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伤寒论》中医三焦学说,吴茱萸汤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8-09
“三焦”,亦称“三膲”,是对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六腑之一。三焦学说向来最具争议,学界一向存在“有名有形”和“有名无形”的争辩。即使是持“有名有形”论者对三焦的解剖本质也无共同知道。根据现有文献,三焦首载于《黄帝内经》,尔后《难经》《中藏经》《脉经》等古籍中均有论说,但观念不尽相同。仅《黄帝内经》中相关论说也不共同,甚至相互矛盾,导致后世学者持一种或数种说法,各不相谋,各有论据,无所适从。
 
秦汉时期,学术交流相对困难,常常相同的概念,同时期不同作品中具有不同的内在。不同时期学术的知道、见地也未必有直接的承继关系。若以此说强行解彼说,或以彼说强行解此说,往往会破绽百出,错误更甚。因而应该本着脚踏实地、细心审察的情绪进行考辨中医理论的源与流,不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伤寒论》对三焦的知道
 
咱们研讨发现,《伤寒论》关于三焦具有共同的知道。《伤寒论》中的三焦泛指消化道,上焦大致为上消化道,映射在上腹部,以十二指肠乳头为分界,首要内脏为胃,包含肝脾;中焦大致为中消化道,映射在中腹部,首要内脏为结肠和小肠;下焦大致为下消化道,映射在小腹部,首要内脏为直肠,包含膀胱和生殖系统。此外,《伤寒论》原文中的“胃”指的是以结肠特别是横结肠为主的整个消化系统。
 
《伤寒论》中关于三焦的内容许多,398条条文中呈现上焦2次、中焦1次、上二焦1次、下焦3次,共触及6个条文。因《平脉法》《辨脉法》不触及方证论说,暂不评论。
 
《伤寒论》中的上焦
 
原文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咱们以为本条条文在撒播过程中存在错简,根据文理揣度原文应是“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病位在胃,具体在幽门,病理为胃里虚寒,幽门痉挛。因虚寒严峻,进食后胃不能腐熟水谷,进而排空不良,故呈现“食谷欲呕”。这个证往往在进食流食后加剧。胃里虚寒,则消化液排泄缺乏,或许本来胃里就有水饮,进食流食或饮水后,消化液浓度下降或水饮加剧,胃腐熟、排空更慢,甚者吐逆,即所谓“得汤反剧”。“属上焦也”指出这些证状发作的病位在上焦,经很多临床验证,吴茱萸汤是此证良方。方中吴茱萸、生姜温胃止呕,人参补虚,大枣和中,以药测证,阐明这儿的上焦即解剖中的胃部。
 
原文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明代医家方有执在其著作《伤寒论条辨》中说到:“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六经者 ,犹儒家之六经。经,犹言部也。”阳明病,即病在里部,于阳明时而发热。胁下硬满即胸胁苦满较重,结肠痉挛活动减弱故不大便。幽门痉挛胃排空不良,故胃气上逆而呕。本条文叙说的证状,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医治,服小柴胡汤后,幽门痉挛缓解而上焦得通,胃向下排空功用康复而胃里的津液得下,结肠痉挛缓解大便下行,故胃气因和。里部微结既通,胸胁苦满亦解,表部微结亦开,于是身濈然汗出而热退康复。
 
《伤寒论》中的“胃”不是解剖中的胃,而是指解剖中的结肠,特别指横结肠。原文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217条“以有燥屎在胃中”,238条“胃中有燥屎者”来看,燥屎不行能在解剖概念中的胃中,燥屎只能在结肠中,燥屎积累程度重者,可积累在横结肠中,即脐上部位,因而《伤寒论》中的胃首要指结肠、尤指脐上部位的横结肠。故原文230条“不大便”服用小柴胡汤后,“胃气因和”,即结肠痉挛缓解而大便下行。
 
《伤寒论》中的中焦
 
原文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晰,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结合前面论说,“上二焦”指上焦与中焦。上焦指胃部,“犯上焦”估测仲景意为不要误用吐法伤及胃部功用。那“犯胃气”“犯中焦”所指者何?145条首要论说“热入血室”,从143条、145条、216条得出“热入血室”时有“谵语”呈现,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医治热入血室证。那张仲景为何要点着重“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因为大承气汤证也会呈现“谵语”,张仲景在此着重不能将“热入血室”的“谵语”与大承气汤证的“谵语”混杂。不能误用下法伤及里部功用,故着重“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前已叙说,“胃”指结肠,张仲景又常用“胃家”“胃气”总称里部及其功用,“无犯胃气”即不能误用下法,损害里部功用。“无犯上二焦”指不要误用吐法及下法伤及胃以及小肠、结肠的功用,此处“胃气”即里部消化道功用总称之意。
 
原文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鄙人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此条言下利的证治,且利鄙人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经医者误下,导致直肠松懈,束缚功用降低而呈现滑脱下利,张仲景谓之“此利鄙人焦”。
 
