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卫气是《内经》气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9-24
根据《内经》“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的论述,梳理卫气的生成、循行、生理特性和致病机制,阐述卫气失常致病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提示临床治疗疾病应当重视摄养及调治卫气,对中医预防及治疗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 卫气是《内经》气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强调卫气失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经》提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的论述。通过对《内经》关于卫气的生成、循行、生理特性和致病机制的理论梳理,阐述卫气失常致病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说明卫气失常致病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通过对“卫气为百病母”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灵枢·禁服》曰:“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母,本源。卫气“为百病母”,是说许多疾病的病机皆与卫气失常有关。卫气,是运行脉外,具有保卫肌表、抗御邪气作用的气。卫,有卫护、往返巡逻之意。《内经》基于气学理论及“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论述了卫气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理论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内经》相关论述,从卫气的生成来源、运行规律、功能性质,以及失常致病的病机变化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阐发卫气“为百病母”的机制及意义。

1.卫气的生成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指出了卫气来源于饮食,生成于脾胃,经其消化吸收,其精微之气上输于肺脏,在肺的参与下,水谷精微中剽悍滑疾的部分形成了卫气,如《素问·痹论》所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说明卫气的生成与脾胃、肺等脏腑功能关系密切。《灵枢·师传》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进一步指出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卫气的来源,脾气是否充足直接影响着卫气的盛衰。《素问·五脏生成》又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一身之气,通过宣发作用将“水谷之悍气”布于脉外,参与卫气的化生。故脾胃和肺与卫气的生成密切相关。
 
 
2.卫气的运行规律
 
由于卫气不受脉的约束,其运行方式多种多样,但概之而言,其运行规律可分两个方面。
2.1  散行  
《素问·痹论》曰:“卫者……其气悍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又如《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都进一步说明卫气行于脉外,其剽悍之性可使卫气内至胸腹、肓膜,外达肌肉、腠理,哪里有空腔或缝隙,哪里就有卫气的存在。卫气的散行方式,为其发挥某些生理功能提供了条件。
2.2  并脉而行  
《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其并脉而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如《灵枢·卫气行》曰:“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下手太阳……下足少阳……上循手少阳之分……注足阳明……下手阳明……故为一周。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指出卫气虽行脉外,但昼日沿阳经运行,夜入内脏,沿阴经运行,周而复始。二是沿十二经与营气相偕运行。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指出卫气沿十二经脉循行于脉外,与营气俱行一周后会合于手太阴,再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卫气运行有散行者,有并脉而行者,其分布以体表、四肢为主,亦行于五脏六腑、肓膜、胸腹之间等,全身各处无所不在。
 
3.卫气的功能特性
 
3.1  剽疾滑利  
《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卫气不受脉的约束,输散布达周身,相对于营气,卫气偱行快速,活力更强,除了具有专于游走的特性,同时亦善窜透。卫气剽疾滑利,既循经脉而行,又能行于经脉之外输布机体的其他部分。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张介宾在注释《灵枢·营卫生会》时指出:“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由于卫气的活跃性,营卫互化过程中,卫气更为主动,可根据人体需要出入脉道,故《灵枢·卫气》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说明卫气具有不循行于经脉之中浮而在外的特性,卫气的这一特性对机体的防御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3.2  聚集抗邪  
正是卫气剽疾滑利的特性,当机体一旦受到邪气侵袭,卫气则迅速运动至邪气入侵及留滞之处;且卫气可以感应机体正气的盛衰变化,调节和补充邪正斗争过程中络脉耗伤的卫气。如《灵枢·岁露论》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说明卫气与邪气相搏,对于邪气入侵浸淫之处具有目的地趋向性。病邪作用于人身,邪气聚集,卫气亦能协同正气,聚积以抗邪气。《素问·疟论》:“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说明在疟疾发病过程中,其休作定时的原因与邪气的盛衰变化,以及卫气的聚集抗邪之性有关,当邪气亢盛时,卫气聚集与邪气相争,则病理反应强烈而病复。这一特性说明了卫气能对致病邪气做出有目的的反应,并在正气的推动下对致病邪气加以消灭。
3.3  温煦致热  
卫气具有属阳的性质,亦有温养功能,《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具有温煦脏腑,温润肌肤,调节体温,提供维持机体进行生理活动所适宜的体温条件。如《读医随笔》所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因此,卫气盛则皮肤肌肉得到温煦,而使得肌肤温润柔和,腠理固密,机体抵抗力强,外邪不易入侵。
3.4  因时盛衰  
卫气具有根据“时序”发生盛衰变化的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提出了卫气的昼夜变化规律:“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口问》也认为:“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说明人体卫气在一天当中,随着昼夜阴阳的消长变化而变化,白天自然界阳气盛,卫气也随之由阴出阳,偱行于体表、阳经;夜晚自然界阴气盛,卫气随之由阳入阴,偱行于内脏阴经。卫气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形成了人的睡眠节律,卫行阳则人兴奋而寤,卫行阴则人抑制而寐。卫气的消长盛衰还与天地寒暑及日月运行有关,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明,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指出卫气天温日明则偏于表,天寒日阴则伏于里,月满则盛,月缺则虚。
 
