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发展特点浅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4-12
近半个世纪以来,受现代医学发展的影响,中 医学的治则治法理论有了新的独具特色的发展,简 述如下。

1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

1. 1 结合中医疾病或病证的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 火神派是清代末期由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 个重要中医学术流派,以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 称,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郑钦安代表著作有 《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 》 《伤寒恒论》 ,郑氏重视 阴阳辨证,在 《医理真传》中有 “辨认一切阳虚 证法”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阳虚证门问答” “阴虚证门问答”等 ,《医法圆通》有 “各症辨认 阴阳用药法眼”等章节,表明其对阴阳辨证的重 视,强调 “病在阳者,扶阳抑阴; 病在阴者,用阳 化阴” 。其学术传人不乏名医大家,如卢寿之、吴佩 衡、祝味菊、范中林等屡起重症而为人传颂 [ 1 ] 。吴 佩衡认为,扶阳驱寒,宜温而不宜补,温则气血流 通,补则寒湿易滞 [ 2 ] ,因此,他用扶阳诸方所治阴 证案例,绝少夹用滋补之品。祝味菊提出在疾病治 疗过程中 3 个重要的观点: 1) 阳气不衰,生化不 绝; 2) 阳不患多,其要在秘; 3) 阴阳滋补,当分 轻重缓急 [ 3 ] 。杨志一结合湿邪致病及发病特点,提 出解表散湿法、芳香化湿法、苦寒燥湿法、苦温燥 湿法、淡渗利湿法、清热利湿法、理气化湿法、益 气化湿法、温阳祛湿法、升阳除湿法、苦辛泄湿法、 燥湿化浊、解毒燥湿治湿十三法 [ 4 ] 。

1. 2 结合现代医学生理病理的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家开始参考现代 医学的生理病理学研究成果,而目前中医学的治则 治法的科学研究多以现代医学的方法与思维为主 体。中医在病证结合方面,治则治法理论也取得很 大发展。如邵长荣 [5 ] 认为,结核病的治疗以清肺 解毒、行瘀杀虫为基本治疗法则。根据肺结核干酪 样坏死和结核结节的病理表现,结合病程较长,病 灶纤维化多见,病变局部因淋巴、血管破坏引起局 部循环障碍,病变不易痊愈等情况,认为这与中医 机体感受外邪后,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血行受阻 产生瘀血内停而出现结块有相似之处。另外,本病 病史较长,久病必瘀,也应加活血药物以化瘀生 新,改善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以帮助药物到达病灶 增加疗效。同时认为,在祛邪的基础上应注意扶 正,以阴虚为本、火旺为标,提出了泻火行瘀的治 疗方法,创制了 “芩部丹” ,能够有效提高结核患 者痰菌转阴率、改善症状 [5 ] 。 又如,20 世纪 80 年代沈自尹在 《微观辨证和 辨证微观化》 [6 ] 中首次正式提出微观辨证的概念, 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 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 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 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 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简言之,是试用 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证。微观辨证主要包括: 1) 微观舌诊学,通过化学分析脱落细胞与舌苔的关系 研究; 2) 微观病机学,如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 证与单核细胞 ANEA、ACP 的关系研究; 3) 微观药证学,如病- 证- 方与西医理化指标关系的研究。 有学者通过微观辨证认识某病或某证与某些理化指 标的联系,深化了中医对某病或某证的认识,提出 相应的治则治法 [7 -8 ] 。 1. 3 传统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 如国医大师李士懋 [9 ] 在传统汗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广义汗法与狭义汗法的概念,认为传统治法 采用发散的药物,以发汗为目的的治疗方法为狭义 汗法; 而不以发汗为目的,通过调整阴阳使机体出 现正汗出的治疗方法为广义汗法。同时认为,表证 常常脉沉,并非皆脉浮; 汗法不仅用于表证,还可 应用于里寒证、阳虚寒凝证等情况; 提出测汗法、 测便法的概念; 提出正汗与邪汗的概念; 以平脉辨 证为体系核心,主要以脉来确定寒凝证,并提出应 用汗法的标准、正汗的标准、寒凝证解除的标准; 组创了汗法的典型方剂 “寒痉汤”等。李士懋的 汗法体系,拓宽了传统汗法的应用范围,制定了汗 法应用与预后判断的标准等,使得汗法有法可循, 规范了汗法的应用,对中医学汗法体系的完善做出 了很大的贡献。

