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宫廷医学流派“燕京”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4-11-05
“燕京”乃北京的别称之一。1949年,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成为新中国首都,定名为“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太医院宫廷医学的兴起发展地,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燕京医学。燕京医学由宫廷医学派(御医派、太医院、宫廷医学发展体系)、师承派、学院派(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北平国医讲习所) 组成。各派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宫廷医学流派

燕京是中国历史上多个王朝建都之“宝地”,由于帝王将相非常注重自己的养生保健,因此专设为帝王将相及皇室亲属诊治疾病、养生保健的机构,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宫廷医学派逐渐形成。其特点是聚集了全国各地有真才实学的名医,设有“讲习班”性质的教学机构,从而使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宫廷医案、医术、宫廷制药(炮制)及秘方得以传承下来。例如清宫著名的八仙糕,能治疗老年人脾虚,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疗效显著;又如御制平安丹,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它能防治晕车晕船,沿用至现代航天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内服的药方外,以手法治疗为主的宫廷正骨在治疗骨折、现代人常患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顽疾,也有重要疗效。

历代王朝重视中医药发展,在清王朝先后建立了太医院、御药房等一系列医药机构,制订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医官升迁制度和医学知识传习与考核办法,对燕京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对宫廷医学流派的研究中发现,清王朝医事档案材料保存相对较为完整,随着对韩一斋、赵文魁、瞿文楼、袁鹤侪等一批清宫御医及其传人临证经验的继承与发扬,对临证各科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全国性的名医聚集京城的流动现象,构成了20世纪北京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的储备,进一步巩固了北京作为20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心的地位,也为北京中医学术界“百花争艳”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师承派

“师承传授”是古代中医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又可称为私学教育,在民国前中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形式有:一是从药徒转医徒成名医,如赵心波、郭士魁、安干卿等;二是从艺徒转医徒成名医,如刘道信、杜信灵等;三是直接跟师学习成名医,如徐右丞、陈慎吾等;四是家传跟师成名医,如赵树屏(为清太医院医官赵云卿之长子,子承父业,后又拜萧龙友门下)、白啸山(三世儒医之宗,后又拜萧龙友为师)、魏舒和(宗为三代世医,后又拜施今墨为师)等。师承学者有坚定的志向和浓厚的专业兴趣,学习认真刻苦,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在中医学的学习中一般造诣较深。

学院派

北平国医学院

1929年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的汪精卫主张废止汉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同意后,于当年2月召开中央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要逐渐淘汰中医的议案。“废止案”引起全国人民和中医药界仁人志士的极大公愤。后经过全国中医界同仁及请愿代表的努力,这次历史上极为轰动的废止中医提案得以推翻。经过此番激烈斗争,以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等为代表的北平名医,深感“非振兴中医,决不足以自存”,决心开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壮大中医队伍,提高中医疗效,中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930年,以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为首的北平地区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中医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同倡议设立“国医学院”,最初命名为“北平国医学校”,经过数次搬迁至丰盛胡同,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自第十一班改名为“北京国医学院”。至此,民国时期北平地区的第一个中医高等学院宣告创立成功。萧龙友为院长,孔伯华、施今墨为副院长。1932年,因施今墨等另办华北国医学院,自此“北平国医学院”改名为“北京国医学院”,萧龙友任董事长,孔伯华任院长。

学院要求报考生必须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经考试合格后入学,考生主要来自北平,部分来自天津、上海、山东等地。学院多层次办学,因人施教,招收学生分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三种层次。学制四年,毕业后跟师学习一年。学院聘请当时知名中医任教。

在教育教学方面,萧龙友和孔伯华等多次探讨,学院授课的设置、构建一个中医学术体系等问题,由于当时没有编写好的教材使用,萧龙友和孔伯华就组织各任课教师根据中医经典著作编写教材,萧龙友对各类课程都进行了深思熟虑地思考,并编写了详细的教学方案,他重视中医药教材的同时,认为中医院校教育也应当包括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治疗学等古今医界各家学说。此举对“北平国医学院”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院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更重视临床教学。萧龙友深知临床经验对医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术理并重,由器而道;天人合一,治病从本;辨证施治,用药精益; 临证详审,最重问诊; 立法灵活,知常达变; 摒弃隅见,融汇中西。学院很重视医德教育,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萧老和孔老都亲自带学生实习。 学院历时15年,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药人才。许多学院早期的学生成了解放后中医院校、医院及研究单位的骨干。如哈荔田、顾小痴、马龙伯、丁化民、王为兰、姚五达、张作舟等,也为我国中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探索了一条科学之路。

华北国医学院

“华北国医学院”是北平其他知名中医继北平国医学院开办成功后创办的另一所国医学院,施今墨任院长,陈宜成任董事长。学院每年招收一期,考生必须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历,学制四年,考生主要来自北平、天津、察哈尔等地,还招收了部分女生。提倡中西医汇通,重视医德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学院办学的主要特色。学院也重视西医教学,聘请了北平知名的中、西医专家任教。学院共设37门课,教材主要由学院老师编写。1946年至1949年学院教务受国内战争影响几乎停滞,1949年2月重组教务会,教务得到了恢复发展。1950年2月,学院被卫生部接管。学院长达18年之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如杨医亚创办《国医砒柱》、董德懋创办《中国医药月刊》。

北平国医讲习会

北平国医讲习会为1939年北平开办的一所业余医学夜校。讲习会学制仅为一年,教学为讲座形式,但由于日伪当局把它当作发展北平地区医学,进而达到奴化、统治市民目的之一种手段,因而得到了官方的支持。讲习会开办发展顺利,开办地点则是古代皇家禁区——午门外朝房。讲习会招收了大量生员,普及面广,在北平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仉即吾、赵树屏、张菊人等一大批当时知名中医任教,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通过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杂志进行学术交流与传播,如《中国医药月刊》《北平医药月刊》《国医砒柱》等。还有一批活跃的中医学术团体,如北平中医学社、北平国医职业分会等,通过各种活动,扩大了北平中医的社会影响,促进了北平的中医药发展。(本文作者萧承悰系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嫡孙)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