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强调“四诊合参”,是因为疾病往往错综复杂,单凭一种手段容易出错。所以需要互相印证。这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各有所长,各有局限。所以需要互相参照,取得最大的一致性,才好下定结论。
望:内容很多。象癫狂痴呆等精神病人,随便一个人都能一看便知。因为病人的行为言语都很异常——面对墙壁高声叫骂,奔走呼号,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可是普通病人就有难度了。更有化妆的,刮舌的,整容的,灯光下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这就是望诊的局限。
2016年8月,来了两位做IT的女士,手刚往上一搭,望了一眼对方的神色,说:“开心点嘛”。同来的伙伴很是诧异,问我怎么一下就知道。而其本人看上去阳光大方,面色白嫩。可是我一切脉,两寸滑数,舌红,齿痕,我就有点纳闷。再一问,原来她的妆化得很自然,没看出来,掩盖了真相。
闻,是指听声音和闻气味。治过一个肾虚严重的人,腐气难闻;一个做了二十年景泰蓝鎏铜的口腔溃疡患者,则全身铜色,曾经满身甜味。一位来做推拿的女性的香水味让我误以为是体气。
2015年春节,《中国日报》的一位副主编,一进门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容询问。说是浑身难受,查无结果,很是苦恼。其实他的这些举动已经告诉我了。压力大,太紧张了,心火亢盛。已经“心不由己”了。原来因为刊物向国际发行,生怕出错,每期整个版面他都要一字不落的详细审视。全年都不休一个星期天。这时已经知晓他的脉象该是啥样了,然后再把脉验证一下:左寸滑数。这就确定无疑了。
问:通过询问了解病情。但患者本人并非都能说清楚。除了聋哑,智障,幼儿等,正常患者也有自述不清的。
2009年冬天,一位患者腿疼,走路蹒跚。心想她是内蒙锡盟人,属于高寒地区,多半是寒腿。就给她切脉,两尺虚,右关虚涩。问她说养殖牛羊多年,确是受寒。我说你的胃不太合适,需要先把脾胃调好,才便于补肾治腿。她说“我的胃没毛病,吃啥都行”。我很奇怪,明明脉象明显,怎么不对?继续了一会儿,她忽然说“我吃啥都行,就是吃啥都疼”。看,就是这样。还有的问了半天,吭吭憋憋,最后回答:“我也不知道”。
有个外科医生,要求只看颈椎,说别处没事。我说我得先看脉。左尺虚,右关滑,舌齿痕,苔黄腻。我说“你的胃不合适,有热”,他说“是”。“腰也不舒服”,他说“是,有时疼”。问他说有一次做断手再植用了九个小时。因为手术需要“久立”,久立伤骨,而“肾主骨”,但他并不知道颈椎病和肝肾有密切关系。这就是西医思维,孤立的看问题。医生都这样,不要说普通人了。
切:是通过按摸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等来诊断疾病。《史记》:“今天下言脉学者,由扁鹊也”,西汉桓宽说“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生”。《黄帝内经》有脉论。《难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后有晋•王叔和的《脉经》。张仲景的《伤寒论》则是对《内经》和《难经》脉学的经典运用。李时珍作《濒湖脉学》,是脉学入门的好教材。近代中医学家张山雷的《脉学正义》也是脉学经典。朱丹溪的《脉学证治》结合临证,强调“先脉诊,次审因,次辨证。”,“必先求诸,而因,而证,而治,四者井然”。其他经典及近、现代名医大家的专论或医案也不胜枚举。经典医案都会把脉象做为一个重要的断病依据记录在案。并与舌象并称为脉象,舌象。足见切脉的重要性。
经络学中的脉会——“太渊”,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把脉部位——掌后桡动脉浅表部位。俗称寸口。所谓“独取寸口”是出自《难经》,推广于王叔和,即省去虚里、跗阳等的脉诊法。延用至今。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中指对准掌后高骨处,为关;食指按关前(腕端)为寸;无名指按关后(肘端)为尺。左:寸候心,关候肝胆,尺候肾。右:寸候肺,关候脾胃,尺候肾(命门)。布指疏密视人身材灵活掌握。脉的形象称为“脉象”,现在通常采用28种之说。
