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严重损伤心、脑、肾、眼睛、血管等脏器的结构和功能,给生命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威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合理降压,最大程度降低高血压带来的一系列不良预后是防治高血压的重点及难点。
岐黄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冼绍祥师从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欧明教授,临床长期运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多年,学研俱丰。结合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病理演变及预后转归,冼绍祥临床上治疗此病的大法主要有化痰祛湿法、补益肝肾法、镇肝熄风法、活血化瘀法等,注重扶正与祛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处方用药兼顾旁症,效果满意。
化痰祛湿法
岭南地区盛行凉茶,易寒凉败胃,脾阳受遏,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加之居民恣食诸多生冷、寒凉、多湿、肥甘、厚腻之品助湿碍脾,日久则内伤脾阳,外受湿困,水湿停聚而成痰湿体质。痰饮一旦产生,随气流窜全身,上至巅顶,下至涌泉,外而筋骨、肌肉、肌肤,内而五脏六腑,无处不到。痰窜于上则眩晕昏蒙,痰阻胸中则心悸胸闷,痰流于胃则呕恶痞满,痰扰神明则不寐多梦,痰流于四肢则麻木不通,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症繁杂,所谓“百病多由痰作祟”是也。笔者在跟诊过程中发现痰浊证正是冼绍祥门诊高血压病最为常见的一大证型。
症见眩晕,头重昏蒙,或视物旋转,胸闷呕恶,四肢倦怠,纳食不磬,失眠多梦,舌苔白腻或水滑,脉滑。治则:化痰和胃,祛湿定眩。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5g,蒸陈皮6g,茯苓15g,甘草片6g,石菖蒲15g,炒僵蚕10g。
补益肝肾法
冼绍祥认为高血压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缘年高体弱,脏腑亏虚,肝肾阴精不足而致水不涵木,阴虚不能制阳而上扰神窍;或忧思焦虑,所思不遂,用神过度,暗耗心血;或劳倦久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无法充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而致高血压病诸症。
主症:头晕,以全头晕为主,健忘少寐,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脉沉无力;或见口干,颧红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补肝肾为主。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25g,山药20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0g,酒萸肉15g。
镇肝熄风法
阳亢化火的病人尤其要提防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正所谓“眩晕乃中风之渐”是也。临证见:头晕头晕较剧,甚至天旋地转,头胀痛以两侧为主,心烦易怒,失眠而噩梦纷扰,口苦口臭,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脉弦数而有力。治以镇肝熄风潜阳。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镇肝熄风汤的基本方如下:盐牛膝30g,龙骨30g,牡蛎30g,白芍15g,天冬10g,麦芽30g,玄参15g,川楝子15g,甘草片6g,醋鳖甲30g。天麻钩藤饮的基本方为:钩藤15g,桑寄生30g,栀子10g,黄芩10g,干益母草15g,石决明30g,茯苓15g,首乌藤30g,天麻15g。
加减:若阳亢火盛,口苦面赤者,加夏枯草10g,清肝熄风;若心烦心窒者,加栀子10g,淡豆豉10g;若脘腹胀闷而大便不通者,加槟榔10g,行气消胀,通降大便;若痰热较甚者,加胆南星10g,竹茹15g,浙贝母15g,以清热化痰;若有脑梗塞后遗症,属痰蒙心神,言语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各10g,以化痰开窍;若伴肾阴不足,腰膝酸软无力者加熟地20g,以补益肝肾;若情志抑郁,喜叹息抱怨者,加广佛手10g,或素馨花10g,或合欢皮10g,或醋香附10g,以舒肝理气,条达气机。冼绍祥临床上尤为喜欢运用岭南特色草药——红丝线30g,于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当中。红丝线集清热解毒、凉肝熄风、凉血化瘀等诸多功效于一身,此药虽入于肺经,然其功用与高血压早、初期之病机特点、治法切合,配合平肝潜阳药物使用,往往可使血压较为平稳下降,眩晕得以缓解。
活血化瘀法
“久病入络”理论是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诚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其初在气在经,其久在络在血”“经年宿病,病必在络”。高血压病病程漫长,进展缓慢,目前尚无彻底治愈之法,临床许多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理想,但头晕头痛等症状却缠绵难愈。冼绍祥认为此乃久病入络,血脉瘀阻凝结,阻滞脉道,一方面瘀血阻滞,郁而化火,可致肝阳上亢;另一方面血瘀可致津液不布,三焦气血运行失畅,日久则痰浊内生与瘀血夹杂为患,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现象。清代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其在《医林改错·头痛》中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提及:“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可以肯定,瘀血应为高血压病发病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源头,在高血压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临床上主要症状可见:头晕头痛,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夜间加重,舌黯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或涩。治疗上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g,生地黄25g,桃仁10g,麸炒枳壳10g,赤芍10g,北柴胡10g,甘草6g,桔梗10g,川芎10g,盐牛膝30g。
若头痛日久不已,可加地龙10g或全蝎6g以搜风剔络;若见少气乏力,容易出汗者,加糯稻根30g,浮小麦30g,熟党参30g,五味子10g,麦冬15g以益气养阴敛汗;若见心悸怔仲,夜寐难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重镇潜阳,安神定悸;若见情绪易于紧张,心中烦乱不安,不能不已者,合用甘麦大枣汤;若见阳虚畏冷,形体浮肿者,合用真武汤(淡附片1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0g)。(林炜基 刘迪继 江凯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陵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