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胸壁大面积复发的再次贴敷放射治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99年第4期第8卷 技术与方法
作者:金冶宁 王雅杰 张可领 刘永明 董昭 蓝莉
单位:200433 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放射治疗科(金冶宁、张可领、刘永明、董昭、蓝莉);肿瘤科(王雅杰)
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治疗是临床棘手问题。常规方法是化疗+激素疗法或合并局部的再次放射治疗。局部再次常规分次放射45Gy以上仍可取得明显疗效,但肺脏是主要受限器官。大面积复发单纯通过电子线多野外照射治疗,剂量很难均匀,特别是局部经过2次以上放射治疗后,并发症较多,且治疗时间长,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国外曾有应用低剂量率后装、敷贴法治疗胸壁大面积复发的报道,其采用硅胶作为载体,施源管埋于其中,深度固定,参考点剂量在皮下3~4mm。给予60Gy,4~5天完成,高剂量区(巴黎系统定义为参考点剂量的2倍)位于硅胶载体内,胸膜受量为靶区的50%,疗效满意。硅胶载体若行个体化治疗则成本较高,作者应用的高剂量率后装机(Nucletron)及蜡模载体,成本低,同样取得类似结果,同时高剂量率后装的治疗时间短、患者能耐受,副反应小。鉴于国内外未见报道,现介绍如下。
1 蜡模制作:在患者胸壁受侵体表病灶处设计靶区面积,根据靶区面积大小将其分成10cm×10cm的方格,重点部位用铅粒或其它金属物体标记,将未冷却塑型蜡模敷贴在相对应的病灶区,周边留有余地。使起定位作用的金属粒及方格颜色在蜡模上留下痕迹。待蜡模完全冷却变硬后从身体上取下,制成1.5cm厚的蜡块。按靶区面积用手术刀将蜡模内面平行刻槽,深度为0.5~0.6cm,间距为1.0~1.5cm。将高剂量率后装施源管嵌入槽中再经软蜡固定。施源管的数目与病灶大小有关,图1示安置11只施源管治疗情况。
图1 安置11只施源管治疗情况示意图
2 CT扫描:将蜡模固定于病灶处,安置定位缆(专用金属丝,不产生伪影)。胸部每隔0.5cm断层摄CT片。
3 敷贴治疗计划:将CT片经扫描仪或网络输入TPS(Nucletron Plato 4500),根据胸部CT片确认病灶厚度,在CT图象上勾画靶区范围,深度0.3~0.8cm(一般<0.5cm),勾画体表外轮廓,并勾画重要器官,如心包及肺。重建施源管,设置参考剂量点和驻留点。靶区边缘剂量一般设计为每次6~8Gy,计划3次,15天左右完成。TPS可在三维方向显示靶区剂量分布,可通过改变驻留点使剂量分布合理。
4 临床应用:作者自1994年4月至1998年6月,应用近距离贴敷治疗7例胸壁复发面积超过100cm2患者。原分期T2N0~1M03例,T3~4N0~1M03例,T2~3N0~1M01例。复发面积平均为15cm×19cm。复发距首次治疗时间平均22个月。其中4例伴胸部皮肤溃疡,3例为2次治疗后复发,2例为双侧乳腺癌。本次复发时6例合并其它处病灶。
近期疗效:按上述方法结束治疗1个月后6/7例病灶基本消失。1例中心溃疡较大的又经5cm×5cm电子线补照5次2Gy,临床病灶完全消退,另1例局部2次复发病例敷贴区外病灶(腹壁、背部及对侧乳腺癌)经同样补照电子线而完全缓解,半年后因双侧肺转移死亡。
副反应:1/7例胸壁5cm×4cm溃疡,经药物治疗,仍见3cm×3cm浅表溃疡,活检未见肿瘤细胞,考虑为放射性溃疡。该患者2年后因脑转移死亡,溃疡仍未完全愈合。全组病例均未见有明显呼吸系统症状。
5 讨论:本方法适合体表大面积平坦浅表病灶,特别是放射治疗后复发的病灶。它具有能够保证局部病灶的足量照射而不损伤周围重要器官的优点。乳腺癌胸壁放射治疗后再次大面积复发宜首选该方法。能采用电子线达到治疗目的的,也可应用电子线。最好采用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如果不能实现三维重建和CT断面上的剂量显示,则在设计蜡模施源管槽的距离时一定要均匀分布,并且深浅一致。单次剂量宜<5Gy,同时相应调整照射次数和施源管分布。施源管中心距体表距离应>5mm。个别部位可增补电子线照射。
考虑到低剂量率巴黎系统布源原则,Baillet选择病灶侵犯胸壁深度<5mm作为低剂量率后装贴敷治疗适应证。采用CT定位,高剂量率后装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优化方法则可能扩大适应证范围。
本组病例数较少,且多伴随胸壁外病灶,故未见生存期的改善。但作者认为:经CT定位、优化设计,局部控制率仍较高;由于肺受量小,使患者短期内提高了生存质量;该方法简便易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注释: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博士归国启动基金资助项目(02494002C)
收稿:1998-12-20 修回:199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