治疗的工具而言,除应用最多的诸多中草药物外,还有其他自然物、单纯手法、手法施术借助金属或其他器械共同施治的广义手术、心理资源等等;就施行具体治疗的进入途径而言,有口服、舌下含服、鼻饲、耳疗、滴眼、发根浸润、皮部、穴位、肛门直肠给药、尿道给药、阴道给药、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等;就治疗载体的形态而言,有有形与无形之分,有形之类下分固态(丸、散、膏、丹、锭等)、液态(汤、露、针剂等),无形之类包括给氧(呼吸清气)、气功、心理引导等。纵观古今中医治疗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于药物的应用;而药物的应用,从直接作用部位而言,不外内服和外治,其中官窍因为接纳药量比较有限,故而内服主要是口服途径,至于具体的应用技巧,主要包括在药物的配方计量讲究中,适宜剂型与具体时间的掌控随附其后,实属几千年无穷尽者。 中医外治法简便且起效快捷,但内容繁多且不被当代众人熟知或理解者,在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时,要重视外治法的配合应用。 如急救外治法之雾化吸入法、止血法、催嚏开窍法、擦牙开噤法、灌肠点滴法。 五官九窍外治法之点滴法、点眼法、搐鼻法、鼻吸入法、塞鼻法、坐浴法、药布缠渍法、插药法、枯痔法。 腧穴外治法之敷脐法、熨脐法、鸡罨疗法、耳穴压豆法、艾灸法、热熨法、穴位注射法、发泡法、冷淋法、烟熏法、香佩法、含漱法、耳内吹粉法、塞耳法。 皮肤外治法之沐浴法、浸洗法、药枕法、酒蜡疗法、中药外敷法、白降丹划垫法、药榻和药被法、兜肚法、药物鞋垫法、蒸汽疗法。 现代外治法之中药肌肉注射法、中药离子透入法、中药电熨法、电热药物温通法、磁振按摩法、网敷疗法、超声药物透入法。 面对如此丰富的治疗方法,加上极具中医特色的针灸按摩等,我们要准确把握各种方法的作用机理与临床应用要点, 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以求发挥出理想的疗效。 中医综合疗法的基本含义 中医疗法纷杂多样,每种疗法都各有其长短之处;仔细品味古代著名医家的诸多妙手回春案例,我们能感悟到他们最优化地选用诸种疗法,高效防治病证的深刻思维和精巧技艺。现代社会由于诸多外在环境的影响,加之年龄、素质的内在原因,不仅疑难病、急危症大量增多,即使很多常见病也常常是数种加于一身,“复杂”基本成为现代患者的共同病理特点,笔者深感只有将多种疗法最简约、最优秀地组合应用,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好的疗效,可惜这一理念并未真正被珍视。 故我们提出多种疗法有机配合使用的新型原则——“中医综合疗法”,也就是指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优化地选取一种以上的治疗方法,实施多方位、足量的联合防治和救疗,从而快速高效地解决病机,获得最大的疗效。 中医综合疗法的基本原则 中医综合疗法作为一种独立的中医治疗学说,它在整体形态上所应具备的基本原则是: 1.必须以中医疗法为主,酌情选用其他现代科学方法,但不能喧宾夺主; 2.相对于一位患者一次患病来说,必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疗法联合应用,可同时应用,亦可先后分步实施,但具体数量确定以病情需要和个人学术思想为准,最高数量不限,使用的时间与频率亦不限,总体来说,尚应符合最优化和简约、节省的要求; 3.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必须达到搭配适当、不滥不乱、不重复单一,符合生产作业的流程规范和医学理论的美学原则; 4.疗法实施的效果指标应当是力敌于病、不过不缺、适可而止、恢复“阴平阳秘”为最高法度。 中医综合疗法的应用规律 1.在充分估量患者病情轻重缓急、体质状况及其所处环境的基础上,设定科学、可行的防治总目标,进而拟定相应的治疗总量及指标,而这种总量设定主要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以归经和正邪理论为基础,一定程度上尚可汲取现代医学的“血药浓度”理论。例如:一般而言,病轻者治疗量较小,反之则应给大;成年人及体质状况较好者可考虑大量,反之,婴幼儿或体弱者相对考虑小量。对总体状况的准确分析和治疗量的恰当预算,是综合疗法应用的第一关键,也是全程防治的重中之重。 2.在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等多因素,紧紧围绕总目标或接着设定诸项子目标的基础上,选取最佳的多种疗法配合治疗方案,并力求精确估算各种疗法分担的治疗量,及时如法付诸实施,各个击破,全力保证治疗总目标的圆满和安全。例如:神志清醒且不惧口服药物者,可先考虑口服药法,适合腹部穴贴者加给穴位贴附法,有必要加强疗效者再给针灸等法;而神志不清者,除可沿用以上方案外,口服则应改为鼻饲或覆吸,必要时还可加用静脉滴注、直肠滴注,等等。但最忌孤立思维、不计总量、孟浪乱进,严禁因为胸中无数而导致患者出现医源性疾病。 3.根据患者的病情动态、个人适应能力以及治疗护理需要,制定适宜的疗法实施程序,并紧凑有序地逐一实施到位。例如在急性抢救时期,多可考虑紧缩间隔时期依次连续施行,也可多法同时进行,力求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在缓解期,则可考虑放宽间隔时期,多法分步接连进行,或突击性选用,这样即可从多个方面对病邪实施有序攻击,或是从多个方面对虚体进行陆续足量适宜的补益,同时让病体“吃得消”,不因人为过度治疗而事与愿违,从而充分体现现代中医防治和救疗的人性化优势。 