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民族医药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12-02
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廉的特点,一向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清代医生吴尚先,在行医中,发现外治法的许多优点,对于散存在医药书中的零星外治疗法,进行过一番深入的整理、研究。同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系统地提出了外治法可以治疗许多内科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理瀹骈文》一书,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研究外治法的可贵资料。
 
《理瀹骈文》
吴尚先的医学路
吴尚先(1806~1886年),名安业,字师机,钱塘(今杭州)人。他主要的医学活动在19世纪中叶。这是一个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日趋尖锐,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接踵而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处于历史剧变中的吴尚先,在一次京考中,因病不能应试以后,对功名仕途日渐看淡。吴尚先是在科举道路碰壁后,被迫从医的。
 
膏药多验于穷苦之人——膏药外治法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浪潮,把吴尚先推到一个新的环境。他被迫从繁华的城市扬州,迁往泰州东北乡的俞家垛居住。吴尚先通过自己的医疗活动,得出结论:“膏药多验于穷苦之人”,因为他们“一则无力延医,信任不得不专。二则平时不服药故也”。
 
太平天国浪潮
他提倡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主要为了农民、手工工人,他说:“余施诊专以膏药为主,因贫人购药为难,膏药则更便也。“便”是吴尚先首先考虑的问题。“庸值力作”的雇农、佃农和手工工人,整天靠出卖劳动力过活,或者一年到头在土地上辛勤耕作,不仅没有钱请医生、买药,同时,也没有时间去看病、赎药和煎药。他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盖穷民非独惜钱,并惜工夫也。”
 
辛苦劳作的雇农
用膏药和简便的外治法治病,既省钱又节约时间,这是外治法得到劳动人民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尚先的可贵精神
吴尚先整理外治法的目的,也是为民间医生提供简便有效的治病方法。吴尚先认为,以医生为职业的“乡村贫士”,由于生活所迫,“借医糊口”。
 
他们确实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因为没有更多的好疗法,也不免有过失,而“外治自是一门”。可见吴尚先之重视外治法,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这种认识在封建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于义为反其本——吴尚先外治法的坚持
可是,当时同情和支持吴尚先医学创新事业的寥寥无几,“合志者甚鲜”,老辈中蒙嘉赏者”“三先生而已”,只不过亲友中的几个人。有的人虽然看到了外治法的显著疗效,但对于他写的《外治医说》(后改为《理瀹骈文》)并不欣赏,大多抱冷淡态度,托词“不甚解”而置之不理,或者“取其方而已”。吴尚先在“予知说之不行”的情况下,始终“未肯遂弃”,继续深入探讨外治法。
 
吴尚先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治病方法也必须发展,疗法可以“神奇变幻”,“医不拘法”,它不应该受某种或某几种疗法的束缚和限制。并表示“前人不传之法,吾亦可变而通之”。他说,《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法治疗寒脾症,这就是用膏药的开始。张仲景以桂枝汤治风寒,调和营卫,也起源于《内经》。今天把汤头还原为膏药,“于义为反其本”。他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古代外治法一直在民间沿用,不过没有人专门从事研究,“外治无专书”,外治法在历史上没有引起医药界的普遍重视。
 
 
“自来医未有如此之捷简者”
吴尚先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说明外治法对于预防和医治疾病的普遍意义。
 
他说:“有讥外治为诡道以欺世者,不知其道即近在人耳目前也。”他认为人除了饮食、呼吸以外,其余对人体有益的,差不多都是身外之物,譬如夏天的扇子,冬天的棉袄,不是在外面吗?天热睡席子,冬天围火炉,也是同样道理。还有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热了减衣,冷了加衣等等。不仅如此,就拿早晨洗脸来说,并不光是为了清洁,同时有“和血气而升阳益胃”的作用;梳头发不单单为了整洁,它也有“疏风散火”的功用。
 
