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定眩汤为主治疗椎动型颈椎病112例体会
中医正骨 2000年第9期第12卷 临床报道
作者:田维霖 张永梅 王松
单位:田维霖 张永梅(贵州省瓮安县中医医院550400);王松(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自1990~1997年,作者运用自拟活血定眩汤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的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12例中,男65例,女47例。年龄40岁以下者8例,41~59岁67例,60岁以上37例。病程1~12年,所有病例均有眩晕症状,常在头急剧旋转或屈伸时出现或加重,伴颈枕部不适或疼痛,颈部肌肉痉挛,C1.2棘突旁压痛,5例伴有心动过缓,心率在每分50~60次,57例伴有耳鸣,42例伴有眼花,36例伴有恶心或呕吐,28例伴有手部麻木感。颈椎正侧位X线片示97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81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64例表现有钩椎关节增生。
2 治疗方法
自拟活血定眩汤药用黄芪50~100g,葛根30g,当归、川芎各15g,菊花、天麻、僵蚕各12g,桃仁、红花、地龙各10g。形体偏胖,头晕,呕吐痰涎,痰湿者重用天麻,并加半夏、白术、胆南星;形体虚弱,面色白 光白,脉细弱者除重用黄芪外并加党参;偏肾虚,腰膝酸软,耳鸣者加枸杞子、菟丝子、杜仲、怀牛膝;肝阳亢盛者加钩藤、石决明、白芍;呕吐剧烈者加旋覆花、代赫石、半夏;颈强,活动不灵者加桑枝、羌活、威灵仙等。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未愈者,休息3天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眩晕重者配合牵引和按摩,行卧位颌枕带牵引,枕后垫薄枕,使颈部轻度前屈,牵引重量男性7~10kg,女性6~9kg,每次牵引20分钟,每日1次。然后于颈项部行拿捏、滚揉、弹拨、按摩手法,点压百会、太阳、大椎、合谷穴,7天1个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和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好转: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仍复发。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虽有改善,但经常反复发作。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112例,经3个疗程治疗,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60例,占53.57%;好转47例,占41.97%;无效5例,占4.46%,总有效率为95.54%。
4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故又称颈性眩晕,多在中年以后发病,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由向后外突出的椎间盘、钩椎关节或椎体骨刺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或由于颈椎椎体不稳,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发生反射性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作者经过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多有瘀的病理机制存在,治疗的关键是改善椎动脉的血液供应。活血定眩汤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而成,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行血行;葛根善治项强,能扩张脑血管,有较强的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和营通络;“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天麻入肝经,有熄风祛痰、定眩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熄风定眩之功。现代研究证明,血液粘稠度增加,灌流量减少,是颈性眩晕的根本基础,低分子右旋糖酐有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的作用。丹参既能使血液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减轻,血流加速和毛细血管网开放增多而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又能调节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增生性疾病的转化和吸收作用。
本组病例作者以活血定眩汤为主,中西医结合,化瘀通络,既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又可以使颈部的小血管扩张,局部微循环改善,增加组织营养,减轻无菌性炎症,促进增生组织转化吸收,从而减轻或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或刺激,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1999-08-14收稿 2000-05-12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