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概念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5-04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 维形式,是科学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科学研 究认识成果的最后结晶。概念是科学理论建构的基 石,任何一个学科体系都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 的范畴体系。中医学的概念虽有其自身特点,但中 医理论也不例外,是由基本概念构成的范畴体系。 长期以来,中医学界对基本概念的研究关注不够, 对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探讨更少,造成了中医理论 中概念混乱的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影响了中医药理 论的现代研究。本文试从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角度 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同道商榷。

1 逻辑学方法揭示其内涵与外延

任何理论体系的建构,首先必须明确其基本概 念及其体系,自然必须涉及逻辑学的基本方法。内 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 是指对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反映,外延 是指具有某种本质属性或者特有属性的事物的对象 范围。所谓本质属性,是指一类对象共同具有且仅 为该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与认识论意义上反映现 象和本质之间界限的本质属性不同,它反映的是不 同对象之间的界限。

定义就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概念、命题的内涵 和外延,使人们明确它们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 辑方法。从理论概念的定义而言,最常用的定义方 法可分为内涵定义与外延定义。内涵定义多采用属 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即首先要找出一个属,被定义 项所指代的种是该属的一个子类。然后找出属性 ( 种差) ,即把该种的分子与属的所有其他种的分 子区分开来的那种属性,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被定 义项 = 临近属概念 + 种差。外延定义则是通过列举 一个概念的外延,使人们获得对该概念的某种理解 和认识,从而明确其意义和适用范围,具体又可分 为穷举定义、列举定义和实指定义。

正确的定义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 定义必须 揭示被定义对象的特有属性或区别性特征。2) 定 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如果定义项的外 延大于被定义项,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定义过宽; 反之如果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称为定义过 窄。3)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如果违反这一规则,定义项中直接包含被定义项, 称为同语反复; 定义项中间接包含被定义项,称为 循环定义。4) 定义不可用含混、隐晦或比喻性词 语来表示。5) 除非必要,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或 负概念。

纵观中医概念、术语的使用情况,其语义交 叉、重复、含混不清的情况较为严重。如由于对 证、病机概念定义不准确或缺乏共识,至今证与病 机的关系还是学者们争论的议题,而在确立辨证论 治为中医诊疗特色的情况下 ,《中医内科学》规划 教材仍然使用 “喘证” “血证” “厥证” “痹证” “痿证”等表述中医疾病名称,造成了证、病不分 的混乱局面。再如在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提 出了瘀毒、内毒、毒热、艾毒、癌毒等概念,但对各自的内涵、外延表述尚欠准确,对临床宏观表 征、微观科学表征等研究还不深入,难以在此基础 上建构其上位概念 “毒” ,进而形成符合逻辑结构 的概念体系。梁茂新等 [1 ] 在对中医一些基本术语 定义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定义概念中存在的 问题可归结为 5 个方面: 1) 属于 “种差”的内容 未能揭示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差异; 2) 经常出现被 定义的术语,同语反复非常普遍; 3) 频繁借用现 代医学的概念,导致内涵的混淆和误导; 4) 存在 含义不清、本身需要首先定义的概念,进而使定义 模糊不清; 5) 属于 “邻近的属概念”通常不是被 定义概念的上一层次的概念,甚至不属于医学术 语。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中医概念、术语特 殊性的客观原因,也有逻辑学知识欠缺的主观原 因。因此,加强逻辑思维水平的培养,提升运用逻 辑方法的能力,重新界定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含义, 明确各自的外延,厘清概念间的关系,无疑是中医 理论研究亟待补上的一课。

2 发生学方法揭示其形成与本义

发生学方法是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 的方法,它把研究对象作为发展的过程进行动态考 察,注重考察历史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 因素 [2 ] 。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而言,知识是不断 构造的结果,知识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 总是以一些新结构的形成为标志,发生认识论的中 心问题就是关于新结构的构造机制问题,故发生学 探究与认识相关的结构生成,不仅要研究认识如何 发生,也要研究认识为何发生 [3 ] 。

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就是运用发生学方法, 尽可能地把中医的概念、命题回置于其发生发展的 特定历史条件下,即概念、命题得以产生的实践经 验、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背景下加以综合动 态考察,以明确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初始内涵,弄清 基于这些概念所进行的原始的逻辑运演过程,厘清 中医理论的概念体系、结构框架、思维模式,揭示 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中医理论的规范、 建构、创新提供前提保障。从中医概念的发生学研 究而言,黄龙祥 [4 ] 对经脉理论术语的还原可谓典 范,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梳理和逻辑分析后指 出,在以树为隐喻的联系之脉的框架中,以 “脉” 表达直接的、确定的、常规的联系,以 “络”表 达间接的、不确定的、临床的联系。联系之脉的本 意就是对穴位远隔治疗作用途径的一种示意、一种 假设、一种理论解释。在以水为隐喻的血脉理论框 架下,脉之大者为 “经” ,脉之小者为 “络” ,可 见 “经脉”一词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表达完全不 同的内涵。从二者的关系而言,联系之脉是从血脉 这一实体之脉抽象出来的,但其产生后就不再受血 脉的束缚和局限,可以包容或整合更多实体的功 能。而在汉代 “气血循环”学说的建构过程中, 借用联系之脉以补气血循环理论循行路径的缺环, 经脉理论被整合到血脉理论之中,为后人对经脉理 论的正确理解铺设了重重屏蔽,导致实验研究者持 续几十年的 “经络是什么”的追问。在明确了经 脉概念的含义、发生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了古 代经脉学说的本质与价值,认为经脉理论隐含着 “人体特定远隔部位— — —体表- 体表、体表- 内脏之 间存在特定的联系”的科学问题,但该理论的假 说没有反映出对人体 “体表- 体表- 内脏关联律”的 本质,其对于当代乃至于未来生命科学的价值在于 其发现的规律,而不是古人提出的假说。由此可 见,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正是正确理解中医基 本概念的含义与所说明的问题,进而建构中医理论 以及开展现代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3 诠释学方法揭示其意蕴与价值

