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西医重视微观 中医重视宏观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3-01-04

  裴正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首批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专家。近日,受甘肃省中医院的邀请,裴正学教授做了“关于中西医临床结合”的学术讲座,从诸多方面生动阐释了当前中医和西医应该如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对今后的共同发展提出了真知卓见。笔者根据录音,将其整理如下。

  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的起源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科,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中医是农业和手工业的产物,而西医则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从扁鹊到现代著名中医萧龙友、蒲辅周、岳美中,他们始终是在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上行医,这个经济基础无法为他们制造出先进的诊断工具,他们行医的工具主要是一个枕头和三个指头。而在16世纪以后,西方有了资本主义萌芽,采矿业、玻璃工业、机器制造业、冶炼业等的发展,为西医提供了先进工具,于是西医学就从古罗马医学的母体中脱颖而出,借助于大工业的发展而阔步成长。

  16世纪之前,东西方医学的发展基本相同。公元前4世纪,在地球东方的中国出现了以孔子为首的文化人,他们中有孟子、荀子、墨子、韩非、扁鹊等,其中的扁鹊是一位著名的医家;而地球西面的古希腊出现了以苏格拉底为首的文化人,他们中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等,这批文化人中希波克拉底是著名的医学家。无独有偶,东西方医学的发展是如此相似。

  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共70卷,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和他的文集奠定了西方医学的基础。此时,中国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在学术思想方面,《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希波克拉底文集》提出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学说、气火水地四元素说,二者都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都没有借助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其理论框架极为相似。

  200年之后,西方医王——盖伦诞生,他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实践家,他一生著作137部,流传于世的只有两部——《论解剖过程》、《人体脏器功能》,他将希波克拉底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其成为西方医学的经典,代表了古希腊医学的顶峰。与此同时,中国出了个张仲景,他把《黄帝内经》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著成《伤寒论》16卷,他在《伤寒论》原序里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被东方称为医圣。一个医王,一个医圣,可见历史的长河是何等的相似,医王和医圣的所有论著都是逻辑推理的产物,都没有受到大工业的洗礼,因而从内容到形式都极为相似。

  此后东西方均出现了重大变革。在公元1年,耶稣的诞生促进了神学对西方世界的统治,使西方医学发展停滞了1000多年。东方在张仲景之后,各代王朝都以孔孟思想为其统治思想,东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教。可见大家都信奉孔孟之道,侍四书五经,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历代政府只提倡科举制度,不重视科技发明。中医在儒家理念的范畴之内只能按原有逻辑推理的思维缓慢发展。如此而言,这两种医学都是遇到了阻碍其发展的历史事件。

  西医重视微观  中医重视宏观

  转眼到了16世纪,首先在西方出现了采矿业,接着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革命,这种新的生产力突破了旧的生产关系,使大工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医学上相继应用了放大镜、显微镜,使西方医学逐渐向微观发展。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100倍放大镜看到了软木塞的细胞结构。167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270倍放大镜看到了横纹肌细胞,1805年,德国生物学家L·奥肯用自制的300倍放大镜,观察人体不同的组织,并第一个提出了类似细胞的概念。1833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植物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到19世纪30年代,施莱登提出了细胞学说,翌年施旺提出“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对施莱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的观点进行了补充。《细胞学说》在此基础上快速发展。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魏尔肖作出了重要的论断: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是存在的活细胞。他在1858年出版的《细胞病理学》,为西方医学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至今仍然被西方医学视为经典。从此西医从逻辑推理转向了实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过度。与此同时,中医还是依照祖先的旧制辨证论治,没有看到微观,只能从宏观上对疾病进行分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仍然是中医宏观辨证的大原则。《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和参也,与天地相应也”,《素问·五常大论》曰“必先岁气,勿伐天和”。故中医将人体看做是一个整体,同时认为人和宇宙也形成一个整体。

  西医重视病原的致病性

  中医重视机体的反应性

  17世纪末,匈牙利产科医生塞梅尔威斯认为,产褥热是由于围产期感染了腐败物质而形成。18世纪初,英国人里斯用石碳酸消毒手术器械之后,手术感染机会大大减少,他认为石碳酸可以杀灭微生物。18世纪晚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了炭疽杆菌,并提出了巴斯德消毒法。在工业革命之后,新的生产力突破了旧的生产关系,各领域都突飞猛进发展。德国伟大的细菌学家柯霍和他的学生革兰于19世纪初期发明了细菌培养基和细菌染色法,从此西方医学将注意力转到了病原的致病性,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去杀灭微生物。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这是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它将大量的感染疾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后,越来越多的抗生素产生,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等相继出现,效果也越来越好,西方医学在病原的致病性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夫人禀五常,皆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畅通,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中医始终没有机会借助现代大工业提供的先进设备,对病原致病性的认识仍然以外因、内因、不内不外因为圭臬,仍以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内因,然而所有这些都没有实验研究的依据,只是从机体的反应性入手。这种现状直到温病学诞生,吴又可对此产生了疑问,他说“戾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

  西医病原观飞跃的进展是件好事,但是他们在深入研究微观的同时,却忽视了宏观的重要性,而他们所忽视的宏观恰是中医之所长。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