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基础科学体系的正本清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7-02
李致重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在一般系统论里,要素指的是构成整体系统之内的一个单元,或者可以理解为构成系统的基本因素、重要元素。人类生命的原形、整体生命的证候、三道合一之人,都是通过每一藏象的三十多个要素,呈现于人们的感官和思维中。
 
倘若脱离了这些要素支配下的证候,天人相应、整体系统、动态平衡的三道合一之人则萎缩为学术性口号,中医的藏象模型将蜕变为无内容的空壳。
 
重铸中医之魂,首先是中医基础科学体系的正本清源。而正本清源的首要环节,就是重新认识中医的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科学体系是中医学之魂,包含是藏象、诊法、病机、治则、方剂、药物六大范畴,而藏象学说是基础的基础。所以按照大医学观(《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5月26日三版)的思路,重铸中医之魂的首要课题,是关于中医藏象系统的结构要素问题。
 
中医的藏象不同于西医的脏器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先祖们明智地把探索生命真谛的视野聚焦在其外所见的“象”上。所以“见象而知藏”,就是对中医藏象学说既准确,又传神的概括。如果说中医是形而上的以象论藏,那么西医则完全是形而下的以脏说脏。在西医的以脏说脏里,依靠的是人体解剖学技术,见到的是脏器的形态结构,关注的是脏器的功能作用,它的视野里完全没有无形无肉的中医学之象。所以讲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时候,中医最好使用藏象二字,西医最好使用脏器二字。
 
中医藏象系统的要素结构
 
中医的基础科学体系,是以多因素相关性的哲学思维,在三道合一之人(天道之人、人道之人、个体化之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中医的藏象以系统要素结构的形式将多因素相关性的三道合一之人以具体化。《黄帝内经》中的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常政大论、五运行大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藏生成论在五行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藏象系统要素达三十多项:五藏、五府、五气、五时、五化、五方、五色、五味、藏之性、藏之功、藏之本、藏之主、府之性、府之功、五华、五体、五病、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数、五臭、五声、五动、五志、五性、五德、五用、五气化、五虫、五政、五令、五变、五眚以及五常变之中的平气、太过、不及。这里集中就中医藏象系统的要素结构进行阐释。
 
藏象系统
 
中医的藏象系统,与西医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含义完全不同。这里的系统,即近代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所研究的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与同一事物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法是物理学、化学方法不能解决的,是适用于整体、复杂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如果回到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来看,它应是两千多年前业已成熟,成功地运用于中医学研究的中国式一般系统论。
 
用钱学森教授的话来讲,“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用台北邝芝人教授的话来讲,“阴阳五行作为一般系统理论”。用德国慕尼黑大学满晰博教授的话来讲,中医学“采用阴阳和五行作为常规标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有许多研究和传播一般系统理论的学者,翻译过国外这方面的著作,并著书详细地介绍了一般系统理论。1978年笔者在读中医基础理论硕士期间,同学中流传着金观涛与华国凡二人合写的《中医学与控制论》(油印本)。从近代一般系统理论的角度认识中医,不仅是引导我们认识中医,认识阴阳五行学说的捷径,而且是驱使我们走向传统哲学,走向中医寻根之路的动力。
 
藏象系统的要素
 
在一般系统论里,要素指的是构成整体系统之内的一个单元,或者可以理解为构成系统的基本因素、重要元素。
 
从系统结构来讲,如果把天人合一的“三才”作为一个系统,那么三道合一之人,则是构成这一系统的一个要素。如果把三道合一之人作为一个系统,那么肝、心、脾、肺、肾,则是这一系统内的五个要素。如果进一步把肝、心、脾、肺、肾五个要素中的每一藏象又作为下一级的子系统,那么以五藏为纲的三十多个条目,就是构成整体性生命之人的要素。
 
由此可以说,人类生命的原形、整体生命的证候、三道合一之人,都是通过每一藏象的三十多个要素,呈现在人们感官和思维之中的。所以人类生命的原形、整体生命的证候、三道合一之人如果没有每一藏象的三十多个要素作为支撑的条件,则此三者将成为没有实质意义的空话。要紧的是,藏象若失去了三十多个要素,就藏象本身而言,也已成为徒有其名的空壳。当代中医院校教材中关于藏象的内容,明显是残缺不全的,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真实的中医藏象体系。一位中医的感官和思维之中没有这三十多个要素构成的人,他将永远停留在中医的理论殿堂之外,永远不可能真正懂得诊法、病机、治则学说以及方剂、中药的理论体系。
 
同样的道理,中医四诊可见的整体生命之证候,也是在同样的要素作用下而展现于医生的感官之中。所以,表现为证候的要素,也同样是医生思考的要素。
 
自明代张景岳《类经》之后,中医藏象学说的系统化研究,学术界一直未曾见到过经得起推敲的新进展。
 
五行与五常变
 
阴阳五行是建构中医学的方法论,也是中国式的一般系统理论。《黄帝内经》说:“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因此天地间木、火、土、金、水五行,彰显了五种藏象系统的属性与特点,天地间木、火、土、金、水五行变化的太过与不及,也决定了五种藏象系统的常与变。这里将《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在突出五行平气基础上的不及与太过之变列于其中,意在说明天地间五行特点及其运动、变化一般道理的同时,以明达属五种藏象系统的常与变。
 