诠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技艺 学,其主要任务一是确立语词、语句和文本的精确 意义内容; 二是找出这些符号形式里所包含的教导 性的真理和指示,并把这种真理和指示应用于当前 具体情况。严格地说,中国学术史上从来也不存在 一种作为理论出现的诠释学,但由于通过对经典的 不断诠释来传承与拓展一种思想的传统,历来是中 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特点之 一,因此,诠释学在中国哲学思想、自然科学包括 中医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傅伟 勋 [5 ] 提出的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中 医学概念的研究关系最为密切。创造的诠释学共分 5 个辩证的层次: 1) “实谓”层次: 原思想家 ( 或原典) 实际上说了什么? 这一层次主要是考 证、训诂、版本辨析等。2) “意谓”层次: 原思 想家想要表达什么? 或他所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这一层次主要通过语意澄清、脉络分析、前后文表 面矛盾的逻辑解消、原思想家时代背景的考察等等 方式,尽量 “客观忠实地”了解并诠释原典或原 思想家的意思或意向。3) “蕴谓”层次: 原思想家可能要说什么? 或原思想家所说的可能蕴涵是什 么? 这一层次则关涉种种思想史的理路线索、原思 想家与后代继承者之间的前后思维联贯性的多面探 讨、历史上已经存在的种种原典诠释等。4) “当 谓”层次: 原思想家 ( 本来) 应当说出什么? 或 创造的诠释学者应当为原思想家说出什么? 这一层 次诠释学者设法在原思想家的教义的表面结构底下 发掘深层结构,据此批判地考察在 “蕴谓”层次 所找到的种种可能义蕴或蕴涵,从中发现最有诠释 理据或强度的深层义蕴或根本义理出来。5) “必 谓”层次: 原思想家现在必须说出什么? 或为了 解决原思想家未能完成的思想课题,创造性地诠释 学者现在必须践行什么? 这一层次诠释学家不但是 为了讲活原思想家的教义,还要批判地超出原思想 家的教义局限性或内在难题,解决后者所留下而未 能完成的思想任务。在这 5 个层次中,前 3 个层次 完成的是 “批判的继承”的任务,后两个层次才 对应 “创造的发展” 。

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方法为中医学概念的研究 提供了思路与方法。于智敏 [6 ] 运用该方法诠释中 医 “毒”概念,认为中医 “毒”概念的提出实际 上是在探讨一种研究、解决复杂科学系统集成的方 法,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一个理论模型,分析疾病的 一种逻辑形式,解决复杂问题的理论工具,其侧重 点在于说明 “毒”这个复杂事物对 “人体- 生命” 这个有机结合体整体性质的影响及危害程度。赵凯 维 [7 ] 遵循诠释学 “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 谓”的 5 个步骤,诠释了病机 “辨证机、调气机、 开枢机、启神机、焕生机”的核心内涵,认为病 机蕴含证机标本,反映气机升降,体现枢机开阖, 诊察神机得失,判断生机有无,揭示病机概念蕴藏 的深层意蕴,充分体现了诠释学所提倡的创新性。 另外,有学者运用诠释学的方法对玄府、禀赋、证 候、浊阴、浊邪和浊病、络脉络病与病络等概念进 行诠 释,并 且 突 出 强 调 了 诠 释 学 实 践 智 慧 思 想 [8 -9 ] 。由此可见,将诠释学方法用于中医概念的 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医学术的继承,同时也可以促 进中医学术的创新。

概念是理论建构的细胞,理论可以说是概念之 网络,要建构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自洽的中 医理论体系,首先必须明晰中医理论基本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规范其表述,而逻辑学方法、发生学方 法、诠释学方法对于中医概念的研究均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概念的明晰与规范,也是促进中医理论多 学科研究以及中医学术普及与交流的前提条件,中 医概念问题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 1] 梁茂新, 范颖, 李国信.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29.
[ 2] 冯契. 哲学大辞典[ M]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318- 319.
[ 3] 汪晓云. 人文科学发生学: 意义、 方法与问题[ N] . 光明 日报, 2005 -01 -11( 8) .
[ 4] 黄龙祥. 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M] . 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社, 2016.
[ 5] 傅伟勋. 创造的诠释学及其应用[ J] . 时代与思潮, 1990 ( 2) : 239- 259.
[ 6] 于智敏. 中医药之“毒” [ M]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 2007: 169- 170, 181- 184.
[ 7] 赵凯维. 中医病机概念诠释[ D] .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 院, 2010.
[ 8] 常富业, 王永炎. 浅谈诠释学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J] . 天津中医药, 2010, 27( 4) : 267- 270.
[ 9] 王永炎, 郭蕾, 张俊龙, 等. 论诠释学与中医学创新[ J] . 中医杂志, 2010, 51( 7) : 587- 589.

作者:邢玉瑞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