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心脏病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曾学文活用经方治疗心系疾病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3-09
曾学文,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六十余载,擅长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急危重病及疑难杂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提出心脏病演变与证治规律——气血水厥说,在心系疾病诊疗方面具有很大影响。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亲聆教诲,现将其运用经方治疗心系疾病临证经验整理如下,与同道研讨。
 
炙甘草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5克,人参5克,生地黄30克,桂枝10克,阿胶(烊冲)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20枚,水煎服(原方加清酒)。
 
张仲景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孙思邈《千金翼方》又称之谓:“复脉汤,治虚劳诸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临证无论是伤寒、杂病,凡因阴阳气血之虚衰,出现脉结代,心动悸,投以炙甘草汤,以滋阴补阳,益气养血,达到调阴阳、利血气、通经脉、平惊悸、壮身体、安心神之目的。古代诸家对《伤寒论》炙甘草汤多有阐发,现录一家之说,可作临证借鉴参考。柯琴《伤寒来苏集》:“仲景凡于不足之脉,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此以中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然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营卫,阿胶补血,甘草之缓不能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则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释义】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期,常可合用银翘散、清瘟败毒饮等。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组成加减复脉汤,其滋阴养液作用较炙甘草汤更强,加减复脉汤加牡蛎、龟板、鳖甲、鸡子黄、五味子,组成大定风珠,具有养血滋液填阴、柔肝熄风的功效。炙甘草汤多用于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风心病以及肺心病、冠心病、贫血性心脏病而症见心悸、气短、脉细弱或结代之气血阴阳虚损的患者。适当配伍柏子仁、夜交藤、炒枣仁、菖蒲、远志、龙齿、琥珀等,治疗心律失常,功效尤著。
 
该方以气血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为临床辨证要点。因能复脉定悸,故又名复脉汤。心主血,而血液循环又靠心脏阳气的推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本方益气补血,气血充则心脉宁。方用酒煮,可温经通脉以行药力。大便溏泻者,去火麻仁;如因病情需要,短期内炙甘草一般可用15~30克,甚至60克效果尤佳,但应注意大剂量以及长期使用炙甘草可使水钠潴留,故心力衰竭伴水肿严重者以及高血压者,即是心律失常,也不宜用此大剂量,并应配伍葶苈子、茯苓、泽泻等以利水消肿。
 
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用法】枳实10克,瓜蒌12克,薤白10克,桂枝10克,厚朴12克,水煎服。
 
张仲景云:“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仲景之“理中汤”,系由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等份组成。仲景一证用两方,其理如同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解说:“痰气集聚于胸中,胸满溢于经脉,故从胁下逆上以抢心也。二汤一以治胸中实痰外溢,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一以治胸中虚痰内结,即用人参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禀而施,两不移易之法也。”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亦云:“心中,即心下也,胸痹病心中痞气,闷而不通者虚也;若不在心下而气结在胸,胸满连胁下气逆撞心者实也。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倍用枳、朴者,是以破气降逆为主也;虚者用人参汤主之,即理中汤,是以温中补气为主也。由此可知,痛有补法,塞因塞用之义也。”
 
【释义】本方系由瓜蒌薤白白酒汤演变而来,该方去白酒加半夏,则为瓜蒌薤白半夏汤。三方同治胸痹证,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通阳散结为主,用治胸痹痰浊较轻者;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散结之力较大,用以治疗胸痹而痰浊较盛者;枳实薤白桂枝汤则长于下气消痞散满,用以治疗胸痹气结较甚,气上冲胸者。三方均主治心绞痛,气滞重者加四逆散;胸闷气短者合生脉散;心悸加炙甘草、柏子仁;心痛至肘臂者,加白芍、姜黄;寒盛加制附子、干姜;晕眩加龙骨、牡蛎。
 
该方以胸背痛,心下痞,胁下逆抢心,脉沉弦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血管神经官能症,使用本方,应详审病之久暂与气之虚实而决定,治疗心痛以阳药及通药廓清阴邪,不可过多掺杂阴柔滋敛之品;视其病情,可先通后补;通补兼施;通法以活血化瘀、行气豁痰,体壮者宜早用,体弱者酌减;补法以益气扶阳、养血和营,适加养心宁神之品为治疗大法。必要时可将瓜蒌、薤白用量20~30克,效果尤佳。
 