“五常政大论”讨论平气的气,实则是三道合一之人的道。在哲学里,道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总原理、总规律、总法则,而气则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具体原理、规律、法则。从哲学的意义上讲,道与气两者,名异而本同。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气,在多数的情况下均应以道来理解。在五常政大论中,关于五平气的敷和、升明、为化、审平、静顺,就是对三道合一之人在正常状态下的五种正常规律、原理、法则的具体描述。而五气不及情况下的委和、伏明、卑监、从革、涸流,五气太过情况下的发生、赫曦、敦阜、坚成、流衍,则是对三道合一之人在不正常状态下,偏离正常规律、原理、法则的理性概括。由此把五常政大论中五种气化正常与失常状态的论述汇合起来,就是关于影响藏象变化的因素、特点及其规律、原理、法则的大讨论。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语言来表达,这一大讨论展现给我们的,那就是钱学森所讲的“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正因为人这一系统开放、复杂、巨大,所以在缺乏哲学与系统科学准备的情况下,免不了令人产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之慨。
 
当人们把五常政大论以及五运行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这四篇相关内容从头到尾,字斟句酌,反复体会时,人们就会从中领悟到构成三道合一之人的各方面特点及其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原理、法则。作为读书人,这时候自然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来:如果历史把建构出中医基础科学理论的任务交给我们,那么要知道三道合一之人的内在规律、原理、法则,我们应当从那里入手呢?如果我们头脑里有一般系统理论的知识基础,就会懂得应当从三道合一之人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关系入手。
 
藏象系统的要素结构
 
五藏主题之下的要素,合计三十多项。对于藏象而言,三十多项要素不为多,肯定还有遗漏的;三十多项要素不宜少,少到了当今大学教材中的五六项,藏象概念便支撑不起来了。在这三十多项要素中,充分体现出天、地、人、我各方面与整体生命的相关性,其中导致六淫、七情变化的诸多因素,尤其不可忽视。
 
《黄帝内经》在五运行大论中说:“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因为难以计数,“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而天地阴阳之中的人,则要简单许多,所以五运行大论接着说:“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这就是说,“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因此“数之可数”的三十多种要素,同样体现了天地间多因素相关性的哲学认识论特点。
 
除了构成藏象的三十多种要素之外,还有平气、不及、太过的阴阳气化之变。这就把人的生命过程中五藏以及五藏之间错综复杂的整体性关系,一下子推到“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的最顶层。这种整体、复杂的大视野、大思维,不仅让每一位中医学子感受到真实、鲜活、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的三十多种藏象要素的特征,也让每一位中医学子从此体会到中医理论的整体性、复杂性、恒动性。只要每一位中医学子体会到中医理论的整体性、复杂性、恒动性,他从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进哲学,走进阴阳五行所体现的一般系统理论的思想、原则与方法。
 
中医基础科学理论的藏象学说,从进入中医殿堂的第一道门槛,便把我们带进了多因素相关性的三道合一之人的生命世界。因此把复杂多变的临床证候,放在多因素相关性的藏象体系中进行综合性考察,以逻辑思维的能力演绎出疾病病机的认识,是中医临床规范化的“辨证求因、求机”的疾病诊断过程。若不懂得多因素相关性的中医藏象理论,便无法检验自己的临床诊断是否准确。若不愿意接受综合——演绎的哲学思维,将永远是挂着中医招牌的门外汉。
 
倘若脱离了三十余项要素支配下的证候,天人相应、整体系统、动态平衡的三道合一之人则萎缩为学术性口号,中医的藏象模型将蜕变为无内容的空壳。如此以来,诊法、病机、治则、方剂、药物(针灸)等中医基础理论范畴,则犹如离群之马,无链之珠,整个中医基础科学体系也就名存实亡了。到头来留给后人的,也许只是一堆看得见的丧失了理论家园的原始药材。
 
要素是构成中医藏象系统的基石,也常常是人们最容易忽视,最多误解的基本问题。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科学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讨论藏象系统的内容很多。诸如五藏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藏象与经络学说之间的关系,藏象与阴阳、气血之间的关系,五藏与六府的关系,五藏与奇恒之府的关系等,都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另外,藏象在临床上与八纲辨证、藏府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辨证之间的关系等,也是讨论藏象学说时需要联系到的内容。我们讨论的中医藏象结构的要素问题,其实只不过进入藏象学说的第一道门槛而已。
 
重铸中医之魂,首先是中医基础科学体系的正本清源。而正本清源的首要环节,就是重新认识中医的藏象学说。(李致重)
Tag标签: 中医(290)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