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结肠炎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溃疡性结肠炎 消托补3个治疗原则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9-08-19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不同程度等的全身症状,为临床常见病、难治病。李佃贵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发病之本,浊毒内蕴为发病之标,痈疡内生为局部病理变化,治疗上分期、分阶段论治,发作期重在化浊解毒;缓解期重在健脾益肾,以期标本兼顾;强调辨病为先,以明确诊断,与证相合,宏微相参;将中药硬膏、隔物灸等方法用于UC的治疗,内外治法双管齐下,把握UC发病与气候的相关性,从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调摄,治养于一体,缩短治疗周期,防止复发。
 
治疗法则
 
中医外科学治疗痈疡分阶段而治,立出“消、托、补”3个治疗原则,李佃贵认为该病从临床表现、局部病理变化及致病机理都与痈疡有异曲同工之处,并结合UC发作期与缓解期相交而作的特点,临床上常分阶段用药,有所侧重,以期标本同治,常有显效。
 
发作期
 
化浊解毒,消托并行 李佃贵认为浊毒内蕴是本病的致病关键,发作期多以实证、浊毒证为主,表现为腹痛、腹泻、便黏液脓血、里急后重、口干口苦、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故将化浊解毒立为大法,贯穿治疗始终,使浊化毒解,痈疡消于内而托于外,正气得复,肠腑转安。常用药物有白头翁、茵陈、黄连、败酱草、地锦草清热化浊解毒。该期重在化浊解毒,消托并行,以补为佐,升降脾胃以顺特性。
 
缓解期
 
健脾益肾,佐清余邪 李佃贵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乃浊毒与正气相持阶段,此期浊毒留恋不去,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表现为腹痛绵绵,久泻不愈,黏液便与脓血便夹杂,小腹坠胀,面色少华,纳谷不馨,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当健脾固肾,兼以荡涤余邪。常用药物有太子参、茯苓、白术、山药、黄芪健脾益气血之源,其中黄芪一物,常生品、炙品共用,既能益气健脾,又有敛疮生肌之效。该期重在健脾益肾,以补为要,佐清余邪,培补脾肾以固本源。
 
病症相合,宏微相参 李佃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衷中参西,首先强调辨病,明确诊断,防止漏诊误诊;其次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也注重和局部微观辨证相结合,根据肠镜像及病理的相关表现,病症结合,精准辨证。若镜下黏膜水肿、糜烂、溃疡,其上覆黄色者,乃浊毒久稽不散,酿脓化疡,常重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清热化浊解毒之品;若出血点多,疮面较大者,常用白及、血余炭收涩敛疮,促进局部疮疡愈合;若黏膜水肿明显,结肠囊袋变浅变钝,或有假性息肉形成,此多为脾虚所致,常选用茯苓、白术、砂仁、芡实等轻灵平淡之属,芡实味甘涩,性平,乃脾肾之药,而其味甘补脾,亦能利湿固泻;若黏膜紫暗,有颗粒状增生,肠腔狭窄或纤维化,乃浊毒蕴结肠腑,阻滞气血运行,气滞血瘀所致,多选用红花、赤芍、三七粉、仙鹤草理气血、和血络之品,其中仙鹤草一味既能活血止血,又能收涩止痢,补虚健脾,对于患痢日久者,李佃贵常用量增至30g,以增强健脾固泄之功;若黏膜质脆,触之易出血,多为浊毒之邪耗损阴液所致,常选用乌梅、石斛、女贞子、墨旱莲养阴护膜之类。诸药共伍,病下辨证,宏微相参,药有所专,故能事半功倍。
 
多措并施,内外共举 《理淪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外治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不可或缺的方法,与内治共施,可获倍效。临床上李教授将中药硬膏、隔物灸等方法用于UC的治疗,常有满意的疗效。
 
验案一则
 
张某,女,39岁。主因腹痛、腹泻夹黏液脓血便3年来就诊。患者缘于3年前因精神抑郁而致腹痛、腹泻,便中夹黏液、脓血,于当地医院查电子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经口服美沙拉嗪药物(具体用量不详),便中未见脓血,仍有腹泻、腹部隐痛,后就诊于我院门诊。现主症:腹痛,为隐痛;腹泻,6~7次/日,便质呈糊状色黄褐夹有少量黏液脓血;里急后重、口干、心烦、乏力、面色苍白、纳呆、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诊断:泄泻(脾胃虚弱,浊毒内蕴)。治法:健脾益气,化浊解毒,敛疡消疮。处方:黄连12g,白头翁15g,败酱草15g,地锦草12g,藿香12g,佩兰12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9g,仙鹤草15g,白芍15g,木香12g,地榆15g,三七粉2g,五倍子12g,防风9g,陈皮9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中药硬膏穴位贴敷。
 
二诊:服药14剂后腹痛明显缓解,便中未见脓血,仍有黏液,3~4次/日,乏力,余症均减轻,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数。上方去败酱草,藿香、佩兰减至9g,加黄芪15g,太子参12g,芡实12g,增强健脾气、生气血之力。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中药硬膏穴位贴敷。
 
三诊:服二诊药14天后,腹痛基本消失,大便1~2次/日,偶有黏液,时有心烦,夜间口干明显,舌暗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数。上方去防风,加山萸肉12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以滋肾养阴,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服三诊药14天后,大便1~2次/日,不成形,无黏液脓血,口干烦渴减轻,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守方治疗2个月,并嘱患者调畅情绪,食饮有节。后复查电子肠镜示:乙状结肠黏膜充血。
 
按:患者中年女性,由于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使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泛滥,湿浊内阻,久而化生浊毒。浊毒内蕴,阻碍气机,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阻碍血脉,不通则痛,故腹痛,而肠道内呈溃结改变;浊毒下注,故肛门灼热,粪便色黄褐夹带有黏液、脓血;浊毒循道上蒸,故心烦、口干,舌苔黄腻;而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根本,故见面色苍白、乏力症状。方中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温煦而不燥热,《本草正义》谓其“清芳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之妙品”;佩兰宣化湿浊而能定痛,二药相须伍用芳香化浊、醒脾增食之效佳;黄连、白头翁、败酱草、地锦草,长于荡涤胃肠湿热,调胃厚肠,兼有凉血止痢之功,四味配伍,协同为用,使浊毒之邪速去,胃肠复安;当归、白芍、川芎、地榆、三七粉共奏活血养血、敛疮护膜之效;木香、陈皮善走气分,调气则后重自除;仙鹤草、五倍子二者皆具收涩之性,安肠络而止泻痢;防风辛温升散,升清止泻为要。诸药合用,共奏化浊解毒和胃安肠之功。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舌苔转为薄腻,此乃浊毒稍解,脾虚之象愈显,加黄芪、太子参、芡实补虚而不助燥之品,而芡实亦有固摄止泻之力。三诊时诸症均解,然患者病程久延,浊毒之邪阴液,阴不敛阳,方中加山萸肉、女贞子、墨旱莲,均入肝肾经,养阴生津,有调和阴阳之妙。四诊时效不更方,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张纨 孙润雪 娄莹莹 孙建慧 李娅 王彩云 陈天鸽)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