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民族医药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针刺机器人在针刺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5-12
针刺的疗效在国际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如美 国医学会杂志发文称,针刺治疗中、重度的慢性膝 盖疼痛的效果等同于安慰剂 [1 ] ,《科学美国人》提 出针刺是 “超级安慰剂” [2 ] 。目前国内关于针刺疗 效的临床研究难以得出获得国际公认的结论,其部 分原因在于传统针刺讲究 “得气”并以其作为判 断疗效与预后的标准,而得气一方面是指患者因针 刺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另一方面是指医者刺手感 到的沉滞,两者均有较强的主观性。国外对得气进 行定性定量分析后认为得气是否与疗效相关存在争 议 [3 ] 。影响针刺疗效的相关因素很多,包括针刺器 具、进针方向与深度、行针手法、针刺时间、得气 反应等。然而针刺操作的主观性较强,得气感的体 会主要在于针灸师的 “手感”和患者的主观反馈, 故存在难以量化与标准化的问题。电针仪可通过控 制电流强度、波形、频率对穴位进行定量的标准化 刺激,然而其标准化程度与有效性仍未充分得到国 际认可 [4 ] ,手法针刺的定量与标准化就更加困难。 本文结合团队研发的针刺机器人,讨论针刺定量研 究的可行性与意义。 1 针刺定量研究的现状 国际针刺研究多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 究设计,严格随机分组,人员分工明确保证互不知 情。因多方面因素,研究克服主观偏倚较难 [5 ] , 因此应将标准的、可量化的、稳定的针刺操作应用 到针刺疗效评价研究中。2008 年中国针灸学会发 布的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正式实施 [6 ] ,2012 年 的一项针对该标准应用的调查显示,标准所指定的 各项内容中个别操作规范使用率较低 [7 ] 。鉴于针 灸师个人针刺手法及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等不尽 相同,按照规范操作的医者在得气的体会、手法操 作细节上难以履行统一标准。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 从针刺手法的速度、频率等物理量测定研究进行检 索,并对针刺的定量研究进行整理,详见表 1。目 前仅凭记录和分析手法数据尚未能行成具有循证医 学意义的针刺定量标准。

2 针刺机器人的开发

鉴于上述分析,为了更好地对针刺刺激量进行 定量以满足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需求,我们团队开发 了针刺机器人。

2. 1 针刺刺激量的确定

针刺刺激量与临床疗效间有紧密的量效关系。 多数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报告中,针刺刺激量常包 括: 1) 疗程情况: 针刺频次,针刺总时间等; 2) 刺激量: 主要记录单次留针时间或电针强度等; 3) 针感: 针刺定量主要包括分类、分级、记时三 要素。分类主要指局部性针感和放射感 ( 可理解 为针刺引发的远端效应) ,分级即由患者按针刺时 的感觉强度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标记,记时即按针感的时间段记录针感的延续时间等 [16 ] 。各种 针刺手法从性质上属机械性刺激,刺激参数主要是 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加速度和力等物 理量的变化有关 [17 ] 。一般来说,每次针刺施术分 透皮、进针、施加手法、起针四个阶段,而起主要 治疗作用的以施加手法阶段为主。目前临床常用的 毫针针刺手法,可视为提插和捻转两个动作的复合 叠加,再考虑到针具的粗细与进针深度及刺激时间 的因素,初步给出如下定义: 针刺刺激量 = 针具横 截面积 × 提插幅度 × 捻转幅度 × 刺激时间。针具的 规格直接决定了针具横截面积的值,则在针刺时间 和针具一定的情况下,每一次治疗中临床实际的针 刺刺激变量主要是提插幅度和捻转幅度。

2. 2 针刺机器人的设计与特点

目前针刺机器人多为架式结构,且机械手多采 用半自动的方式,即先手动夹取针具和棉签,固定 位置后,利用架式结构进行进针操作,难以模拟针 刺手法。还有部分设计采用特制的自动进针机构, 复杂的机械结构出错率高且时效性差。达芬奇机器 人是目前医疗行业公认最成功的外科手术机器人, 其实用、安全,并可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18 ] 。 值得注意的是,达芬奇系统中的机械臂并非完全仿 照人类的五指进行设计,而是通过一组二指的机械 手模拟人手的功能,因而针刺机器人中,也更注重 模仿医师刺手、押手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人手 的完整形态。

