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灌注化疗加化学栓塞治疗大肠癌肝转移48例
医药导报 1999年第5期第18卷 药物与临床
作者:孙文兵 肖小炜 王经贵 张军丽 张冰佛 董正华 刘爱华 廖江宝
单位:潜江 433124 湖北省江汉油田中心医院
关键词:大肠癌;肝转移;导管灌注;栓塞治疗
摘 要 目的:探讨导管灌注化疗对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8例大肠癌原发灶切除术后发生肝转移患者选择性经导管灌注丝裂霉素C(MMC)12mg,氟尿嘧啶(5-Fu)100mg,注入超液化碘油,并用止血棉塞栓塞止血。结果:生存半年以上者36例(75.0%),生存1年以上者16例(33.3%),生存两年以上者10例(20.8%)。结论:经导管灌注化疗加化学栓塞治疗该症疗效好,副作用少。
肝脏是大肠癌转移最常见的位置,能决定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当前最广泛的化疗方法是静脉注射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但疗效不佳,中数生存期为11.5个月[1]。为评估导管灌注化疗加化学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我们对本院1994年8月~1996年10月收治的48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行上述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1 病例和方法
1.1 病例 经大肠癌切除术后1年内发生肝转移住院患者48例,男38例,女10例,年龄36~65岁,平均45岁。右叶转移20例,左叶转移10例,左右两叶转移18例,全部病例根据AFP、CEA、彩色B超、CT和血管造影等项目检查确诊。其中26例只有肝内转移,22例有肝外转移。
1.2 治疗方法 以日本岛津800mAX线机配上国产高压注射器及快速换片机,采用Cook公司导管,行肝动脉插管成功后,先用60%的泛影葡胺40~80ml作肝动脉造影,确定肿瘤的部位和性质,然后灌注丝裂霉素C(MMC)12mg,5-Fu100mg,及40%碘化油10~20ml的乳化剂,最后用止血棉塞栓塞,直至血流停止,若转移癌存在于肝脏1叶以上,则每叶需要单独治疗,两过程之间相隔4周。化学栓塞后的患者住院观察,直到临床痊愈和肝功能稳定为止。其后药物治疗,包括头孢唑啉、盐酸吗啡、甲氧氯普胺、葡萄糖、维生素B6、维生素C和适当的静脉内输液水化作用。对每例患者进行随访。
2 结果
2.1 治疗后存活时间 生存半年以上者36例,生存1年以上者16例,生存2年以上者10例。
2.2 肿瘤大小及AFP变化 治疗后20天~12个月,经彩超和CT检查发现4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肿瘤缩小。左叶转移的10例中有8例肿瘤基本消失,右叶转移的20例中有12例肿瘤基本消失,而左右叶转移18例中只有2例肿瘤基本消失。全组复查AFP,治疗前AFP>25ug/l的42例经治疗后38例恢复正常。
2.3 副作用 恶心呕吐14例,乏力12例,白细胞计数降低1例[白细胞计数一般在(2.6~3.9)×109/L],肝区疼痛4例,腹胀腹泻2例,14例出现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上述副作用经对症治疗后均能在1周内缓解。
3 讨论
①中晚期大肠癌切除术后原发灶残存,或发生远处转移常常存在,而门静脉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大肠癌癌细胞易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定植,是大肠癌肝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大肠癌死于肝转移者约20%,死于其他位置者约40%。全身化疗对大肠癌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多,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因为静脉化疗药物在接触肿瘤细胞前已有部分被排泄,另一部分与白蛋白结合,故进入肿瘤细胞的药物较少,达不到预期疗效。经导管化疗肿瘤,局部药物浓度高,加用化学栓塞后血供基本中断,肿瘤组织可在短期内大量死亡,本文48例经上述治疗后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单个转移灶可完全消失,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②经本组实践笔者初步认为,该法适应证:a手术不能切除的转移性肝癌及能手术但不愿手术者,以改善症状,延长生命。b超选择插入肝固有动脉或肝总动脉注射碘化油,后胃、十二指肠动脉无明显分流者。c可切除转移灶者,术前为了使癌灶缩小,提高切除率。禁忌证:a门静脉癌栓,引起门静脉严重闭塞者。b严重的肝动静脉瘘者。c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以上,肝功能衰竭,伴黄疸、腹水者。d肝外广泛转移,体质较弱者。③在导管化疗时要注意如下事项:a药物选择:一般以5-Fu为主,联合甲基四氢叶酸或MMC,甚至加用多柔比星或顺铂均可增强其化疗作用,但必须因人而异。b肝动脉分枝选择:化疗加栓塞之前必须查明肿瘤供血的动脉,既不能漏掉一个分枝,也不能栓塞面积过大的血供动脉,以免对肝脏损害过大。c无论是插管还是栓塞,绝对不能造成肝动脉破损。d治疗后的24小时内密切注意肝、肾功能变化,加强护理。
参考文献
1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Meta——Analysis Project.Modulation of Fl uorouracil by Leucovor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Evidence in Terms of Response Rate.J Clin Oncol,1992,10(10)∶896-901
(1998-10-12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