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2-12
仔细回忆我对中医药粗浅的认识,总是可见文学的身影。年幼时读《红楼梦》,没读懂其中的情痴,病弱的黛玉常年服药倒是印象深刻;中学读鲁迅的文章,“人血馒头”给当时的我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后来长期沉迷各路小说,中医药的知识也浸透其中。金庸小说中各种解毒,疗养内伤情节,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不仅是武林高手,而且医术高明,武、医相兼。许多网络小说则十分喜爱用中医药名来给角色命名。众多文学作品中对中医药的涉及或深刻或肤浅,对其描述或赞扬歌颂或激烈批评。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对中医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古代文学与中医药
 
儒医 
文化
 
儒医的概念源自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宋代以降,儒医正式形成并渐成潮流,诸多文人士大夫步入岐黄之路。范仲淹甚至曾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明清两代,也是儒医辈出。儒医文化的发展,使得业医者处处有儒者之风骨,同时文人学士也常常精通中医药知识。
 
若仔细翻阅古人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融入其中的中医药知识。
 
柳宗元的《种仙灵毗诗》《种白蘘荷》,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诗人患病后自己种植中医药治愈病症的故事。在苏轼的诗文中,谈医论药的为数不少。在《苏东坡集》中,有《赠眼医王生彦若诗》一首,长达二十韵,赞叹王彦若精湛的金针拔目翳技术。《苏东坡后集》中,有《小圃五咏: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是咏药诗中的珍品。 
 
四大名著更是寓医学于文学中,《红楼梦》中通过对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描写,渗透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子午流注、肺腑经络、辨证论治、卫生保健预防等复杂的中医理论知识。
 
有人做过统计,一部洋洋大观的《红楼梦》涉及疾病与医药学知识的描述,多达291处,5万多字,使用医学各种术语161条,阐述各种病症114种及膏、丹、丸、散方剂45个,药物127种,提到的太医、御医、游医14名,评述完整医案13个,其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精神、皮肤和法医等学科。 
 
《西游记》中唐三藏曾巧联药名作了一首著名的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对中医药 
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医药知识的另一种载体,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播。人们在赏析文学作品的同时,一并了解了传统的中医药知识。
 
其次,古代受儒医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中对中医药的描述大多数是正面积极的,为中医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四大名著寓医学于文学,使两者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文学与医药学完美地融合,这在世界的医药科学中及其发展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铸就了中医药一大特性。中医药绝不是干巴巴的科学知识,而是常常可以从中领悟出丰富的诗性意境,并从中感悟人的生命,领略天体的运行以及寓于在“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之中的混沌之美。这也是中医药独特的魅力。 
 
五四时期的文学与中医药
 
文学家 
对中医药的猛烈批判
 
五四运动在弘扬民主与科学的同时,也掀起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孤注一掷地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能救中国,并坚定地认为中国要摆脱积贫积弱的落后现状就必须“脱胎换骨”,必须废旧学兴西学,特别是有着明确标准的“科学”的成为了一切事物正确与否的准则。而中医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很难用“科学”的标准来评价,很难用科学来印证其实质的价值,中医的命运也因为这一特质而变得曲折,在此标准下中医的地位和生存现状不断恶化,使得整个社会潮流中不断地涌现出抨击中医、甚至出现“废除中医”等过激的行为。 
 
梁漱溟在其著作《东方文化及其哲学》中阐述了自己对中医的批判。“讲到医学,中国说是医学,其实还是手艺。西方的处方,一定的病有一定的药,无大出入,而中医的高手,他运才使巧的地方,都在开单用药上。十个医生有十个不同的处方,并且可以十分的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凭准的,究竟病是什么?病灶在哪里?并不定要考证,只凭主观的病情观测罢了!” 
 
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中,以辛辣的笔触对中医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父亲病重期间不间断的找寻中医治疗,价格昂贵,并且故弄玄虚找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作为药引,“梧桐叶”借其恰、秋气,“经霜三年的甘蔗”“打破的旧皮鼓”“原配的蟋蟀一对”等,揭示了他们故作神秘和玄虚、拼命捞钱、草菅人命的恶劣职业道德。巴金也曾高呼“干净彻底消灭中医,平生所愿,亲眼看到人人都清楚认识到旧医就是巫术,像老鼠过街一样人人喊打。”
 
对中医药 
的影响
 
文学家们在文学作品中对中医药的炮轰,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反对中医文化的舆论氛围,而这种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导向和舆论引导对中医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创伤不可估量。
 
梁启超的甚至在其被协和医院误诊,将无病的右肾给切除之后,仍然没有半点怨言,而是继续维护代表科学的西医,反对传统的中医。“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即如我这点小小的病,虽然诊查的结果,不如医生所预期,也许不过偶然例外,至于诊病应该用这种严密的检察,不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余地的。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更令人吃惊的是,反对中医的言论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分子的舌尖与鼻头,而是从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的言论,逐渐发展到政府的直接介入。当时执政府制定的反对中医的政策俯拾皆是:“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而没有涉及中医,完全把中医药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1922年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采取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通过‘废止中医案’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方法。”这些政策现在看来实在触目惊心,无疑是对中医药致命的打击。
 
