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卓越中医”如何炼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5-10-26
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创校之初,学校就主持编写了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和输送了新中国第一批以董建华、程莘农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师资,诞生了承淡安、叶橘泉等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接受并培养了第一批外国中医留学生,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办学60余年来,“摇篮”里相继培养走出了12位国医大师,而她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沉睡,几代人青蓝相继、薪火相传,这个金色的“摇篮”仍在致力于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卓越中医”。
 
百花齐放 筑起中医高等教育之高地
 
专业建设成果丰硕。中医学专业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主干专业,是学校办学之初所开设的唯一本科专业。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中医学专业已具备较强的办学实力,在国内中医院校同类专业中享有较高声誉。2005年成为首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卓越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一体化)”和“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年制)”试点高校,同年获得江苏高校品牌专业(A类)建设工程项目。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融“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为一体的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专业建设成果。
 
学科支撑坚强有力。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和中医医史文献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推拿学等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儿科学等24个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这些都成为中医学专业建设坚强有力的支撑。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周仲瑛、朱良春、夏桂成等国医大师,杨进、汪受传2名国家教学名师,胡刚、黄熙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勉华、战丽彬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周仲瑛、王灿晖等19名国家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指导老师。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温病学省级教学团队。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扎实推进。学校现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中医诊断学4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形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结合、素质养成与能力提高并举、传统理论与现代知识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的课程体系。近五年来,主编各类规划教材28部,其中11部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入选2015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7部入选2015年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学校建立的标准化教材样本库各版教材中,中医学专业相关教材占80%左右。学校还拥有国家级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27所附属医院,18个国家级中医规培基地,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4所,教学医院 26所,社区卫生实践基地48所,构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基础实验与临床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中医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近五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主持国家教育部教学课题1项、部省级课题29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吴勉华教授承担的“仁德、仁术、仁人——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探索”获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教育质量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15年,“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医文化特质的院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又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基于卓越中医临床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还曾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校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创新实践不断丰富学术底蕴,拓宽视野,为教学学术提高、广泛开展研究性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2013-2015年,承担“973”计划、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36项,部省级50项;“十二五”期间荣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主编、副主编教材与临床专著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11篇,其中CSCD 560篇,SCI 136篇,《从瘀热论治内科难治病》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图书奖;取得国家授权专利4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0项,有7个创新方药取得成果转化,其中3个取得药物临床研究批件并转让;主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6次,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而教师们通过科学研究产生的科研成果,已通过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开设选修课、融入教学实践等,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如周仲瑛教授的“瘀热”学说等已编写入《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等教材;络病研究院编写的《脉络论》为全国的络病学教学提供教学课件和参考资料。
 
彰显特色 构建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61年的办学积淀,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挖掘和整理传统中医教育以及借鉴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并不断优化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中医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基础理论扎实、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缜密,岗位胜任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卓越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是在“仁德、仁术、仁人”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高等中医教育规律和中医人才成长规律,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院校规模教育与临床师承教育相结合,强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及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构建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确保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实现,培养适应行业社会需求的卓越中医应用型人才。
 
以“三仁”教育理念为引领,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仁德、仁术、仁人”的“三仁”教育理念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办学之初构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及长期办学积淀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仁德”即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它既反映了学校“艰苦创业”“团结奋进”“自信敬业”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中医文化中“以仁存心”的道德追求。“仁术”即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拥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博爱的人文情怀。“仁人”即“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仁德”与“仁术”的高度统一。“三仁”教育理念集中反映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品格、素质与才能共同进步,科学、人文与创新能力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学校秉持主动适应、整体优化、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注重创业创新教育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五大原则,制定并在实践中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以“三仁”理念为引领,随着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果。1999~2007年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教改项目“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省教改重点项目“创建中医学品牌专业的研究”“高等中医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等。其中,2007年教育部首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精诚计划”及国家中医学特色专业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出了“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临床能力强、医患沟通能力强”的“一高三强”的培养目标。学校大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了素质拓展“八个一”工程,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率先制订了《本科中医学专业主体知识与基本技能标准》;探索建立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临床课程与临床实习一体化、科室轮转与名师传承一体化的“三化式”教学运行方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三仁”理念引领,逐步构建起了一个能够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构建中医实践教学体系
 
中医学专业特点及临床岗位的需要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能力的强化。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世行贷款项目“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江苏省重点项目“创建中医学品牌专业的研究”“高等中医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及教育部“‘精诚计划’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等重点教改项目,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建立了以中医临床思辨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五项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六类模拟教学器具”为依托、“四个临床实验教学平台”为支撑,以“四组临床实验教学课程模块”为载体,分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大力推进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医临床实验教学中心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估验收。强化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从中医的本体思想“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出发,以人为本,建立 “中医临床辨治能力训练平台”和“模拟处方与方证辨识实训平台”。从《伤寒论》《金匮概略》等经典先行课程入手,开设中医临床辨治能力训练课程,运用思维训练平台,再结合标准化病人(SP)与模型训练,学生跟师、名医传承,采用“医学模拟体--计算机模拟系统--标准化病人”等多载体复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一整套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体系,强化临床综合能力。
 
学校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既是国家医师资格中医学类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又是临床医学类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具有学校实践教学与临床岗位胜任能力相结合、中医技能与西医技能相兼顾的平台优势。同时,依托中心与基地建设,学校在相关附属医院投资建设10个临床技能分中心,形成了以校本部实验中心为主体、各基地临床技能分中心为支撑的“1+10”建设模式,丰富了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手段,提高了中医学专业学生床边教学、毕业实习质量。按照“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临床课程与临床实习一体化、科室轮转与名师传承一体化”的思路,构建了三个阶段紧密衔接、校院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取得了系列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基于卓越中医临床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2013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层次中医临床基本技能改革改革与探索” 2011年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三等奖;“针灸专业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09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构建中医临床实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从2010年起,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全校构建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所有专业的院、校、省(国家)三级学科竞赛体系。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可按所在年级,参加各类中医药方面的学科竞赛,如基础医学院承办的“仲景杯”中医药知识大赛、方剂知识大赛、厚朴论文竞赛;第二临床医学院承办的针灸技能大赛、推拿操作技能大赛;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承办的实习生技能大赛;第一临床医学院承办的毕业实习生技能大赛等;其他学院分别承办或举办计算机、外语、数学建模、创业、人文等竞赛。学校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充沛,并从20万至60万逐年增长。为了保证广泛学生受益,各类学科竞赛坚持“百千万”原则,即“百人参赛,千人组织、万人受益”。学校还定期组织中医专业学生参加省、国家行业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201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60年校庆之际,学校成功承办了首届全国中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大赛,中央电视台予以报道,人民网江苏视窗进行全程直播,赢得了较大的社会声誉。学科竞赛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的卓越中医如何炼成?
 
致力于未来中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南京中医药大学还将进一步梳理60年来中医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得失,构建符合中医学术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的中医学知识技能体系,并据此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标准;以“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临床基地建设为抓手,健全医教协同育人平台,完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内外参照、多元集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培并举,打造师资队伍高峰,支撑中医学专业发展;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要紧跟世界医学教育改革前沿,构建“优化记忆式学习——扎实基础,倡导形成性学习——培养能力,推动转化式学习——提升素质”的三层次教育体系。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表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就是要汇聚最优质的资源,为当代中医学子提供个性化、国际化、精英化的教育,真正培养出中医药基础理论扎实、学贯中西、创新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强,能够胜任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引领的多学科复合型拔尖医学人才。“希望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这个‘金摇篮’里,培育出更多具有引领中国医学潜质的中医高端杰出人才,更多未来的‘大师’”,胡刚说。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