2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发展的特点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发展的主体是名老中 医,名老中医是中医群体中理论水平较高与临床疗 效较好的人群,是一个时期中医学术与临床水平的 代表 。“名”指在学术与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中医界享有威望 ; “老”指具有丰富的理论与临 床经验,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学术体系。

2. 1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与传统治则治法理论 的异同

当代名老中医大多熟读经典甚至能够流利背 诵、研读古代名家著作,因此,在治则治法上基本 上是除了继承古代医学经典的治则治法以外,其在 研习各家著作、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 独具特色的治则治法,如李士懋的汗法体系、杨志 一的治湿十三法等。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名老中 医对病 ( 西医的病) 证结合进行了思考与临床实 践,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治则治法理论,如秦伯 未治疗心绞痛的养心通阳活血法 [10 ] 、邵长荣治疗 肺结核的泻火行瘀法 [5 ] ,这些都是古代医家难以 实现的。对于治则治法理论的提出,一般特点为: 一个病或证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治疗原则 ( 不同医 家观点可能不同) ,一个治疗原则通常又包含了多 种治法,每一个治法除了每位医家的代表方剂外, 又与多个方剂相对应 [11 ] 。

2. 2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共性规律

综合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特点,可以总结 名老中医在继承、发展、创新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 论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其共性规律如下。1) 源于 经典,对传统治则治法理论的继承: 名老中医均对 经典以及传统的治则治法理论非常重视,深入研 究,对于非常重要的地方还能够熟练背诵,因此, 很多中医大家均强调了传承经典、继承古代名家学 术经验的重要性 [12 -13 ] 。2) 师古而不泥古: 虽然 名老中医对于经典及传统理论非常重视,但是又不 拘泥于传统理论,对古代治则治法理论进行思考、 探索,在临床上发现问题,对传统治则治法理论有 所创新与发展。3) 来源于临床,验证于临床,发 展于临床: 对于一个治则治法理论的提出,大多是 在临床上发现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理论结合临 床实践,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治则治法理论,然后 验证于临床,再不断地进行完善发展。验证于临床 有效,能够解决临床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名老 中医的治则治法大多已经过了数十年临床的验证, 确实能够解决临床上的急症、疑难病症等问题 [14 ] 。

2. 3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个性特征

当代中医的治则治法理论又有一些不完全相同 的地方,具有某些个性的特征。1) 基于对治则治 法深入研究并发展传统的治则治法理论: 如李士懋 通过对汗法的本质 ( 阳加于阴谓之汗) 进行思考, 提出广义汗法、狭义汗法、测汗法、正汗、邪汗等 概念,由于李老重视脉诊,又提出了以平脉辨证为 核心的狭义汗法的应用范围、正汗的标准、邪汗的 标准等规范。李士懋之汗法已经不同于狭义治法的 范畴,其中蕴含深刻的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应属 于治则范畴 [9 ] 。2) 基于对中医学生理病理的深刻 认识而发展的治则治法理论: 如火神派通过对人体 阴阳关系的思考,提出了扶阳思想,强调 “病在 阳者,扶阳抑阴; 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又如周 平安通过对温病的深入思考,六经辨证、卫气营血 辨证、三焦辨证的深入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 实践,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有机 结合,提出三期二十一候的辨证方法以及相应的治 则治法 [15 ] 。再如姜春华教授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思 想,针对临床重症、急症提出了截断扭转的思想以 及相应的治法 [16 ] 。3) 结合西医学生理病理发展的 治则治法理论: 如祝谌予 [9 -11 ] 提倡高层次的中西 医结合,要善于结合西医的病以及理化检查,作为 中医辨证的依据,通过对数千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观察,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将糖尿病归纳为气阴 两虚、燥热入血、阴虚火旺、阴阳两虚和瘀血阻络 5 型,提出了相应的治则治法,根据糖尿病患者合 并有血管病变,提出了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思 想,并自拟益气养阴活血的降糖活血方 [17 -18 ] 。秦 伯未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西医生理病理学提出 肝硬化治疗的辨证七则,以及相应的治则治法 [10 ] 。 4) 具有学科特点: 如周平安教授针对的是温热病 的治疗 [15 ] ,姜春华教授针对的是重症、急症的治 疗 [16 ] ,国医大师夏桂成针对的是妇科的治疗 [19 ] , 王永炎院士针对的是中风病的治疗等等 [20 -21 ] 。5) 具有地域特点: 如火神派提出的扶阳思想,主要以 四川一带地域潮湿之处为主; 周平安教授提出的表 里和解法治疗流行性感冒也主要是针对北方的流 感 [15 ]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参考文献

