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床观察
天津中医 2000年第1期第17卷 临床报道
作者:张永悦 邵淑娟 施乐 陈静
单位:300400 天津北辰中医医院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加味;中风病急性期治疗;临床观察
摘要 采用以补阳还五汤加味应用于中风病早期,临床显示按发病时间统计为发病1~3天就诊为观察组,其治愈显效率90.8%,明显高于发病3天以后就诊的对照组,其愈显率65.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功能恢复及致残率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治疗机理与改善脑血流,改变脑组织缺氧状态,抑制再灌注时自由基反应,促进瘀血吸收,改善压迫症状,促进梗塞区外半暗带组织功能恢复等有关。因此在中风病的早期应用益气化瘀药物进行治疗有其显著的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4-5392(2000)01-0011-02
中风病的发病率目前仍趋于上升之势,其致残率在诸多疾病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将补阳还五汤加味应用于中风病早期患者有明显的治愈及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作用。活血化瘀法已被1997年北京世界中医大会确认为中风病早期治疗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为我院1995年3月至1998年2月中风住院病人,诊断标准按《神经病学》[1]相应诊断标准,均辅以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按其发病时间分为两组以观察疗效。发病1~3天作为观察组,发病3天以上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共计133例。观察组87例,其中脑出血15例(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45~72岁,平均60.5岁;脑梗塞72例(男40例,女32例),年龄46~82岁,平均57.5岁。对照组46例,其中脑出血9例(男6例,女3例),年龄52~73岁,平均58.3岁,脑梗塞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38~76岁,平均56.8岁。
1.2治疗方法:两组病人均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进行治疗,方药组成:黄芪40~80g,当归10~20g,赤芍15~20g,川芎10~15g,丹参20~30g,桃仁10~15g,红花10~15g,地龙12~20g,路路通10~15g,泽兰10~15g。兼阴虚风动加天麻10g,钩藤20g(后下),痰浊加胆南星10g,菖蒲15g,半夏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服用或鼻饲。并与血塞通400mg溶于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中250~500ml静脉点滴,日1次,两组病人均视其颅压情况酌情予以20%甘露醇250ml,1~4次/日,治疗2~4周后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临床疗效评定按《中医病证诊疗标准》[2],从意识状态,语言吞咽能力,关节活动度及肢体肌力4个方面采用记分法,每项功能完全丧失为0分,正常为4分,满分为16分。经治疗后积分>14分为基本治愈,积分增加8分为显效,>4分为有效,<4分 为 无 效 。 2.2治疗结果:观察组87例,脑出血与脑梗塞分别为15例,72例,治疗后痊愈11例,60例;显效2例,6例;有效2例,4例;无效0例,2例。痊愈显效率90.8%。对照组46例,脑出血与脑梗塞分别为9例,37例,痊愈3例,11例;显效2例,14例;有效2例,7例;无效2例,5例。痊愈显效率65.21%。两组痊愈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愈显率对照表
组别 |
类型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观察组 |
脑出血 |
15 |
11(73.33) |
2(13.33) |
2(13.33) |
0 |
脑梗塞 |
72 |
60(83.33) |
6(8.33) |
4(5.56) |
2(2.78) |
对照组 |
脑出血 |
9 |
3(33.33) |
2(22.22) |
2(22.22) |
2(22.22) |
脑梗塞 |
37 |
11(29.72) |
14(37.84) |
7(18.92) |
5(13.51) |
治疗前总积分为543分,平均积分为4.08±1.34分,治疗后总积分为1743分,平均积分为13.11±2.16,平均积分增加9.03±3.18分,治疗前后积分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对照表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
合计 |
观察组 |
87 |
403 |
1180 |
1583 |
对照组 |
46 |
140 |
563 |
703 |
x2=8.04P<0.01
3 讨论
脑出血与脑梗塞二者均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其病理特点为气虚帅血之功不健,致使血瘀脉中或溢于脉外或离经之血瘀于脑内,造成经络瘀滞不通而发生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甚或出现神志障碍。现代医学认为:在缺血性脑病的缺血中心周边局部血流量减少,此区脑电活动消失,而细胞外K+活动无变化,细胞膜完整为可逆性,称为半暗区,此区细胞是可逆的。如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使其恢复功能,可减少坏死面积,改善预后[3]。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之名方,其加味应用,则更突出其益气化瘀之功效;随症加减更广泛适用于多种不同证型,其作用机理与下列因素有关:1)改善脑血流循环,从而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2)抑制再灌注时自由基反应[4]。3)促进出血即离经之血的吸收,改善出血部位的压迫症状。4)促进梗塞区外半暗带细胞尽快恢复功能,减少脑细胞损伤,缩小梗塞范围。5)血循环改善后应激反应趋于缓解,减轻病理性损伤。因此在中风病早期应用益气化瘀的补阳还五汤加味进行治疗,有其显著的积极作用,能有效地治疗中风病,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致残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友岐.神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7~155
2 王立恒,永利,牟乃州.中医病证诊疗标准.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50~54
3 田桂玲.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及治疗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教材·脑血管病现代研究及防治进展,1998;9:14~15
4 张道杰,吴玉生,彭立义,等.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SOD、MDA变化的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6):48~49
(收稿日期:199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