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鼠人大肠癌移植模型的建立△
江苏医药 1999年第8期第25卷 短篇论著
作者:沈历宗 吴文溪 华一兵 武正炎 杨国平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29)
裸鼠是建立肿瘤模型的良好动物品系,以往大多是用能传代培养的大肠癌细胞株建立的人大肠癌裸鼠模型,本研究采用病人的肿瘤组织建立了三组人大肠癌裸鼠移植模型。
材料和方法
一.动物BALB/C(nu/nu) 裸小鼠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研究所,SPF级,鼠龄4~8周,体重15~25克,雌雄兼用,饲养于超净生物层流架内,环境定期紫外线消毒,保持恒温恒湿,笼具、饮水、垫料、饲料均经高压蒸气灭菌。实验操作均在无菌罩内进行。
二.大肠癌组织来源及移植方法
本研究建立了三组大肠癌模型,共有三个来源。A组:男性,36岁,升结肠低分化腺癌,Dukes B期,CEA(+),ER(+);B组:男性,43岁,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Dukes C期,CEA(+),ER(+);C组:女性,33岁,乙状结肠腺癌II级 ,Dukes C期,CEA(+),ER(-)。
初代移植:严格无菌条件下取得癌块后剪成直径约1.5mm的小块,30分钟内接种于裸鼠颈部皮下,每组接种三只。
传代移植:当皮下移植瘤长至直径约1.5cm左右时取出移植瘤,用自制切刻器,切取3mm×3mm×1.5mm瘤组织,直接切开皮肤接种于裸鼠颈部皮下作鼠间传代(每代2~3只)。
三、移植瘤生长情况及倍增时间
肿瘤植入后,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定期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的最大径(a)和最小径(b),按公式V=0.4×ab2折算瘤体积。倍增时间(Td)的计算:先计算生长率K=(LnNt-LnNO)/t (No为初始体积,Nt为t时间后瘤体积),然后按公式Td=Ln(2/k)计算倍增时间。
四、病理形态研究
取初代及每次传代的人大肠癌瘤块,用10%甲醛固定,进行常规光学显微镜病理组织学观察。
五、染色体检查
基本参照周焕庚法,对各组中第1、3、6、8代移植瘤进行染色体分析。
结 果
一、移植传代及成功率
初代三组共接种9只裸小鼠,移植后均成瘤,均于接种后20~25天长至1.5cm左右,成功率为100%,以后各组移植传代,目前已稳定传至第九代,传代周期为20~25天,总成功率为100%,未发现移植瘤自行消退。
二、移植瘤生长状况
三组肿瘤接种后均于接种部位出现微小隆起,缓慢生长,体积渐渐增长,均未发现明显的生长潜伏期。三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有差别,A、B两组倍增时间较接近,平均约为3.03天,C组倍增时间平均约为4.59天。各传代瘤的生长情况与初代移植瘤基本相同。
三、肿瘤病理
1.大体所见 肿瘤位于颈部皮下呈膨胀性生长,分叶结节状,均有完整包膜,不侵犯皮肤及皮下组织,也未发现裸鼠脏器转移。切面中央可见灰黄色坏死液化组织,周边为生长旺盛组织,一般厚度为3~4mm。移植后2.5个月肿瘤最大直径为35mm,此时荷瘤裸鼠有明显恶液质表现。
2.光镜所见 与初代HE染色标本相比较,各组移植瘤的各代瘤组织形态基本相同,A、B两组呈低分化腺癌:癌细胞大多呈巢状结构,少数呈腺管状,癌细胞分化差,异型性明显,胞浆甚少;C组呈中分化腺癌:癌细胞大多排列成腺管状,部分癌细胞呈团状结构,腺管内衬的癌细胞分化较差,胞核排列不齐,胞浆少,腺腔侧胞浆带消失。传代过程中肿瘤分化级别未发生明显变化。
3.免疫组化研究
对各组第1、3、6、8代移植瘤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A、B两组各代均表达CEA及ER,C组各代CEA均(+),ER均(-),与来源病人的标本完全一致。
四、染色体分析
对各组第1、3、6、8移植瘤进行染色体分析,采用Giemsa显带法,各组染色体图像均为人类细胞二倍体(23对),该结果可排除移植瘤为裸小鼠自发瘤的可能。
讨 论
建立良好的肿瘤动物模型对研究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及实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裸鼠移植肿瘤已广泛用于各种研究。本实验中三组不同来源的大肠癌初代接种成功率及传代移植成功率均为100%,没有发现移植瘤自行消褪现象。不同的大肠癌其生长速度有所差异,A、B两组移植瘤的倍增时间较C组为短,这与A、B两组肿瘤的分化程度比C组的差有关。有文献认为在最初几代移植过程中,肿瘤接种后有长短不一的潜伏期,三代以后潜伏期渐缩短,传代成功率提高,肿瘤生长也趋稳定,而本实验所建立的三级模型均未发现明显的潜伏期,这可能与本实验采用的均是新鲜的生长活跃的大肠癌组织有关。
本实验结果显示三组大肠癌移植瘤模型在传代过程中保持了病理组织学、组织化学及染色体特征上的稳定,这说明所建立的三组模型是可靠的、有价值的,用于进行各项研究是比较理想的。本模型有别于用传代细胞株建立的人癌模型,由人体肿瘤组织直接接种并移植传代的肿瘤模型更接近于临床大肠癌,是进一步研究大肠癌的有用工具。
△ 本研究受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