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感冒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外感方用黄芩汤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4-01-05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英栋近期用经方治愈一例外感,疗效甚佳,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田某,男,30岁,2023年12月14日初诊。近日患者所在地一场大雪过后,气温骤降,患者14日下午开始自觉发热,体温38.2℃。刻下:恶寒,发热,饮热水后头部出汗,头痛,全身骨节疼痛,平素大便偏稀,手足不温,恶心,咳嗽,咽痛。来诊前未自行服用药物。张英栋询问患者咽痛和发热出现的先后顺序,患者诉其13日先感咽痛,14日出现发热。
 
诊断:太阳少阳合病。治法:疏解郁热,辅以解表。
 
方用黄芩汤:黄芩30g,赤芍20g,生甘草20g,大枣25g,生姜20g。3剂,水煎服。嘱患者即刻先煎1剂,服1/2剂,1个小时后再服剩余1/2剂。
 
12月15日上午二诊:患者诉服黄芩汤1剂后,体温降至37℃,咽痛较14日晚减轻1/2,尚有恶心,余症皆消。嘱其再服1/2剂。
 
12月15日下午三诊:患者诉服黄芩汤1/2剂后,体温37℃,已无咽痛,尚有恶心,余症皆消。嘱患者停黄芩汤,服藿香正气水,1次2支,1个小时1次,服至恶心消失即停药。其后,患者外出途中受风,晚上体温又升高至38.2℃,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恶心。方用麻黄加术汤:麻黄9g,肉桂6g,苦杏仁6g,甘草3g,苍术12g。2剂。嘱患者服麻黄加术汤后温覆,令身体微微见汗。
 
12月16日下午四诊:患者诉服麻黄加术汤1剂后身体微微出汗,已无恶寒、恶心,体温36.9℃,头痛较15日晚减轻1/2。嘱继服麻黄加术汤1剂。
 
12月17日上午五诊:患者诉服麻黄加术汤1剂后,16日晚未发热,现体温36.5℃,已无头疼。
 
12月18日晚回访,患者已无不适,开始正常工作。
 
按患者14日晚初诊时,张英栋反复询问其咽痛和发热出现的先后顺序。若先有发热,后有咽痛,此为寒闭化热;若先有咽痛,后有发热,此为里有郁热,复感寒邪,郁热在里,则容易出汗,腠理不闭,则易感外邪。
 
针对此类“先有郁热,复感外邪”的外感发热类疾病选方诸多,如黄芩汤、速解流感饮、大青龙汤、葛根汤、麻杏石甘汤、甘草汤……速解流感饮取银翘散、三拗汤、栀子豉汤、升降散合方加减,其中栀子豉汤、升降散可令大便变稀,故速解流感饮更适用于先有咽痛、后有发热且大便偏干的患者。《伤寒论》第38条提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第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故大青龙汤和葛根汤更适用于先有咽痛、后有发热且无汗的患者。《伤寒论》第162条提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患者无喘,故麻杏甘石汤也不作为首选。《伤寒论》第311条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患者虽有咽痛,但兼见其他症状。《伤寒论》第172条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汤兼治下利,此患者平素大便偏稀,故予黄芩汤更为合适。
 
14日晚患者初诊时,张英栋提到“走马看伤寒”,嘱患者有问题须及时反馈,因为外感病情变化迅速,需以快制快。截至15日下午,患者服黄芩汤1.5剂后,其病已十去七八,外出途中受风,体温又升高。故笔者对“走马看伤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载:“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以火攻之。”患者16日上午就诊时仍有恶心的症状,且平时大便偏稀,考虑与“湿”有关。叶天士云:“《本经》不分苍、白,功用正同。宋元以来始分用,谓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故无汗用苍术,有汗则用白术。(陈泓朋 山西省交口县温泉乡卫生院  张瑞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