本团队开发的针刺机器人,其核心部件是一台 机械手臂,通过六个舵机控制进针时机械手的位置, 实现六个自由度的控制,即机械手基本可对范围内 任何位置任何角度的目标操作,实用性强。底层圆 台舵机可左右旋转,自动夹持针具和棉签。夹爪附 近的舵机实现捻转操作,操作时匀速从所处 0°基准 位置旋转到左侧 120°的位置,后旋回基准位置,向 右进行同样操作。其余舵机主要控制针刺角度。夹 爪内侧贴有软面硅胶薄层,既保证夹取时针具不滑 动,又可保证数字舵机夹爪的过载力度。针刺操作 中,破皮要求较高的速度。研究 [ 19 ] 显示,以合谷穴 为例,进针 5mm,设开始时针尖距离皮肤 10mm, 据人体手背皮肤厚度为 ( 1. 05 ± 0. 37) mm [ 20 ] ,得 到快速进针的平均速度为 8. 26mm/s。目前国内较 新式的方案利用汽缸运动,通过活塞杆推动推针器 将针具推送至目标点位 [21 ] ,或以丝杆螺母结构完 成电动进针运动 [22 -23 ] 。本设计采用后者实现快速 进针,设计最大进针速度为 160mm/s。步进电机 带动丝杆运动,丝杆上联动由竖杆和连接件固定的 螺母,步进电机旋转带动丝杆结构的上下移动,控 制步进电机转速调节进针速度。进针要求破皮速度 很高,而破皮后需速度减慢,故对步进电机采用加 减速控制,在针尖距离皮肤 1. 5mm 时步进电机启 动加速过程,通过程序控制使破皮时速度达到最大,之后通过减速直至停止。停止后步进电机来回 正反转,实现提插针具的操作,舵机转动带动夹爪 实现捻转操作。该设计结构简单,可实现快速进针 和捻转操作及在限制位置停止的要求,且有多重措 施来保证进针位置的准确。其中,夹爪内侧夹合处 上沿放置测量进针阻力的应变片,夹爪下方是放置 针具的孔型夹盘,其每孔的直径对应针具针尖直 径,将针插进去后可使针头直立且保持对基准地面 距离相同。在进行进针阻力测量时,控制机械夹爪 位置,使针端正好顶在应变片所在的结构处即可测 出针穿过皮肤、脂肪、肌肉以及骨骼时不同的应 变; 通过测量数值联动光电传感器限位开关来保证 机器自动针灸的安全性。

3 针刺机器人的应用与优势

3. 1 精确化定量控制,提高针刺操作客观性 用机械手臂进行的针刺研究排除了人手进行针 刺操作时因操作者心理状态、患者不良反馈等导致 的误差,进针速度、深度、提插和捻转幅度均是可 定量输入并确定的刺激指标,可相对直观地确定施 加的针刺刺激量,结合对疗效的评估可用于观察针 刺的量效关系。

3. 2 与实验动物体型数量级匹配,更适用于动物 实验

在针灸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中,长期困扰研究 者的一个问题是对小鼠等动物使用专门用于人体的 针具,由于其数量级的巨大差异,使得将动物实验 结果推广到人体产生了困难。从物理学角度而言, 对小鼠施加原本作用于人体的针刺操作,其力度、 针刺深度等远大于同比例条件下应受到的刺激。而 针刺机器人的出现,将有效解决这一困难。 3. 3 提高针刺研究的可重复性,促进针灸标准化 前文所述多种因素导致了针刺研究的可重复性 较低,而基于针刺机器人的研究则减少了人的主观 因素。借助针刺机器人可以按照国家标准的经穴定 位和穴位处方实施研究,并给予经由同一程序定制 的个体化针刺强度,有效排除人为因素对针刺研究 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使用针刺机器人进行针刺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设 想,存在以下问题: 1) 初创成本较高: 初级版针 刺机器人治疗范围局限、功能有限,实现全身穴位 自动化定位和针刺的升级产品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2) 行业标准空白: 针刺治疗属于介入性手段,国 内尚无配套医疗行业标准; 3) 安全措施有限: 需 按受体皮脂厚度等因素制定更详细的个体化针刺程 序,增加超声传感器、力学传感器等提高自动针刺 的安全性; 4) 针刺是一种由操作者主导的医疗行 为,医患的交流与互动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针 刺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模拟医者的行为,产生等同的 效应。因此,短期内其主要应用方向是针刺研究中 的实验动物。此外,值得思考的是,针刺的刺激是 否能够简化为单纯的物理刺激? 机器人和医者操作 存在什么差异? 这些都是今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 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HINMAN RS,MCCRORY P,PIROTTA M,et al. Acu- puncture for chronic knee pa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 J] . JAMA, 2014, 312( 13) : 1313- 1322.
[ 2] INTERLANDI J. Research casts doubt on the value of acu- puncture[ EB/OL] . ( 2016 -08 -01) [ 2017 - 01 - 01] .
https: / /www. scientificamerican. com/article/research- casts- doubt- on- the- value- of- acupuncture/.
[ 3] ZHOU W,BENHARASH P. Significance of“Deqi”re- sponse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myth or reality. [J] . J Acupunct Meridian Stud, 2014, 7( 4) : 186- 189.
[ 4] 张世平. 电针操作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 . 长春 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 4) : 582.
[ 5] 景向红, 劳力行, 刘保延, 等. 世界针灸邂逅中国针灸 [ N] . 中国中医药报, 2014- 09- 11( 4) .
[ 6] 齐兰,易文军. 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正式实施 [ J] . 中国针灸, 2008, 28( 8) : 610.
[ 7] 王娜娜, 王艺同, 李桂兰, 等. 国家标准: 针灸技术操作 规范临床适用性调查报告[ J] .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 ( 10) : 2041- 2043.
[ 8] 刘堂义, 杨华元, 李小俊, 等.“针刺手法信息分析系统” 的开发与应用[ J] . 针刺研究, 2008, 33( 5) : 330- 333.
[ 9] 刘延祥, 严振国, 邵水金, 等. 数字化虚拟人力反馈角度 的针刺手法研究思路[ J] .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9) : 2292- 2294.

作者:徐天成 卢东东 韩旭 杨晓媛 贾卜宇 孙建华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