理中汤(丸)首要医治小肠消化吸收功用下降,结肠吸水功用也降低。张仲景谓之中焦利,用理中汤(丸)医治,方中干姜温里寒,人参、白术补虚,炙甘草和中,共奏温里、益气、健脾之功而下利得除。从159条得出,张仲景称直肠部位为下焦,小肠以及结肠处(即中腹部)为中焦。
 
《伤寒论》中的下焦
 
原文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鄙人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从原文看,“其人发狂者”的原因是“热鄙人焦”“瘀热在里”,腹诊体现是“少腹当硬满”。本是太阳病,六七日未愈,热毒传于里部,结于少腹,热毒损害,导致小血管功用障碍,影响少腹内安排的气血运转、瘀热互结,此刻少腹内的肠管和肠系膜损害最为严峻,肠道内的毒素被吸收入血,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脑部,影响脑部使得大脑功用紊乱,体现出失常的神志体现,故“其人发狂”。因瘀热结于少腹,少腹内的安排以及腹壁严峻痉挛严峻,故腹诊时 “少腹当硬满”。从条文看,因“热鄙人焦”“瘀热在里”而“少腹当硬满”,估测出仲景此处“下焦”即指少腹部位。
 
原文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从以上论说可知,张仲景下焦指少腹部位,少腹内的安排都属下焦,比方159条的直肠属下焦。本条中“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阐明因下焦虚寒,呈现小便白、小便清长等症状。因而估测此处下焦应当指泌尿系统的膀胱等安排。因膀胱处少腹部位,又属下焦。
 
《伤寒论》在解剖上的先进性
 
《伤寒论》的三焦能够大致归纳为:上焦指上腹部,首要指胃部;中焦指中腹部,首要指小肠包含结肠;下焦指少腹部位,首要指直肠触及膀胱等。从《金匮要略》亦能够佐证上述解说的正确性。《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累病脉证》云:“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噫而酢吞”即噫气吞酸,属上焦胃的功用;“消谷引食”属中焦小肠功用;“遗溲”则属下焦膀胱功用。当时的人体解剖以及功用判断不及现代解剖学精确、清晰,首要从大约方位、微观功用上来知道,根据不同颜色、质地、内容物等以十二指肠乳头、回盲瓣将整个消化道分为以胃、小肠、大肠为大约方位的三段,因而估测上、中、下三焦大体与消化道的不同节段重合。体表投影上焦为上腹部,中焦为中腹部,下焦为下腹部(少腹)。
 
值得一说的是,现代医学传统上以Treitz韧带(也称屈氏韧带或十二指肠悬肌)为界,将整个消化道区分为上、下消化道两大部分。但是跟着内镜和印象技能的发展,Treitz韧带作为通过腹腔手术才干定位的肠腔外解剖标志,非手术不行简易定位。为了判断消化道腔内疾病的规模,有必要重新知道消化道的分段概念。近些年来根据十二指肠乳头、回盲瓣为区分标志,将消化道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相应地命名为“上消化道”“中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可见以《伤寒论》为代表的中医学在解剖上的先进性,并且中医学现已逾越了对解剖本质的研讨,重视整体联动的功用特点。
 
张仲景的学术知道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伤寒论》自序中告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能够看出张仲景广泛承继学习了前人的学术、才智。
 
三焦概念的来源
 
焦为领会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写作(见PDF),上(见PDF)为隹(zhuī),指鸟,下(见PDF),为火,指烤,表明烧烤鸟雀。造字的转义为表明用柴薪烤熟鸟兽,作动词运用。中华民族先人燧人氏发明晰钻木取火,火的运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前史,日常日子中常常是烧烤鸟兽而食,熟食使人体生理发生巨大的改变。《说文解字》解焦:“火所傷也。从火,雥聲。焦或省。”焦意为被火灼伤,字形选用“火”作边旁,雥是声旁。其异体字,省去了两个“隹”(zhuī)。转义为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从中能够得知,焦含有烤熟、烧黄、烧黑之义。进而估测,在中医学草创阶段,借用“焦”字引申为人体腐熟饮食的功用,这也正是人体消化道的基本功用。人体消化道自口腔至肛门,大致包含胃、小肠、大肠,是人体“腐熟”功用的不同阶段,从解剖来看,胃、小肠、大肠形状有异、颜色有别,古人根据这个感性的调查,知道到饮食在消化道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改变。因而很可能用上焦、中焦、下焦来表述消化道不同方位不同的“腐熟”功用。
 
《难经·三十一难》亦载:“三焦者,水谷之路途,气之所终始也”。可见,与《伤寒论》共同,在一些前期文献中,三焦泛指人体消化道,担任腐熟水谷,是推陈出新、气血更新的要害场所。(赵鹏飞 李盼飞 康守义)
 
(谨以此文思念中医权威、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刘绍武先生。感谢三部六病学术承继人康守义教师讲解辅导。)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