膏药是外治法的主体,因为它效果显著,成本便宜,易于保存,不良反应少,又节省病人时间。因此,吴尚先非常看重膏药,认为是个“事简而功倍”的好办法。由于他采用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虽然受诊病人多,但处理很快,“自来医未有如此之捷简者”。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殊途同归
 
他反复强调外治法和内服疗法道理是一样的,不必拘泥于非内服汤药不可。他的用意在于“明经文内外治一贯之理”和“内外用药理”,并进一步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坚信“外治药中多奇方”。他通过自己的临症实践和许多病人应用证明,膏药和汤药具有同样的效果,只要“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内服外用——各有千秋
对于肠胃吸收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和怕苦不肯吃药的小孩,最适宜用膏药。有人说,急性传染病以及一些急症病人,病势发展迅速,病情很危急,用膏药来不及。吴尚先回答:“汤丸不能一日数服,而膏与药可一日数易。”虽然,皮肤的吸收不同于肠胃的吸收,但吴尚先看到膏药的另一长处,它可以不受时间和部位的限制,能够连续贴、各处贴。膏药贴的时间长了,尤其在热天,皮肤容易发炎,这是它不利的一面,可是它不像吃药,给肠胃增加负担,倒了胃口。
 
况且,外治法多种多样,不仅仅只膏药一种。他举出治疗伤寒热邪传里的多种外治法,如黄连水洗胸法、皮硝水榻胸法、芫花水拍胸法、石膏和雪水敷胸法等。另外,伤寒兼症、变证,都有外治法,所以他认为外治法完全可以用来治疗急性病,包括治疗伤寒和温病。
 
由于人的体表面积大,以及九窍都能应用外治法,因此,从人的整体看,大有英雄有用武之地。贴膏药不受某个部位和某个穴位的限制,尤其不必担心药物“致伤脾胃”的不良反应,这就发挥了外治法,特别是膏药的长处。各个针灸穴位和身体有关部位可以同时贴,这样,“症虽重,得此分杀,其势其病亦减”。
 
他举出太阳经外感病为例说:“初起以膏贴两太阳(头痛本穴),风池、风门(疏通来路),膻中穴(于心取汗),更用药敷天庭,熏头面腿弯,擦前胸后背、两手心、两足心(皆取汗),分杀其势。”这是中国古代医学辨证法的继承与运用,也是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治疗学上的发展,为多种疗法的综合运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细心斟酌”——细诊察,巧配药
 
诊断是治疗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鉴别诊断,正确的治疗也无从谈起。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一时难以获得正确诊断前,往往可先进行对症治疗,运用膏药贴、敷。吴尚先说:“自来医之难,难于识症,膏用通治,取巧在此。”他经过七、八年时间、逐步总结出多种膏药,其中以清阳(代败毒散、通圣散用)、散阴(代五积散、三痹汤用)、金仙(代越鞠丸、温白丸用)、行水(代五苓散、八正散用)四种药用得最多,效果最好,加上治外症的云台,共五大膏。其余还有养心、清肺、健、滋阴、扶阳、通经、卫产等膏,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吴尚先认为“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汇而集之,其统治也固宜”。当然,这不是说,可以用一成不变的膏药去应付各种病。除了用不同的膏药去治疗各类病以外,膏药上的加药变化很多。他特别提醒医生注意灵活运用加药,说用加药“不能蒙混,能者固以是见长,不能者即以是见拙”。用的人一定要“细心斟酌”。这用外治法,不是“苟且从事”,一定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求其根本,必先阴阳,识脏腑”;“非明于医理者,不能用膏药”。吴尚先把《外治医说》改名为《理瀹骈文》的目的,就是“明外治亦有理”,它不是片面的经验,或者仅仅是一得之功或一孔之见。这是吴尚先和前人对待外治法的区别所在。
 
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吴尚先对外治法的研究,确实比他的前辈《理瀹骈文》一书的主要内容是肯定的,但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其中大大前进了一步。
 
外治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理瀹骈文》是外治法的代表著作。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份遗产,加以整理提高,为人类作出贡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