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滴丸对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草药 2000年第7期第31卷 药理实验与临床观察
作者:王冬娜
单位:解放军252医院中医科 保定 071000
复方丹参滴丸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有独特疗效的新型中药制剂,我们观察了其对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符合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的颈椎病患者共80 例,随机分为两组:复方丹参滴丸+乾坤骨质增生丸组(观察组)50 例,男33 例,女17 例;年龄31~65岁,平均50.3 岁;病程1~10 年,平均4.3 年。乾坤骨质增生丸组(对照组)30 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4~67 岁,平均48.9岁;病程1~9年,平均3.8 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诸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所选择的病例均排除严重心、脑、肾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观察组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公司生产,批号980532)10 粒,每日3 次和乾坤骨质增生丸(陕西冯武臣大药堂制药厂,批号980628)1 丸,每日2 次;对照组单纯口服乾坤骨质增生丸1 丸,每日2 次;两组疗程均为2 个月。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1.2.2 标本采集:受试者试验前2周停服一切影响血液流变学的药物。空腹12 h抽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用药2 月后复查,方法同前。
1.2.3 血液流变学测定:用江苏省锡山市医疗光学仪器厂生产的XBH-35型血液流变测试仪测定。
1.2.4 统计方法:结果用+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见表1。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后与治疗前比较,除纤维蛋白原外,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的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仅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显著变化(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s)
组别 |
治疗 |
全血粘度
(mPa.s) |
全血还原粘度
(mPa.s) |
血浆粘度
(mPa.s) |
纤维蛋白蛋
(g/L) |
红细胞压积
(V) |
红细胞
聚集指数 |
观察组 |
治疗前 |
5.66±1.12 |
8.72±1.46 |
2.16±0.82 |
3.94±0.84 |
48.12±3.84 |
1.08±0.14 |
(50例) |
治疗后 |
4.98±0.84△△* |
8.01±1.25△* |
1.62±0.36△** |
3.90±0.81 |
44.70±4.67△△ |
0.86±0.12△△** |
对照组 |
治疗前 |
5.42±1.35 |
8.73±1.52 |
2.24±1.02 |
3.98±0.90 |
48.16±4.85 |
1.06±0.10 |
(30例) |
治疗后 |
5.48±1.08 |
8.74±1.43 |
2.20±0.48 |
4.02±0.87 |
45.53±5.78 |
0.98±0.14△ |
与治疗前比:△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P<0.05 **P<0.012.2 颈椎病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治愈(主证及伴随症状消失,阳性体征基本正常)17例(34.0%),显效(主证及伴随症状减轻50%,阳性体征接近正常)20 例(40.0%),有效(主证及伴随症状减轻不足50%,阳性体征有所恢复)12 例(24.0%),无效1 例(2.0%),总有效率(98.0%)。对照组临床治愈8 例(26.7%),显效10 例(33.3%),有效10 例(33.3%),无效2 例(6.7%),总有效率(93.4%)。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颈椎病与血液流变学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血液粘滞性增高与颈椎病患者症状互为因果[2]。因此改善微循环和血液粘稠度,增加脑血流量,对椎病(特别是椎动脉型)头痛、眩晕等症状的缓解有重要作用。复方丹参滴丸是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采用现代制剂新技术研制成的一种高效、速效的纯中药滴丸。方中丹参活血通经,祛瘀养血;三七活血化瘀和冰片开窍醒神止痛作用均得到充分发挥。据研究证明:复方丹参滴丸有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减轻缺血引起细胞膜和线粒体损伤,减少红细胞破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低血液粘液粘度,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的作用[3,4]。本研究也证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够降低颈椎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可明显提高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84,22(12):719
2,郭兆刚.云南中医杂志,1987,(2):14
3,孟振行,吴淑敏,孙仁俊,等.心肺血管病杂志,1993,12(2):121
4,王筠默.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9
(2000-05-17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