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治未病”工作在标准制度和模式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8-22
•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涉及到现有医疗卫生政策的调整,以及新的政策措施的制定。
 
•以三级中医医院作为“治未病”服务主要载体,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二级以上中医院发展,并指导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广覆盖的“治未病”服务平台。
 
•推动中医“治未病”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带动各项中医药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运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6月24日正式启动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中医“治未病”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政策保障:明确“治未病”工作方向
 
“治未病”工作实施以来,试点单位和范围不断扩大,工作不断深入,成效也不断显现,首先得益于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健康服务业的发展。2007年以来,新医改方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把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给了中医“治未病”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发布,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指出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涉及到现有医疗卫生政策的调整,以及新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只有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才能有力促进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健康发展。通过系列国家文件的推动,使各方进一步对治未病工作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一些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推进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将“治未病”工作与现有政策有效衔接,逐步将“治未病”服务纳入到现有的政策框架体系,同时也积极研究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这些针对健康服务业和中医药事业系列文件和规范的出台是“治未病”行业取得快速发展的政策保障。
 
制度保障:完善运行机制与科室规范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未病”工作运行机制,明确“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的条件和开展业务的范围,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健全有关管理规范,制定运行规则,创新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成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其中特别指出,在治未病科室初期建设及发展阶段,医院应给与扶持以及建立激励机制,“治未病”科应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并将“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明确为五类人群。并提出“治未病”科应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由院领导直接管理,设立专职的科室负责人,可涵盖或设置体检(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健康咨询指导、中医调养、随访管理及健康宣教等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4版)》等文件从四个层面将“治未病”服务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规定,同时初步建立了“治未病”服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并明确了一系列评估指标,便于将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的建设成效进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治未病”科室建设等文件的出台,使中医院设置和发展治未病科有了明确要求和规范。正因为“治未病”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科室建设又有章可循,把“治未病”的理念体现到诊疗服务全过程,科室设置、诊疗流程、诊疗行为都紧紧围绕“治未病”工作的特点制定,这为“治未病”工作在大医院、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层面推进的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网络保障:构建服务平台与技术体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于2007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有效提供,必须具有一定的服务平台,因此各试点中医医院要切实加强平台建设,从而为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治未病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服务载体,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目前开展治未病工作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立“治未病”科室或“治未病”中心等方式逐步构建起“治未病”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的医疗服务政策和医保政策,将“治未病”服务在医疗服务体系框架下作为医疗服务功能的延伸,发展“治未病”服务;另一方面要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将“治未病”纳入公共卫生工作范围,依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机构,以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和项目为保障,促进“治未病”服务向基层和不同领域渗透。各地将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作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积极研究探索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效途径,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优势和作用。
 
以三级中医医院作为“治未病”服务主要载体,借助其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其他资源进行探索,提供经验,并且将其作为服务提供体系的骨干结点,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二级以上中医院建设“治未病科”或“治未病中心”的发展,并指导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治未病”服务,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广覆盖的“治未病”服务平台整体构建,这是“治未病”服务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
 
王国强曾指出,以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技术手段为要素,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医“治未病”的服务模式十分重要。昆仑—炎黄健康保险公司与广东省中医院、上海曙光医院等单位等密切合作,运用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KY3H”健康保障模式,在理念、思路、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探索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未病"工作运行机制,探索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创新和丰富了健康服务模式,为中医院“治未病”的快速发展和复制提供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等系列规范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部分项目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的《第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组织起草的25个疾病高危人群的调理方案为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支持。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在全国各试点单位应用,为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王国强指出,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直接影响社会对“治未病”工作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关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的根本,特别对处于起步并着手全面铺开的现阶段来说尤为重要。提高服务水平,关键要抓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南方日报等权威媒体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的推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次标准的出台对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一些非常有力的依据,也会帮助消费者提高分辨和选择能力,同时也让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有法可依,让促进市场有序规范的同时,也能持续发展。
 
人才保障:建立多种模式人才培养机制
 
“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包括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同时还需要其他专业人才,如“治未病”健康文化传播专业人才;“治未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治未病”健康保险专业人才。
 
针对“治未病”服务所需的三类人才,国家和行业通过四种模式进行培养:首先是建立“治未病”培训基地,依托试点单位,特别是三级中医医院,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业务骨干与管理人员专项培训;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治未病”理念及其内涵的教育,“治未病”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训练;第三,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等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现有中等中医药院校发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第四,跨专业开展了“治未病”健康文化传播、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培训指导方案》,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组织编写“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教材,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能力。
 
国家从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训教材等多角度着手,依托试点单位及高等院校等技术实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相关资源的整合,促进院校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创新培养机制,为“治未病”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科研保障:“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治未病”行业初期服务形式比较简单,多为传统的中医技术如推拿、膏方、贴敷、艾灸、拔罐、刮痧等方式。为了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在治未病行业战略规划中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把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技术及设备运用于治未病综合健管服务,带动各项中医药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促进产业的创新、服务和发展。
 
试点单位和有关机构加强合作,积极创新,以中医学为主体,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紧紧围绕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干预各个方面,整理挖掘、发展创制了体质辨识仪、五脏相音辨识仪、证素辨识仪、经络诊断仪、舌象仪、脉象仪等中医“治未病”服务产品和设备。此外,国家在中医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之初,即认识到需要一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的理论和方法突破,需要加大对“治未病”的科学研究力度,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中医“治未病”事业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治未病”科研规划纲要并组织实施专项计划,以“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方法为重点,以试点单位和地区为主体,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及试点单位,按照“治未病”科研规划纲要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现实需求,结合当地及本单位的实际,也开展了有关“治未病”的科学研究。为了做好推进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3年发布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对中医预防保健的理论研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方面开展研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研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技成果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展开科研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8年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之初,即把交流推广工作提到显著位置,将提高社会对“治未病”理念的认知度与普及率,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作为交流推广的主要目标。。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需要,以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全方位的治未病服务将为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于文俊)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