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病最流行?大家脱口而出的可能是“非典”、“甲流”。然而,心理学家的回答却是:孤独。欧洲一项针对1200位成年人所做的调查显示,约1/3的人常感到孤单。调查表明,如果身边有一个携带“寂寞病毒”的朋友,你因此陷入寂寞的可能性比常人大52%!不仅如此,这种流行病还具有多米诺效应,甚至会连累到朋友的朋友。 孤独还是引发癌症的罪魁祸首。最新研究证明,孤独、寂寞的生活方式,可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与社会疏离.程度越高,患癌症的机会越多,死亡率也越高。给一群患癌老鼠组成一个“大家庭”,并获得充足的空间、食物和玩具,让它们过上丰富的生活,那么它们的肿瘤很快会进入自然康复过程。相反,住在拥挤而单独房间里的老鼠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遗传学家马太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如果一只老鼠尽可能和更多的同类接触,那么它们的肿瘤会明显缩小。这意味着应该鼓励病人和朋友、家人多见面、多交流。可采取群体抗癌方式,包括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沟通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他们的康复过程。 与此同时,我国著名心身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在群体抗癌的流行病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所领导的课题组研究发现,积极参加癌症康复乐园民生健康家园之类非正规团体活动的肿瘤患者,其总体治疗效果、康复情况和转移复发率等,均要较未参加这类非正规团体的患者明显要好得多。在长期的肿瘤临床实践中,何裕民教授注意到一个的事实:同样患了肿瘤,夫妻恩爱、每次就诊夫妇随诊的,以及老年患者中,子女孝顺、每次陪同就诊的,治疗效果明显较佳,康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否则,疗效会受影响。因此,对肿瘤患者如何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也是影响疗效的一大问题。 在这里,何裕民教授强调的是患者自身的调整,也就是患者的“参与性”。他表示,社会支持是一种双方的互动,首先是患者要有这类参与意愿,并解除了自我封闭,才可能有真正涉及社会的支持。可能后一因素更为重要,因为肿瘤患者心理活动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易自我防范。而要对患者作出调整,我们就要把患者教育开导工作放在现代肿瘤治疗康复的G14P模式背景下考虑。 何裕民教授认为,一个人得了肿瘤以后,由于对肿瘤缺乏认识等原因,常常会产生一些复杂的心理和情绪,如悲观、失望、恐惧、孤独感、失落感等。医院治疗结束后,患者常常陷入困惑,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有效延续医院治疗的效果,更好地康复?对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参加公益性的癌症康复组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何裕民教授进一步指出,我国的群众性癌症康复组织是探索中国特色癌症康复模式的新尝试,也是对目前医院常规治疗后的一种延续、完善和补充。这种群众性的癌症康复组织就是非正式的群体组织,是病人共同的人生经历、共同的求生渴望、共同的外部压力、共同的相互取暖需求将他们联系到一起。人以群分,人都是有归属感的。这种归属感带来的不只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定,更重要的是与之相伴随的安全感,和随时可以获得的一种无形的、来自团队的相互精神支持。因此,群体抗癌能发挥和调动癌症患者机体的积极作用,使患者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治疗,由坐以待毙转变为拼搏求生,由无能为力转变为大有作为甚至创造奇迹。 医院只是肿瘤治疗的场所之一,医院以外的社会,才是肿瘤治疗与康复的更大场所。何裕民教授指出,促使各种健康的康复类“非正规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将为肿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发挥医院医师所无法发挥、且无法替代的巨大而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