真武汤
 
【组成用法】制附子5克,茯苓6克,白术6克,白芍6克,生姜10克,水煎服。
 
张仲景云:“……心下悸,头眩,身瞤而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又云:“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仲景还指出: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柯琴《伤寒来苏集》:“为有水气是立真武汤本意。小便不利是病根,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皆水气为患,因水气不利所致。然小便不利,实由坎中之无阳。xxmy.com坎中火用不宣,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因立此汤。”钱潢《伤寒溯源集》亦云:“方用真武汤者,非行水导湿,乃补其虚而复其阳也。”故其真武汤乃是温经回阳、利水消肿之良方也,更适用于心、脾、肾之阳虚,见有水肿者,如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释义】本方主治阳衰水泛为患,使用中倍附子加炙甘草则回阳制水之力倍增;加五味子以敛肺气,加细辛以散寒饮,加干姜以温肺气;若小便利,可去茯苓,恐因利伤肾;若脾阳虚甚而下利,可去白芍之酸寒。本方常用于心源性水肿而证见脾肾阳虚者。本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当肺部感染时配合解表、宣肺、肃肺,合用麻杏石甘汤或越婢汤;当高度水肿时,加用五苓散;当肝瘀血肿大时,配用血府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等;若兼见阴虚时加生脉散。心水证常因心气虚弱,心阳不振,心血瘀阻所致,在用真武汤基础上,可加减配合归脾汤、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以活血化瘀、强心利尿、利水消肿。
 
真武汤温阳利水,为治肾阳虚寒水肿的方剂,应以四肢沉重,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苔白不渴,脉沉为辨证要点。其病机为心脾肾阳虚,寒水内停。本方证与苓桂术甘汤证均为阳虚水停,但本方证重点在肾,彼方证重点在脾,故有温肾制水和健脾行水之别。本方有附子,煎煮时间宜在半个至一个小时左右为宜。
 
小青龙汤
 
【组成用法】麻黄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3克,干姜3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3克,法半夏10克,水煎服。
 
张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仲景还指出: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还指出:“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七味组成。溢饮是指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大、小青龙汤组方不同,同治溢饮,但其用药的机制与目的各异。用大青龙汤在于治里热,发汗、清热、利水;小青龙汤在于治里寒,温肺、散寒、行水。因大青龙汤证,以发热烦喘为主;小青龙汤证,以寒饮咳喘为主。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溢饮者,水已流行归肢,以不汗而致身体疼重,盖表为寒气所侵而疼,肌体着湿而重,全乎是表;但水寒相杂,犹之风寒两伤,内有水气,故以大青龙、小青龙主之。然大青龙含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咳多而寒伏,则必小青龙为当,盖麻黄去杏仁,桂枝去生姜,而加五味、干姜、半夏、细辛,虽表散而实欲其寒饮之下出也。”临证以肺心病为例,急性发作期里热重,宜用大青龙汤。慢性缓解期里寒重,宜用小青龙汤。
 
【释义】临床常用于肺心病、风心病外感风寒急性发作者。如恶寒重,可加重麻、桂以加强发汗解表作用;恶风自汗者,桂、芍宜重用,还可加姜、枣以加强调和营卫的作用;外寒已解而咳喘未除者,可去桂枝,麻黄蜜炙以宣肺平喘;咳痰清稀,胸满,气急不得卧,苔白滑而润,而无恶寒发热者,宜重用细辛、干姜、半夏以散寒、化痰、降逆。
 
该方以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鸣,脉浮紧为辨证要点。外寒内饮,扭结不解,单纯解表则水饮不化;单纯化饮则外寒不解,唯以小青龙解表化饮,方使表寒得解,里饮蠲化。原方麻黄宜生用,配桂枝功在解表。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为治痰饮咳嗽之良药,如寒饮偏重,五味子量应少于姜、辛;如见肺虚,五味子量宜酌加。(宋峻)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