诊脉时需用不同指力以体察脉象,称为“候”,轻力按至皮肤为“浮取”,中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力按至筋骨为“沉取”,每个部位都需浮、中、沉三候,故称“三部九候”(寸口诊法)。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寸口即是肺动脉。“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主宰五脏六腑和全身的生命活动。所以如有变化都能够通过血脉反映到心脏,进而在寸口脉象上反映出来。
现在临床上很常见的是在医院查无结论,而病人则是痛苦不堪。这时的脉诊就会显示出其独到的诊断优势。遇此只要右脉沉、细、弦,此人腹中必有痞块。其他常见的是左脉弦长、关前滑数,是肝阳上亢和心火上炎的典型表现。也是发生猝中的危险隐患。这和当下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压力过大很有关系。
切脉虽能直中客体,但有的人寸口“无脉”,就是腕部周遭摸不到动脉。这就更显出“四诊合参”的必要性。
2016年4月,患者74岁,脉搏31,在广西医大附院住院无效。为避免心脏手术而来京就诊。
查其脉迟有力,按理属寒。可是舌象红中泛青,苔薄微黄,偏左侧有两个明显的瘀点。而面部明堂则黄中泛红,总体感觉还是热证。进一步结合推拿按诊,其腹部坚硬胀满,应属中焦热盛受阻而出现的“热极似寒”的“假象”迟脉。于是“舍脉从证”,用推拿和汤剂。至第八天返回时稳定在43次以上,回到南宁继续服药一周,恢复到53——55次。
人体常常会出现信息传递障碍,外在现象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内在本质。医生需要“去伪存真”。所以患者不要以脉“考验”医生,隐瞒病情,增加诊断难度。
脉学虽难,必有其径。“闻道有先后”,“入门既不难”。学子不必为一时之困顿而却步。也可以通过已知病证联系脉学理论进行“倒学”。只要用功,说不定哪一天茅塞顿开,就会别有洞天。
不懂切脉的中医历来就有。应该与医者手指的生理感觉功能有关系。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治病救人”也是可歌可敬。常常为自己学不会切脉而遗憾叹息。这与“伪中医”和骗子是两码事儿。
切脉如果像有些人说的是“华而不实”,“文化习俗”,“没有实际意义”,那么几千年来历代中医大师们就都成了白痴?“隔行如隔山”,不懂不要装懂。拿出鲁迅反对中医做口实并不稀罕。鲁迅不懂中医,所做评论绝不能成为真理。人无完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拿伟人身上的“疖肿”当“奶头”。
中医的理念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上医治未病”,就是明察秋毫,不待其病成势而擒之。现在一些医者苦于病人越治越多,根本的原因就是预防不利。而脉诊则在“治未病”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所谓“脉病人不病”,就是身体外在表现还没有出现疾病征兆,而通过脉诊就会发现体内疾病的一些蛛丝马迹,预判出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好预防预治,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切脉就成了预防疾病的高级“预警机”。这对当今人们的养生防病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之博大精深不是随便能够认识的,所以做为真正的中医人不会妄自尊大。任何人也不可能把中医所有的内容都能掌握运用,只是在某些领域能有出色发挥就很了不起了。所以对自己不熟悉的中医领域不要乱扣帽子,妄加指责。要互相学习,弥补不足,扬己之长,不讳所短。予以振兴中医药而造福人民,这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
国家出台了《中医药法》,中医药迎来了春天,民族迎来了春天。中国人摘掉了“病夫”的冒子,更要穿上“健康”的盛装。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这中医药为血脉滋养的健康之路上阔步前进吧!
有感四首:
临床四诊须合参,
避免偏颇出误端。
辨证犹须察脏腑,
阴阳大法最为先。
切脉察舌审病斑,
相生相克想周全。
天时地理人和事,
气血形神整体观。
精益求精须认真,
见微知著是高人。
八纲辨证运用好,
妙手回春泣鬼神。
虚实寒热多兼杂,
须把病机主要抓。
主次分清细审辨,
人间遍种健康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