卫气的节律性变化,使人体的抗病能力呈现出相应的强弱变化,影响着疾病的变化规律,进而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明疾病随卫气消长的昼夜变化规律而变化。《素问·八正神明论》则指出了因卫气起伏变化而施治的方案:“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以防止出现“重实”及“乱经”之弊。
可见,卫气的变化规律是人体形成生物节律的机制之一,反映了“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的整体观,对因时制宜治则的确立产生深刻影响。《奇经八脉考》
3.5  趋外固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又称卫阳,其敷布于体表,保护人体免受外来邪气入侵,是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灵枢·本藏》曰:“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也指出了卫气是机体抵抗外邪入侵的屏障。然而,“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素问·生气通天论》);在卫气则“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灵枢·卫气行》)。从阳气平旦运于外与卫气旦出于目,可知卫气出而主外,“下足太阳”,足太阳谓之“巨阳”,《素问·热论》亦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卫气随阳气出,藉足太阳而行,随经气布散于肌肉皮肤之间,固肌表,抗外邪。

4.卫气的病机变化
 
4.1  卫外不固  
卫外不固的病机变化既可表现于发病过程中,也与疾病表现有关。
卫气自身具有抗御外邪的能力,是阳气“卫外”功能的具体体现,同时卫气亦能并营气行于表而“充皮肤”,具有“为固”的作用。《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而人体肌表由卫阳主之,所以外邪侵袭人体,卫先受之,卫气不固则邪气趁虚而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可见,在发病过程中卫气不固是招致邪气入侵的内在因素。
根据《内经》所述,卫外不固的病机变化还会表现于具体病症中。如漏泄,《灵枢·营卫生会》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漏泄,属多汗的病证,因卫气具有剽悍滑疾之性,不循常道而行,而外受风邪,腠理开泄,则卫气见开而出,不能固摄津液故汗出如漏。因此,卫气失常,可导致病邪入侵。
4.2  结聚停滞  
卫气循行脏腑表里之间,是一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卫气的功能失调、阻滞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这是由于卫气运行失调气机受阻,卫气与邪气相搏结不解则发生胀满。《灵枢·卫气失常》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由于卫气运行失常,气滞于腹胸,郁结成病,使人发生胸胁与胃脘胀满、喘息气逆的表现。《素问·风论》曰:“风气与太阳俱入……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说明卫气凝滞会影响气血运行而导致肌肉发生麻木不仁的症状。卫气阻滞还可形成肠覃、肠瘤等肿瘤,如《灵枢·水胀》曰:“肠覃何如?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即寒气客于肠外,致使卫气营运受阻,恶气兹起,乃生息肉,即为肠覃。《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由于卫气阻滞,导致津液停聚肠间,痰凝血结,久而成瘤。
 
4.3  寤寐异常  
卫气的运行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其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与太阳同步,卫气出于阳则人清醒,入于阴则人困倦欲寐,此人作息之常也。人之寐窹,除了反映人体的某些脏腑机能,更重要的是营卫是否调和和卫气运行是否有节度的重要体现。如卫气在阳分受阻,不得入于阴,则失眠不寐;如卫气留于阴分,不出于阳,则疲乏嗜睡。《灵枢·营卫生会》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寐。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寐。”经文以老年人与青壮年人为例,说明气血充盛、气道通畅则营卫运行正常,卫气昼行阳夜行阴则人昼精夜眠;若气血衰少、气道不利则营卫运行失常,卫气昼不出阳夜不入阴,使人兴奋与抑制节律紊乱,导致昼日精神萎靡,夜晚难以安眠。因此,卫气运行失常可致睡眠异常。
4.4  变生寒热  
卫气属阳,有温煦脏腑、肌肤的功能,若卫气运行失常,一方面可郁滞化热,另方面可失煦生寒。如邪气外袭,卫气与邪相争,不能正常输布而郁滞,阳气郁滞势必化热,而引起发热。《素问·调经论》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即外感寒邪可使腠理凝滞,卫气郁滞而发热。又如《灵枢·痈疽》曰:“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说明卫气壅遏不行可导致化热而现痈疡。可见,卫气失常是生热的重要原因。
同时,卫气失常还可导致脏腑、肌肤失煦,在表可见恶寒或寒战,在里出现畏寒。如《素问·调经论》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此“阳”即卫气,寒性收引,腠理闭塞,卫气郁滞,体表失于卫阳的温养,故其人恶寒、寒栗;再如脏腑失于卫阳的温养而出现畏寒里寒之征象,《素问·厥论》曰:“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这是由于脾肾阳虚,卫阳失煦,日久寒气独留,故手足不温。因此,卫阳失煦会导致内外表里的寒象。
4.5  神机逆乱  
卫气的失常也会导致神机的逆乱,在内经中以酒悖最为典型。悖,惑乱,糊涂。酒悖,即酒醉造成的惑乱、神志不清的症状。《灵枢·经脉》曰:“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酒由谷物酿成,经过发酵蒸馏提炼而出,因而古人认为酒是水谷精气的剽悍部分,故人饮之辄醉。卫气行于体表,与酒性相类,亦具剽悍之性。饮酒之后,酒性易与卫气相合而充于皮肤,使皮肤潮红,面色红润,并且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可以不避危险,自比勇士。《灵枢·论勇》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5.结语
通过《内经》有关卫气生理病理等方面的梳理,说明卫气失常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病机所在。从《内经》论及的与卫气失常相关的病症,如漏泄、胀证、喘逆、不仁、肠覃、肠瘤、不寐、嗜睡、发热、痈疡、寒栗、酒悖等,可知卫气失常导致的病变非常广泛,无论外感、内伤病变都与卫气的不足或循行失常有关。“审察卫气,为百病母”高度概括了卫气在发病及病理机转上的重要性,可以说,“百病”之生关乎卫气,诊治疾病当重视“百病母”,而探求“百病母”,必以“审查卫气”为要。所以,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应当重视摄养及调治卫气,这对于中医预防及治疗疾病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