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腹泻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细菌性痢疾用药 中医疗法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2-02-20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2天。起病前有食入污染食物或与痢疾病人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腹痛、里急后重,每天排便多次,脓血便、量少;左下腹痛伴肠鸣音亢进,严重者表现为中毒型痢疾。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大便培养阳性可确诊。

  辨证论治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对痢疾就有记载:《内经》谓之“肠澼”,《难经》称为“滞下”,均属痢疾范畴;正式提出“痢疾”病名则在《诸源病候论》中。根据痢疾有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湿阻气分,热伤血络,久则脾肾阳损的病机特点,治疗上急性期多清热、利湿、调气、行血,慢性期多以温补脾肾为基本原则;虚实夹杂者,又当根据实际情况,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湿热痢

  症状: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大便日达10~30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金银花、赤芍各15克,葛根、黄柏、槟榔、牡丹皮、木香、佩兰各10克,黄连、酒军各6克,马齿苋30克。若下痢血多,可加秦皮、地榆炭清热止血。

  疫毒痢

  症状:发热急剧,壮热神昏,甚或痉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鲜紫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赤芍各15克,秦皮、牡丹皮、黄连、黄柏各10克,紫草、地榆各12克,酒军6克,马齿苋、板蓝根各30克。若见壮热、神昏、痉厥者可用神犀丹加减(水牛角、石菖蒲、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牡丹皮、赤芍、黄连、生地黄、羚羊角),以清热解毒、开窍镇痉,或根据病情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积滞痢

  症状:腹胀腹痛,胸脘痞闷,下痢臭如败卵,里急后重,或小便黄赤。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消导积滞,清热利湿。

  方药:枳实导滞汤加减:枳实、大黄、黄芩、槟榔、白术各10克,茯苓、神曲各15克,泽泻、车前子各6克。

  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发时则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平素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数。

  治法:温中健脾,清化湿热。

  方药:连理汤化裁:黄连、木香各6克,干姜、炙甘草、党参、当归、枳实各10克,白术、黄柏各12克,炒麦芽、炒谷芽各15克。若积滞明显加槟榔、莱菔子行气导滞;兼阳气不足者,加附子温阳散寒。

  虚寒痢    

  症状:下痢稀薄,带有白脓,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四肢欠温,神疲体倦,纳食减少,腰酸怕冷。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真人养脏汤加减:党参、炒白术、柯子肉各12克,肉豆蔻、木香、干姜、赤石脂、当归各10克,官桂3克。若阳虚寒盛,加附子助阳散寒;气虚明显,加黄芪、黄精补益中气。

  噤口痢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食入即吐,胸脘痞闷,胃脘如物堵塞。舌苔浊厚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黄芩、党参、大黄、竹茹、佩兰、石菖蒲各10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大枣10枚,生姜3片。呕吐不止者用连苏饮,肝气呕逆者宜左金丸。

  单秘验方

  解毒宽肠汤:当归、杭白芍各12克,酒炒黄连、莱菔子各9克,木香9克,薤白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主治猝发痢疾。

  合痢汤:白头翁15克,川连、炮姜、炙甘草各6克,黄芩、川楝子各12克,秦皮、木香、厚朴、陈皮、醋炙元胡各10克,白术、粳米各30克。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于急性菌痢。      治痢散:葛根、苦参各12克,陈皮、赤芍、炒麦芽、焦山楂各9克,陈松萝茶10克,水煎服,用于痢疾初起。

  苦辛利湿方:藿梗、杏仁、茵陈各6克,炒黄芩、泽泻、通草各3克,黄连、炒黄柏各2.4克,炒苍术、厚朴、大腹皮各4.5克,滑石9克,木香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用于慢性痢疾。

  乌梅诃子饮:乌梅、诃子、焦山楂、焦地榆、白芍、米壳、炙甘草适量,加水煎服,每日一剂,治疗休息痢。

  贴脐止泻饼:羌活、白胡椒、肉桂、丁香、山楂、木香、姜枣、小葱等捣烂如泥拌匀,加入适量蜂蜜,做成钱币大小的药饼,用塑料膜包好备用。将药饼贴脐上固定6~8小时,治疗慢性菌痢虚寒型。

  双藤汤:红藤50~l100克,忍冬藤25~5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治疗急性菌痢赤多白少者。

  菌痢方:人参、炒白术、干姜、陈皮、炙甘草、山楂、炒谷麦芽各9克,砂仁6克,治疗噤口痢。

  民间验方

  1.鲜铁苋去其老根及老茎,成人每日1000克,加冷开水100毫升捣烂取汁,治疗急性菌痢。

  2.生熟山楂各15克,煎水代茶热饮,治疗急性赤白痢疾。白痢加红糖,红痢加白糖,赤白痢兼见加红白糖。

  3.苦莎药(鄂西草药):叶、茎捣烂,冷开水搅拌取汁用;或将苦莎药晒干,粉碎成细末装胶囊,每粒0.26克,每次4粒,每日3次,治疗急性菌痢。

  4.大黄:生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稍闷片刻置锅中文火炒黑成粉,剂量6~12克,初用少量,适应后可加大,用于血痢腹痛者。

  5.鲜马齿苋32克,大蒜一头,共捣如泥,开水煮沸,加红糖16克,顿服,治疗急性痢疾。

  6.苦参研末水泛为丸,每次6克,每日3次,治疗热痢下血。

  7.车前子10克,研细为末,米汤送服,治疗暑湿下痢。

  8.乌梅肉、胡黄连、伏龙肝等份为末,茶调服之,每次6克,每日两次,治疗血痢日久者。

  9.陈石榴皮3个研细为末,黄酒送服,治疗赤白下痢。

  10.酸石榴烧炭为末,每服6克,米饮调下,治疗久痢脱肛。

  其他疗法

  1.灌肠疗法

  (1)大黄20克,赤芍30克,煎汁120毫升,分两次保留灌肠,每日两次,同时煎服葛根汤,治疗急性痢疾。

  (2)白头翁30克,乌梅、黄连、赤芍、槟榔各6克,凤尾草10克,加水浓煎200毫升,将药液导入肛门内约10厘米处,抬高臀部以利吸收,每日两次。小儿按年龄酌减。治疗热痢夹滞者。

  2.针灸疗法

  (1)体针:急性痢疾取上巨虚或足三里、天枢,配曲池、内关,行泻法,留针30分钟。中毒性痢疾加合谷、大椎、十宣放血;若食入即吐、不思饮食加中脘。慢性痢疾宜针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三阴交、足三里,并灸神阙、关元、气海。采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留针30~45分钟。急性期每日2~3次,慢性病人每日一次。

  (2)耳针:取小肠、大肠、直肠下段等穴,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运针3~4次,一般每日1~2次,病情严重者每日2~3次,持续3~7天。慢性痢疾加脾、胃、肾、神门、交感,选3~5穴毫针轻刺激,留针1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也可用贴耳穴方法,将王不留行籽置于上述穴位,胶布固定,每日按压3~7次,2~3日换药一次。

  (3)穴位注射:选天枢或足三里穴,用氯霉素注射液2毫升,加入1%普鲁卡因溶液0.5毫升,每侧穴位注入一毫升.得气后注药,每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或选长强、天枢(双)、足三里(双),将仙鹤草素8毫升注入长强穴,黄连素2毫升注入天枢穴,针刺足三里穴,治疗湿热痢疾。

  (4)灸法:取神阙、关元、气海、脾俞、肾俞、大肠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每次选2~3穴,用艾条温和灸,以穴位局部有合适温热感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痢疾久不痊愈者。(摘自《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