直至今日,也有人利用文学大家鲁迅的有关言论反对中医药,这是对鲁迅革命思想及其所处时代精神的误解或有意曲解。 但五四文学家们对中医药生存发展造成的深远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新中国初期文学与中医药
 
强烈 
的政治色彩
 
这个时期的中医药发展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具有强烈的中医情结。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延安时期,针对有些西医看不起中医,毛泽东指出: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针对歧视、排斥中医的现象,毛泽东严肃地指出:几年来,都解放了,唱戏的也得到了解放,但是中医还没得到解放。毛泽东不仅关心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且还与许多名医都有交往,请他们看病,甚至与他们亲切长谈。 以毛泽东为首的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视与发展改变了文学作品对中医闭口不谈的局面,开始出现以中医药为书写对象的小说。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俞白的《吾也狂医生》,叙述了一个只问“济世救人”不问世事的儒医形象,最终转变为为革命献身军医英雄的历程。杨啸的长篇小说《红雨》描写了一个叫红雨的社员决心当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脚医生,她经历各种磨难,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的过程。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以“赤脚医生”为书写对象。不难看出,这些文学作品中都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
 
对中医药 
的影响
 
当时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文艺体制化的特殊形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艺的阐述,居于主导地位,通常也总是文艺政策的来源,而整个文艺的运行与走向,乃至每个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由文艺政策支配。”因而当时描述中医药的文学作品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如在政治目的的导向下,很多赤脚医生题材的小说并没有真正详细深入地书写中医中药。而且这些年代的文学作品由于革命色彩过于浓厚,影响其文学价值,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如我就从未听闻上述所提及的小说。但同时,这些文学作品是当时文化大背景下的产物和真实写照,对于中医药逐渐摆脱五四时期对其强力的批判与否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中医药渐渐逃离万人唾弃的深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特别是对“赤脚医生”光辉事迹的描述,促进社会大众对中医药的支持和认可。
 
 
 
当代文学与中医药
 
百花齐放 
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带来的自信,全球化进程中带来的客观与理性,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中医药小说创造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高潮。在我看来,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严肃文学作品。如自2001年起后出现了长篇小说《药铺林》;杨晓雄,张永和的《大清药王》;郭宝昌的《大宅门上、下》;冀丹丹的《益生堂》;青斗的《大中医》;重阳的《李时珍》;文泉杰的《女国医》等等;一类是武侠、玄幻类的小说中的中医药元素。如冬雪晚晴的《鬼郎中》,《问中医几度秋凉》等。武侠小说更是与中医药紧密相连,《射雕》三部曲中,有两种最高深的功夫,即《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分别以人身之阴、阳为根基,而能练成惊世骇俗、天下无敌的武功。《笑傲江湖》中的“杀人名医”平一指,他医病诊脉,只用一个指头为患者切脉,便能做出明确诊断,丝毫不爽。小说中更是有许多治疗性药物和毒性药物。还有一类则是为了增添作品的文学气息,借用中药名来给小说人物命名的各种网络小说。最著名的则是家喻户晓的“景天”、“雪见”、“紫萱”、“龙葵”、“重楼”。
 
对中医药 
的影响
 
近年来上述中医药题材的第一类文学作品,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作家几乎都与中医药有着特殊的联系,有的自己本身就出身于中医世家。因而小说对中医医理药理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与阐释,并对中医药文化曾面临过的困境、长期以来中医药所遭受到的误解以及人们对中医文化所产生的疑惑进行了客观的解答和阐释。使得读者对中医药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说作者是假托小说家之名,来宣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后两类文学作品相比则缺乏专业性,中医药只是作品中的点缀,但其对中医药的巨大传播作用不容忽视。如金庸在小说中将医药学知识放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加以描述,读起来颇有趣味性,使读者在欣赏故事时,对传统中医药学有了一个感性的、粗浅的认识。重视故事情节的网络小说更是如此。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医药的知识描述的固然不够专业全面,但它们能激起读者对中医药的好奇心,对中医药萌生好感,避免其对中医药毫不了解、漠视,甚至跟风的鄙弃。可能还会促使部分读者进一步去了解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未来展望
 
中医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要旨难免晦涩艰难。文学的一大作用就是让中医药变得更加亲民可爱,促使人们不知不觉去关注、了解中医药。而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愿意花在浏览一种信息上的时间越来越短,吸引人们的注意越来越难。但借助新媒体的帮助,仍可以将文学与中医药融合,促成中医药的发展。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与中医药相关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有趣生动的语言阐释的中医药的一些知识等等。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时效性、多媒体性等显著优点,相信合理借助其帮助,将会起到拓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受众面和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的作用。相信中医药不会被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与海量的信息浪潮中,而是被岁月磨砺的更加珍贵。
 
作者为浙江大学法学院学生张慧琳,选修《从神农百草到现代中药》
课程后,有感而发特此撰文。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