4.在总体战略上,必须充分考虑到病邪消长的变化以及自体正气的动态转化,保持对患者实施严密的临床观察护理,随时分析正邪变化现状,及时调整疗法的应用计划和疗程、剂量,既不使其不足,又不使之太过,切忌死板教条,更忌马虎大意,以药不轻投、恰到好处为最高原则,最终实现适量、快速、彻底的防治目的。 中医综合疗法应用举例 心肌梗死案 张某,男,76岁,2004年3月5日由门诊收住入院。 患高血压病史30余年,脑出血病史7年,胸痛、恶心呕吐反复发作1天,平素情绪易激动。入院神清,精神差,痛苦面容,自诉昨日晨起9时左右出现胃脘及腹部阵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反复发作,赴某院即行彩超诊断,报告为“胆囊结石、胆囊炎”。 收入院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感染;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III期)。中医诊断为眩晕,胁痛;证属肝肾阴虚及肝胆气滞。 初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诸症明显减轻,精神好转;但因于3月9日夜间再进食油腻之品而出现剑突下疼痛,全身大汗淋漓。急查心电图示左房负荷过重,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左前支传导阻滞;诊断为心肌梗死。西医治疗以抗栓、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医辨证为胸阳不振、气滞血瘀;治法以温通心阳、活血行气为主,以灯盏细辛注射液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病见好转。 但于3月11日下午突现神志不清,烦躁言多,辨证为痰食阻闭,阴虚阳亢;当以清热化痰、滋阴潜阳为治疗大法。嘱停用西药,纯以中药治疗,首以清开灵40毫升、葛根素0.2克分步静滴,每日1次。 同时给以三甲复脉汤加减:龟板10克,鳖甲10克,牡蛎10克,白芍6克,麦冬6克,山茱萸6克,茯苓6克,柏子仁6克,丹参12克,全瓜蒌8克,竹茹15克,芦根6克,凉水浸煎,每日1剂;频频滴服连用2剂。另以安宫牛黄丸化液持续覆吸。2天后患者由躁扰转为嗜睡,呼之能应,心率均匀,脉滑,辨证为痰热蒙窍;调整治法为清热利湿、化痰开窍,方以茵陈蒿汤、菖蒲郁金汤、三仁汤三方合一加减,凉水浸煎,连续频饲2剂后,神志转清而宁静,后复转以三甲复脉汤加减10余剂,精神振作,饮食起居皆复正常,胸部不适全失,复查心电图有所改善,嘱带药出院,再缓图之。 按 本患者病史相当复杂,又因情志失和及饮食不慎而诱发心肌梗死,甚至频现失神之兆,诊断治疗甚为棘手。于此存亡之际,基于灵活辨证,大胆停用西药治疗,遵从中医急症急治原则,迅速改用纯中药从口、鼻、静脉三道同时分路合进,尤其在关键之机充分发挥了独创的小剂量速治法和覆吸疗法优势,由于施治准确迅猛,使邪无招架之力,正气源源得济,故而取得满意疗效。 阑尾穿孔康复案 武某,男,16岁,甘肃人,于1997年8月9日下午急诊入院。望其双手按护右下腹,辗转不宁,呻吟不已,切其阑尾点反跳痛强烈,拟诊为化脓性阑尾炎,经与其家人商议后,决定及时行阑尾切除手术。但当腹腔打开后,可见阑尾仅留残蒂,脓液浸淫肠间,腹膜明显充血,只好在彻底清理内腔后,对外留置引流管,关闭腹腔,随后静滴先锋霉素、丁胺卡拉霉素及支持治疗液体,并按常规禁食水。然仅及一周,家属因资金紧缺而欲中断配合治疗,遂从其家境考虑,终止西药输注,改用中医汤剂口服,同时每天局部以西医常规方法换药,随时清除渗出脓血。 续延至8月23日,主管医生先后两天换药时,均发现伤口深达7厘米,出口处并流出西瓜籽,证实患者私自进食水果,且肠腔已与腹外直接相通,每天脓液涌出不止,可知创口未愈,瘘道又生,难题复出。笔者应邀前往诊视,细察其面色萎黄,语声低怯,纳呆神疲,腹软不胀,伤口脓液虽多,但色如米泔,其质清稀而无奇臭,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细弱。据此而析,前期内外合治而不力之由,本缘在于气血亏虚,湿毒羁留是为其次,故复立补气养血、化浊祛瘀之法。 选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30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苍术10克,砂仁10克,薏苡仁30克,败酱草10克,木香10克,皂角刺6克,穿山甲6克,先以温水浸煎两剂,每服60毫升,每日6次间隔进服;另嘱改每日主以生肌玉红膏换药处置。 再诊时,患者食欲明显增进,精神日加,伤口脓液渐有减少,可见首战告捷,遂继于前方加入红参10克,续服3剂。三诊时,患者已自如下地活动,伤口脓液全部消失,乃去前方中山甲、皂刺,新加杜仲、三七各10克,再与2剂。 至9月5日,伤口已完全平复,请求出院。虑其病久,正气伤损,短时难痊,故准其续住4天后,带前方中药加减剂出院。两月后随访,患者已全然康复而继续上学。 按 本例患者虽系青年,却显素体羸弱体质,患阑尾穿孔病后,继而现正不敌邪,故而久不向愈,形成瘘道。于是之时,不为肠痈主以清热解毒之常法所囿,紧扣正虚邪害之机,谨守补气养血、托邪外出之法,内服选用《医宗金鉴》托里消毒散加减方,外施《外科正宗》生肌玉红膏方,内服药与外敷药合用,综合治疗,遂使正气得复,脓毒得除,伤口速愈,肠腑自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