[ 1] 张存悌. 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M] . 增订版. 北京: 人民 军医出版社, 2012: 1- 176.
[ 2] 顾树华. 吴佩衡学术思想研究及医案评析文献汇编 [ C]/ /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暨纪念吴佩 衡诞辰 120 周年论文集, 昆明: 2009.
[ 3] 沈凌波, 寿越敏, 夏溪, 等.“火神派” 学术思想的源流和 特色[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10) : 2259- 2261.
[ 4] 杨志一医论医案集[ M] . 杨扶国,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1981: 41- 51.
[ 5] 薛鸿浩, 张惠勇, 鹿振辉, 等. 邵长荣运用芩部丹治疗肺 结核的经验[J]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6) : 520- 521.
[ 6] 沈自尹.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 . 中医杂志, 1986 ( 2) : 55- 57.
[ 7] 杨智海, 刘吉善. 刘吉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经 验[ J] . 光明中医, 2008, 23( 12) : 1925- 1926.
[ 8] 白长川, 李小贤. 李寿山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经验 [ J] . 辽宁中医杂志, 1993, 20( 10) : 4- 6.
[ 9] 李士懋, 田淑霄. 汗法临证发微[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11: 2- 34.
[ 10] 王凤岐, 吴大真, 王雷. 秦伯未临床经验集粹[M] .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27- 135.
[ 11] 张晓雷, 马家驹, 沙茵茵, 等. 论 “从构成角度将治则治 法进行区分与分级” [J] . 环球中医药, 2015, 8( 11) : 1414- 1415.
[ 12] 李士懋. 从经典临床价值谈中医传承发展[ N] . 中国中 医药报, 2014- 08- 08( 6) .
[ 13] 周仲瑛. 读经典, 谈感悟[J]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5) : 273- 277.
[ 14] 周凤梧, 张奇文, 丛林. 名老中医之路[ M] . 济南: 山东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39- 448.
[ 15] 焦扬, 王玉光. 疑难病证治心悟: 周平安教授临床经验 辑要[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86- 198.
[ 16] 姜春华. 扭转截断重祛邪. 先证而治勿因循[ J] . 中国 社区医师, 2003, 18( 11) : 21- 23.
[ 17] 祝谌予. 降糖活血方治疗糖尿病[J] . 北京中医, 1989 ( 4) : 3- 4.
[ 18] 祝谌予. 糖尿病证治: 祝谌予[ J] . 中医杂志, 1986( 6) : 10.
[ 19] 谈勇. 夏桂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M] . 北 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1- 83.
[ 20] 王永炎, 李秀琴, 邓振明, 等. 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 158 例疗效观察[J] . 中国医药学报, 1986, 1( 1) : 22- 24.
[ 21] 谢颖桢, 王永炎. 中风病化痰通腑治疗后的病证转归 与相应治疗[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1( 12) : 800- 803.

作者:张晓雷 马家驹 王玉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