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评价
江苏医药 1999年第3期第25卷 短篇论著
作者:曹鄂洪 童茂荣 夏锡荣 施 毅 张 伟 赵蓓蕾 肖鑫武
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科(210002)
1995年10月至1997年4月,我院应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机治疗76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76例夜间打鼾经多导睡眠图(HMS5000 Respironics Inc USA)确诊的OSAS患者,男68例,女8例。年龄42岁~75岁(56.6±10.48岁),体重指数(BMI)42.34kg/m2~57.86kg/m2(46.49±8.23kg/m2)。
二、观察方法:所有患者连续进行二次多导睡眠图检查,第一夜诊断,第二夜同时应用CPAP呼吸机进行治疗,压力水平为0.8kPa~1.2kPa(1.04±0.25kPa)。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时的多导睡眠图资料。并通过问卷方式询问患者及陪护人员,了解患者治疗前和治疗时夜间鼾声及晨起后头痛、口干、白天疲倦等表现。
三、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处理,所有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结 果
一、临床症状的改善:经CPAP治疗后,所有患者鼻鼾声消除,有效率100%,65例(86%)患者白天困倦得到缓解,42例口干患者有39例(92.8%)症状消除,35例晨起头痛者有26例(74.3%)缓解。
二、多导睡眠图参数的变化:经CPAP治疗后,多导睡眠图资料显示 治疗前和治疗时总记录时间无差异,521.3±45.8比513.4±48.6分钟,睡眠时间占总记录时间百分比无差异,87.6±45.8比84.7±7.9;阻塞型呼吸暂停次数由193.5±166.3降为24.8±25.9,P<0.01;呼吸低通气次数由145.1±97.1降到36.1±38.5;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次/小时)由40.8±18.2到8.2±8.5,P<0.01;最低血氧饱和度从74.8%±11.4%上升到94.3%±3.7%。治疗前7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治疗时有67例(89.9%)心律失常完全得到纠正,其余9例心律失常时间从79.5分±82.7分降到6.6分±13.3分,P<0.01,有显著性差异。
三、CPAP的副反应:76例患者全部能接受CPAP治疗。4例病人因鼻罩周边漏气使面部及眼部不适,影响患者睡眠,其余未见明显异常。
讨 论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严重的呼吸系疾病,表现为打鼾,夜间反复憋醒。白天嗜睡,晨起头痛,口干,心律失常,高血压,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心病。CPAP自80年代应用于临床,已广泛应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等疾病。它主要是通过提高上气道内尤其是口咽部压力,以逆转上气道跨壁压,形成“气态支架”,维持上气道开放,消除呼吸暂停,消除低氧血症,纠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失衡,从而缓解心律失常。本组76例OSAS患者均能接受整夜CPAP治疗,治疗前和治疗时总记录时间和总睡眠时间无差异,100%消除鼾声,白天困倦、口干、晨起头痛等症状减轻或消除。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次/小时)由40.8±18.2下降为8.2±8.5,最低血氧饱和度由74.8%±11.4%上升为94.3%±3.7%,各参数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
CPAP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鼻充血,面部皮炎,眼炎,胸部不适等。本组76例除4例面部漏气外,未见其它并发症。
本组资料显示CPAP是一安全、有效治疗OSAS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