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肝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肿瘤抑癌基因p53与原发性肝癌

肿瘤抑癌基因p53与原发性肝癌

山东医药 2000年第22期第40卷 综述与讲座

作者:史光军 李占武 丁苏明

单位:史光军(青岛市市立医院 山东青岛266001);李占武(青岛市市立医院 山东青岛266001);丁苏明(胶南市民医院)

  1988年,Ben-David[1]在小鼠Friend病毒感染的红细胞中发现了p53基因的频发失活,提出了p53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研究发现,将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到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中,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野生型p53基因在正常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并无作用,但在细胞损伤后修复及不可修复细胞的清除过程中却必不可少。

  1 p53基因异常与肿瘤的发生

  p53基因是许多恶性肿瘤十分常见的共同基因损伤靶位,它的结构改变与表达异常可能是这些肿瘤发生的中心环节。点突变是p53基因异常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多数结肠癌、乳腺癌、肺癌、膀胱癌以及脑肿瘤、肝癌细胞中都有p53基因突变和缺失。突变的p53基因不仅失去了正常野生型p53基因的生长抑制作用,而且本身又具有癌基因的功能。比较突变体和野生型p53基因的生物化学和免疫性质发现,突变后的p53基因半衰期长,可达4~8小时,其代谢稳定性增加。实验尚证明了突变体/野生型p53蛋白异寡聚体的存在,p53突变体通过与内源性野生型p53蛋白的结合,抑制野生型p53的正常功能,并可竞争性结合p53的正常底物而起到干扰作用,最终导致细胞转化和肿瘤的发生。

  2 p53基因与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的p53基因亦定位于第17号染色体(17p13.1)。肝细胞癌中p53的突变与多种因素有关。Bressac等[2]观察了7例肝细胞癌p53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其中6例出现异常,表现为p53基因重排与缺失,伴有转录物蛋白的缺失,p53蛋白结构改变和聚核半衰期延长。认为p53基因结构与表达异常可能是肝癌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该研究所用的肝癌细胞系中,已发现3株有整合的HBV序列,整合部位在17号染色体,恰是p53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点,因此提出肝癌细胞中p53基因的改变可能与HBV的整合有关。Irene等[3]发现HBV感染率及食物中黄曲霉毒素含量高的地区群中,易在肝细胞癌中发生p53点突变。在中国和非洲撒哈拉地区,HBV感染率及食物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均较高,那里肝细胞癌中p53突变率可达50%。在日本,HBV感染相对常见而食物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较低,肝细胞癌中p53突变率为29%[4]。认为单一HBV的作用都不是导致p53基因特异点突变的必要条件。二者联合作用可能是导致这种变 化的主要原因。大量的研究表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和黄曲霉毒素暴露的相互作用,为p53的突变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条件。研究还发现,不同地区群p53基因在HCC中突变发生频率及发生位点不同,表明p53基因突变不仅与黄曲霉毒素、HBV感染有关,可能还与肿瘤发展不同阶段有关。Irene等报道p53基因过表达与相应的非肿瘤性肝脏疾病无相关性,在非恶性肿瘤性肝脏相应性疾病中未检测到p53蛋白,并且发现直径大于5cm的肿瘤p53突变蛋白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直径小于5cm的肿瘤。上述事实证明p53基因突变发生在肝癌形成晚期。

  Livni等应用单克隆抗体对野生型和突变型p53的研究发现,12例伴有肝硬化的HCC中,8例(67%)有p53蛋白高表达,12例p53阳性的HCC中8例在邻近HCC组织的再生结节非肿瘤组织中有p53过度表达。而1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和13例正常肝组织中均无p53蛋白高表达。邹合强等也的出类似的结论,他们应用鼠抗突变型p53单抗PA240,对HCC、肝腺瘤样增生(AH)、肝硬变及正常肝组织中突变型p53检测,结果发现分化较好的HCC和AH、肝硬变组织中突变型p53阳性率略高于分化较差者。表明突变型p53与HCC的分化程度有关,AH和肝硬变中突变型p53的出现,表明p53基因的突变发生在肝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很可能是启动癌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松平等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启东地区HCC中p53表达的研究中发现,HBsA阳性病例中p5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病例。伴有肝硬变的HCC中p5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肝硬变组,术后肿瘤复发组中p53蛋白的表达率66.77%(30/43),极显著高于未复发组中的表达率31.82%(7/22),提示肝硬变有助于p53突变的发生,p53蛋白表达与术后肿瘤复发有密切相关性。因此,标记p53蛋白可以估价肝癌患者预后。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HBV感染,黄曲霉毒素等化学致癌剂的长期接触,还涉及癌基因的异常表达。通过检测p53蛋白在HCC的表达,可探索其生物学行为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HCC的易感性预测、预防、早期发现、治疗设计和预后等提出较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Ben-David Y,Prideaux VR,Chow V,et al.Inactivation of p53 oncogene by internal deletion or retroviral integration in erythrol-eukemic cell lines induced by friend leukemia virus.Oncogene,1988,3:179~185.

  2,Bresac B,Galin KM,Liang TJ,et al.Abnormal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p53 gene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roc.Natl Acad Sci USA,1990,87:1973.

  3,Irene O.Overepre-ssion and point mutations of p53 tumor duppressor gen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Hongkong Chinese people.Cancer,1994,74:30~37.

  4,Oda T,Tsuda H,Sakamoto M,et al.p53 gene mutation spectrum in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Cancer Res,1992,52:6358~6364.

(2000-05-21收稿)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焦点新闻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药——来曲唑
·乳腺癌根治术后防止皮瓣坏死对比分析
·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防治
·钼靶X线机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32例分析
·71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原因分析
·乳腺癌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sup>△<
·203例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分析
·乳腺癌细胞D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